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萬輝 郭通通
1.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2.浙江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發(fā)掘武術故事融入武術教學的價值意義,找出武術教師講述武術故事的常見問題,探尋將武術故事融入武術教學的有效路徑,對武術教育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武術教育的本身就是在“立德樹人”。一個人由“心”立“德”的過程是漫長曲折的,充滿了不確定性,而武術教學是一個極好的 “立德”過程,它是武術教師依托武術技法上的言傳身教與武術故事的口耳相傳來誘導學生的視聽思行,并隨著時間和教學內容的演進持續(xù)不斷地強化,最終達到理想的育人目標。梅墨生認為,“武之為道,品味上,德為先”,[1]拳諺亦云“未曾習武先習德”,這種“德”是“武術界中形成的一種‘共識’倫理道德,通過這些‘共識’的倫理道德來維護武術界特有的社會秩序,構造武術人的行為的合理性。它既規(guī)范了習武者的日常行為舉止,又對習武者的精神起到指南作用。從價值論而言,它是衡量習武者做人的價值尺度或者標準?!盵2]從師徒結對的角度來看,在武術師徒雙向選擇之初,就以“德”為標準來進行裁定和衡量,有這樣的考量尺度存在,不管能否有緣結為師徒,這都將是”師生”進行道德自省的第一個階段。而從這種“價值尺度或標準”的確立到實現最終的“以德樹人”目標,離不開以武術故事為載體的、一脈相承的人文浸潤與熏陶。
傳統(tǒng)的武術課堂以武術技法的掌握為主,注重練習,枯燥無味。武術教師在授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或技法學習的過程中合理的穿插生動的背景故事或暴力犯罪等法律知識,學生對課堂內容能夠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既傳遞給學生如何防身,又不隨意傷人。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引導學生對武術背景知識的探索,實現從“要我練、要我學”到“我要練、我要學”的思想意識轉換。
武術故事“反映了中國獨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氣質、民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觀念、行為方式、人生觀及宇宙觀”,[3]它所蘊含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源同向,引導學生在故事中耳濡傳統(tǒng)文化美德,有利于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內潤于心;特別是在如今“和平的國家而非和平的世界”動蕩且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下,正確愛國成為每一位國人必修的課題。通過戚繼光、霍元甲以及蔡龍云等一代代武術人的故事,講述武術人在家國危難之際的心憂家國和奮發(fā)有為的愛國情懷與崇高行為,激發(fā)每一位中國人的血性和風骨,喚醒每一位中國人的愛國心,凝聚民族向心力,提振民族氣節(jié),提高我國固有之精氣神。在技法學習中,通過外在技術技法的拆招、喂招等教學方式,將武術技術技理傳授給學生,注重“由技入道”的“內”“外”結合,輔以特定情境中的武術故事熏陶與浸染,最終達到“心技一體”的有機統(tǒng)一。
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可以形成一種強烈的對群體的忠誠、依附和歸屬感,而這正是產生民族精神普遍認同的基礎。[4]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尚武的民族,不僅是因為武術技術擔當著保家衛(wèi)國、維護國家統(tǒng)一不受外敵侵擾的歷史重任,更是因為武術文化成為我們民族文化認同的縮影,深埋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冷兵器時代,武術作為維護民族安全的特殊技術,彰顯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一定程度上掌控著一個民族的話語權,更甚者會決定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走向。正是由于武術所發(fā)揮的作用得到世人的不斷驗證和認可,才會造就國人將武術作為民族文化認同的歷史依托,一直流傳到今天。清末以降,隨著熱兵器的進入,中華民族幾經動蕩,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保中華民族之存續(xù),使中華民族走出困境,涌現了一大批愛國志士,如大刀王五、張之江、霍元甲、蔡龍云等,他們以武術凝聚人心,以武報家國,代表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民族意志。武術故事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認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歷史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前進的。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5]不斷對問題解決完善的過程就是一個知不足而后進不斷出場、不斷進步的過程。就當下的情況來看,雖然學校武術教育的課堂中已經有武術故事的存在,但是,這與講好武術故事存在著一定的短板,基于此,丈量短板并彌補差距無疑對夯實武術課程思政建設根基,解決“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6]的問題具有積極意義。
武術具有表演性,但這一屬性不能完全替代它的技擊性本質而獨立存在,否則就會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喪失它的生命力和自信心。自武術進校園的號角吹響以來,許多中小學開展了武術課程,在武術課堂上,仍存在著一些教師只注重武術的體育表演性,避技擊而不談,注重學校的面子工程,忽略了武術技擊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忽視了武術故事在武術課堂存在的現實意義,以至于將武術狹隘地視作表演性的運動技能,以至于學生對武術相關種類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毫不知曉。武術故事的講述是實現武術教育以文化人、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不可或缺的過程之一??v覽中國武術發(fā)展歷程,從萌芽起源時期迫于生存繁衍需要的人與野獸的搏斗,到后來不同部落、不同族群、不同國家為捍衛(wèi)集體利益而不得不刀兵相見??梢园l(fā)現,武術的發(fā)展是伴隨著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珍愛和平,團結凝聚,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以開放包容,與時俱進,探索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闡釋。武術故事本質上就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凝聚體現,承載著對每一代中華兒女的育人使命。因此,武術教師想要在課堂中喚醒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就不能忽視了武術故事的人文熏陶,為文化自信奠定基礎。
