代 莉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學,四川 成都 610081
自中央提出體育強國、保護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以來,武術的傳承似乎就處于“風口浪尖”之上,而學校體育作為國之棟梁的培育基地,為社會群眾體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武術進校園似乎變成了一種必然,但是似乎由于武術被稱為“傳統(tǒng)文化”,其教學方法也應該一成不變,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施展于學校之中。教學方法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運動項目的獨特性,就小學生的心理層面而言,其對于武術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電視與故事之上,認為武術或許具備“飛檐走壁”的能力,于是在學習之前可能會抱有過高的期待;就生理層面而言,武術的某些肢體行為,需要較高的身體素質,其身體所能接受的,只是基本動作與初級套路而已。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之間具有了差異,若以單一的教學模式繼續(xù)進行,或許會打擊其心理認知,影響小學生對于武術課堂的興趣點。因此,武術即使進入課堂,在一定層面上也難加以傳播和傳承,武術教學不僅是身體行為與身體記憶的體悟,而且是思想成長與心理認知的感悟,其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也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與成長。
“武術學科沒有一個成熟的、國際化的學科體系,其基礎理論與現代學科的聯姻尚處于探索階段”。[1]在小學階段,武術作為興趣課,其教學體系與發(fā)展架構更是不夠完善。一方面,若要吸引6-12歲小朋友的注意力,教學內容需要依靠理論依據,并不是僅僅以軍事化的教學模式進行強制性的要求,而是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另一方面,武術進入校園的目地在于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若其教學內容設置與傳統(tǒng)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實踐墮聚,武術的教學與學科體系可能無法符合“武術極客”的設置,其發(fā)展與傳承可能也會出現變化和斷層?!叭说陌l(fā)展領域涉及身體的、動作的、情感心理的、認知的4 個領域,且這些領域是相互交互的,”[2]學校體育針對的群體主要是正在成長的身體,武術作為學校體育的特色項目,對此四個領域在某種層面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并且通過武術教育,可以使四者合一,進而促進傳統(tǒng)武術在校園的正向表達,建構校園武術的“武林氣息”,增促武術文化的渲染程度,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塑造新型教育組織,培養(yǎng)健康的體育人才。
“武術是我國向世界推廣并申請加入奧運會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3]武術發(fā)展至今,已然有所發(fā)展,但是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形塑卻面臨較大的困難,但是在倡導保護傳統(tǒng)文化,促進傳統(tǒng)文化國際化發(fā)展的呼聲中,武術正在邁出國門,指涉忠堅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武術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社會主體亦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但是對于社會主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社會化為基本模型,將傳統(tǒng)文化給予社會主體的認知與感知中,進而形成某種慣性行為。武術的慣習,無法于短時間內形成,因此,傳統(tǒng)武術對小學生的濡化行為存在著某種必然性,建構終生體育思想,擔負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塑造文化傳播載體,使傳統(tǒng)武術文化邁出舒適區(qū),以飛輪效應般轉動推廣。文化是代際交替之間所形成側某種習慣,并通過親族之間的濡化過程維系和發(fā)展,傳統(tǒng)武術文化在社會代際交替之間依然遵循著這樣的歷史記憶,對其本位的厘清和創(chuàng)新、失位的填補與追尋始終保持傳統(tǒng)精華與時尚因子。
“校園課程文化與武術文化發(fā)展在精神價值層的追求是一致的,都是‘以人為本’”,[4]武術的本位在于傳統(tǒng)文化的維系,就學校教育而言,其本位價值亦是武術的健身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學校武術的教育,亦是傳播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本位概念,而對于其概念的界定,或許在本位與失位之間徘徊。文化的傳承是對精華的傳承,武術的本位價值亦可視為其技擊功能的留存與健身效用的傳播。換言之,武術文化的傳統(tǒng)性應該選擇性繼承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學校教育當中,應該更加重視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師傳授的路徑選擇。傳授路徑在一定層面上決定了學生的接受程度,推廣性傳授,應以簡易并具有代表性為主。而單一的教授方法,或許能夠輸出武術的現實精華,但是對于學生的輸入應該考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他者的角度看待武術傳播與傳承問題,結合他者看待武術發(fā)展涉及的自身問題。就如在學校中,結合其他科目,如英語等,教師以英語的表達模式輸出武術文化,學生以身體行為的模式輸入英語,無論是單詞、短句以及長句均能夠以動作、組合與段的形式呈現,反之亦然,不同的學科與身體行為之間相互交換,相互促進。
“武術不分國界,而只有我們自身掌握和了解了本國的武術文化和技能,才能將其普及到全民之中,傳向全社會、全世界,促進武術國際化的開展,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做出貢獻”。在武術教學中即可以與自身不同文化相結合,亦可以借助外來的異元文化,以社會發(fā)展現狀來看,人們對于跆拳道等的推崇,一方面可能是其具有一定的技擊意義,另一方面,在于人們對外來文化的認知以及外文化對于受眾心理的滿足,這種滿足可以是驕傲,也可以是對于文化的追求。因此,武術在學校發(fā)展計劃,“武術極客”便是某種新穎的提出,也是遵循小學生心理訴求的重要決策,其中英語是學生學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其學習模式也應該具有新穎性,因此,武術與英語相結合在一定層面上是能夠成就學生對英語和武術的輸入,但是即使如此,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若將美術與兩者結合,以繪本的方式展現武術,以英語的模式加以闡釋,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亦能提高三者被接納的程度。
“優(yōu)秀的英語繪本在圖畫和文字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各個年齡段的兒童的認知特點與認知需求,具有兒童性、直觀性、生活性、故事性、情感性。”而武術能夠促進學生的動手、身體行為的協(xié)調、認知建構以及身體與心理自我保護,在一定層面上還能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與英語繪本能夠形成互補模式,為武術培養(yǎng)發(fā)揚人才,為社會建構健康體系,進而為學生儲備創(chuàng)新能力、自我學習及工作能力,并隨著代際交替,不斷更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才能使校園武術長久化、武術英語繪本實用化?!耙魳房梢蕴岣呶湫g套路的觀賞性”,美術亦可以建構武術的觀賞模型,英語能夠對復雜的武術行為進行具體化與直觀化,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亦會發(fā)揮多元化的實際效用,建塑小學生的多元認知體系,對于武術的發(fā)展與傳承便會與多樣性的結果。
“繪本中所包含的故事常常是文字與圖片相互交織、 國內外文化相互穿插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就進入不同的‘世界’”。英語繪本的載入在傳播視角下不僅標注著起始、發(fā)端和目標的到達,亦呈現融創(chuàng)課堂的靜止狀態(tài)。如果將武術、英語兩個“動”“靜”態(tài)的事物相關聯并結合起來,則意味兩者之間產生不同的發(fā)散性想象,因此,英語繪本逐漸可以在武術課堂上成為文化形態(tài)“傳播者”。假若以融創(chuàng)課堂的狀態(tài)呈一條所謂的線,英語教學為點,武術傳承為面,達到“點、線、面”三維一體,能更好地將英語課堂與武術教學結合起來。以在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為例,班上學生大都已具備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從知識和能力上看,學生能夠積極主動與老師進行英語互動,對于大多數生活話題有一定的接觸,在英語結構和詞匯上也有一定的積累。因此,相信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英語繪本的輔助下,能夠更加體會到豐富的武術文化精髓。
“融創(chuàng)課程的開展促進國際間的文化和學術交流,有利于武術的對外傳播和推廣,使國內的武術信息和研究成果能與世界人民共享”。當然,融創(chuàng)課堂以“線”來取締也許并不真實存在,它由無數個類似英語教學的“點”排列而成,并且通過武術文化的“面”進行闡釋,整體來講是按照一定的趨勢和方向。如融創(chuàng)課堂和英語教學、武術傳承三者關系不僅是一個接觸點,換句話來講,就等于融創(chuàng)課堂的狀態(tài)是靜止的,融創(chuàng)課堂離不開英語教學或武術教學的形式,那么會形成一個被拉長的點。拉長的點在顯微狀態(tài)下,可以理解為密集的點的同向排列。當然,也可以間歇、跳躍地聯系,使得點與點之間可以出現間隔和空隙。點加以導向性的排列,就會生成一種早畫面上凸顯出來的,把自身和原在的畫面、載體相區(qū)別,相對自在的武術文化傳承??偟膩碚f,以融創(chuàng)課堂為出發(fā)點,結合武術文化元素,在英語教學中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加強語言表達能力。
英語教學模式的植入,使融創(chuàng)課堂的形式出現由傳統(tǒng)模式向現代教學模式轉型。武術作為傳統(tǒng)民族文化與現代體育項目,從實用性的角度來重新地進行課程定位,其項目也逐漸開始向實際出發(fā)。綜合考慮雙語教學的實際特點,重新規(guī)劃武術課程設置的自主性、實用性與能動性的內容,突破以“常規(guī)教學”論的傳統(tǒng)約束。通過轉變教學形式、結合雙語武術教學結構等,明確雙語與傳統(tǒng)武術相適應的新教育內容、方法以及手段,滿足適應學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從而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武術極客”模式。傳統(tǒng)與現代的教學過程,不僅是由英語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還要結合教學的實質,體現學生的積極參與度與老師的綜合素質,加強老師的素質教育才能弘揚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教育。因此,需要充分調動教與學整體的積極性,這是對于實施雙語教學結合武術習練的核心。在英語課程方面,英語教師應大膽創(chuàng)新,結合“武術極客”思想,廣泛結合現場教學法和讀書指導法使學生學習和自主性、探究性落到實處。
武之教化乃是人精神空間的拓展,逐漸使德性深入與涵厚。傳統(tǒng)武術亦特別注重學生情感空間的塑造,當武術向習練者傳達信息的同時,需要從另一個角度表達德性與能力。這時,需要結合英語教學的能力培養(yǎng),正是雙語繪本這個載體才能加強“武術極客”與“融創(chuàng)課程”的配合,通過這些研究與途徑,成都市人民北路學校正在不懈地尋求如何使學生更加提升能力與修養(yǎng)的方法。自始至終都在表達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只是需要創(chuàng)新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與配合,其思維是迥異的。中華武術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它不僅僅是一門簡單的技藝,更是一種教化。換句話說,也就是對于人、生命以及自然事物之間的理解與體悟,重在對人的心靈德行、人格身軀以及事物認識的涵養(yǎng)和化通。“個體終身發(fā)展的效度價值歸因于自我意識、遺傳、環(huán)境、任務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自我意識是核心指標”。在英語課堂的潛移默化過程中,英語教師傳揚傳統(tǒng)武術更加能夠注重言傳身教與體練省悟的結合,屬于一種實踐性的教化,通過英語口語、語法等技藝的傳授,“使得學生對武術感性形象加以塑造”,從而使情感和意志實施得以影響。融創(chuàng)課程的開展超出自然本體的狀態(tài),同時獲得了一種生動形象的文化與文明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