武術課程中技術教學與武術故事的講述是相促互輔的,但存在一些教師在講述武術故事的環(huán)節(jié)上,對書本的依賴性強,難以拓寬學生知識面,不能引導學生思維發(fā)散性延申,學生對書本上的故事并沒有過多的興趣,導致武術故事缺乏生動感和吸引力,課堂氣氛沉悶。武術故事的“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從內容上來看,武術故事不僅包括國家與民族、歷史和文化,同時也蘊藏了戰(zhàn)爭為和平的邏輯思維范疇,這就要求武術教師要借助各種工具去搜集篩選并對內容進行加工整合,挖掘武術故事的核心內涵和價值取向,以引人入勝的武術故事來調節(jié)相對枯燥的技術練習。另外還要從身邊小事出發(fā),以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事件或熱點為依托,從學生視角出發(fā),講好中國武術故事,增添武術教學趣味,增強武術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武術教學跟其他學科有相同之處,都要遵循教師的“教”借助一定的教學媒介促進學生的“學”的教育規(guī)律;但武術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也存在不同之處,武術教學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需要的是學生的“練”和“體悟”,因為頭腦中的“學會”不能代表肢體上的“練好”,這中間存在著很大的技術水平、時間和經驗的差距??v觀當前校園武術教學,師生之間所關注的更多的是“學會”,而并非是“練好”,武術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練”,只有在教和學的雙邊良性互動的情況下,不斷重視“練”和“體悟”,才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然而,部分教師卻存在著生搬硬套、自說自話、唱獨角戲的傾向。這樣一來,就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缺乏師生互動,以至于無法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武術的愛國主義靈魂是伴隨著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面對“黑云壓城”,滿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格局,立足于“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的血肉戰(zhàn)場,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信念,不斷地同外來侵略者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凝聚并表現出來的,確切地說,武術技擊不僅是武術的本質所在,更是愛國主義思想的具象化表現。就當下的學校武術而言,從學生對于武術課程設置的內容意愿來看,有調查顯示“91. 28%的初中生希望在武術課上學到防身術,85. 23%的學生選擇了散打,而希望學習武術套路的學生占較少的一部分”,“技擊是武術最根本的核心屬性,學校武術必須以武術的核心屬性為中心開展教學,在技擊學習過程中體現其外延屬性?!睂W生對武術的防身技擊價值充滿期待,尤其在校園霸凌事件備受關注的當下,回歸武術課程的技擊本質,已經成為趨勢。武術課以技擊為載體,借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武術故事,“催化”學生在攻防技法單練或協(xié)作喂招的過程中,體味新時代和平的來之不易,學生自然而然地在潛移默化之間就能夠體悟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德育規(guī)范。
武術教師要深入審視武術素材背后的本質,深挖細篩武術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整合優(yōu)質武術故事教學資源。武術教師要想講好武術故事,就應當把握客觀教學規(guī)律,精心策劃教學設計,開展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對武術故事的真切認同,深入淺出,以符合學生身心和興趣的方式講好武術故事。在此過程中,要深入理解武術故事的意識核心,將武術故事的育人功能進行充分發(fā)揮,并對學生的思想覺悟、意識形態(tài),引導學生將優(yōu)秀的武術故事,濃縮到武術技法當中,呈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提高學生對于善惡是非的認知水平和辨別能力,為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儲備“正能量”。
新的教育背景下,武術教師要不斷儲備人文社科知識和專業(yè)知識,提升教學能力,轉變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授的技術內容,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武術技法與技法背后的武術故事有機融合于一體,引導學生在武術技法的練習中加深對武術文化的理解,在教師武術故事的講述中強化學生見義勇為、尊師重道、威武不屈等優(yōu)秀品質,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中實現強身健體、思想浸潤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這就要求,武術課教師不僅要熟練地掌握武術知識和技法,還需要生動地將武術故事講述給學生。因此,在新時代武術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武術教師一方面要對教案進行認真設計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也應運用多種渠道對武術故事資源進行整合,以至于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武術故事是武術課實現“思政”育人的有機載體,是武術課程思政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武術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占據著課堂引領的制高點,武術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武術示范功底之外,良好的武術故事講解渲染力通常能夠為武術課堂的教學質量錦上添花,能夠決定武術課程的方向定位。因此,學校與教師應形成合力,共同承擔起武術教育發(fā)展的責任。一方面,武術課教師應尋求把握學習提升的機會,增長自身的軟實力為教學和學校發(fā)展服務;另一方面,學校應擴充武術師資隊伍,擴大教師對武術課程的參與度,以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
新時代是一個信息互聯互通的時代,世界因網絡信息的共享而變成“地球村”,這為學校教育開展網絡線上云課程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武術教師要在武術課中講好武術故事,就不得不置身于教育浪潮之中,依托現代互聯網提供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新媒體,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整合與武術課程密切關聯的數字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在此過程中,加深強化學生對武術故事的理解,促進武術技術的掌握,激發(fā)學生對武術課和武術故事的興趣和熱愛。以武術故事,浸潤學生心靈,促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益于家庭和社會、服務于民族和國家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