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解題之旅,在解每一道題時,你都要有更多的資源,才能把題解得更好,而資源總是有限的,所以,一群人的解題之旅,就是這群人互相競爭之旅。高手都熱愛競爭,主動擁抱競爭。
我一直說用商業(yè)的眼光看個人成長,商業(yè)最有魅力的特點是什么?我認為是變化。
永遠有新入局者攪動現(xiàn)有格局,現(xiàn)有格局里的每一個競爭者也從來不想保持現(xiàn)狀,每一個都試圖做點事情,從而讓自己往前排走,挑戰(zhàn)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商業(yè)因此而精彩。一成不變的東西最沒有生命力,商業(yè)發(fā)展如此,個人發(fā)展也是如此。
變化靠什么推動?答案是變量
變量服務于少數(shù)人,即最早發(fā)掘它的那批人。一旦所有人都開始關注變量了,它的變化紅利就基本上被瓜分得差不多了。越是能被看得見的變化,越不是致命的變化;越是能被看得到的對手,就越不是真正的危險。
在常量競爭中,能找到變量的人贏
職場、商業(yè)環(huán)境中只有成敗一說,沒有絕對公平可言。這種“不絕對公平”也是商業(yè)魅力所在。常量競爭非常艱苦,引入變量參與競爭才是聰明的做法。
我們做自媒體時,主要靠寫文章漲粉。但在“一條”公眾號創(chuàng)立之初,徐滬生15天砸錢投廣點通就讓賬號有了100萬粉絲。這就是在常量競爭的同時找到變量。
從常量競爭中找到變量之后,你就可以不跟競爭對手比常量了。
我做新媒體編輯時,我們一幫人比的是誰一個月里寫出的10W+文章最多,比到最后其實是差不多的,因為大家的寫作技巧、工作量都趨同,無非就是誰更拼命一點。我當時確實屬于最拼命的——下班不休息,周末不休息,不是在寫稿就是在做選題,不是在寫熱點就是在找熱點。
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日復一日地這么走過來,我確實成了業(yè)內小有名氣的新媒體編輯。但是,我沒有真正勝出,我還是要一篇一篇累死累活地寫稿子。直到有一天,我不跟大家比了,我去做講師了,這才算勝出了。
當我做講師時,我和其他講師比的是誰的課程好、誰的體力旺盛、誰更受培訓機構和學員喜歡??墒怯幸惶?,我突然不用跟他們比了,我自己創(chuàng)建了一個自媒體賬號,我有自己的流量了。在知識服務行業(yè)里,有很多講得不錯的老師,可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流量,只能靠平臺工作。他們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前途,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話語權。
這就是在常量競爭的同時找到變量,從而勝出的成長過程。
如果只盯著常量,就永遠找不到變量
變量思維的本質是一種競爭策略。多數(shù)人害怕競爭,因為競爭意味著搶奪,搶奪是一種讓人不舒適的狀態(tài)。但真正實現(xiàn)爆發(fā)式成長的人,都是從最殘酷的競爭中走出來的。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競爭可以極大地激發(fā)人的斗志。
淘寶第一主播薇婭,雖然從2017年開始就創(chuàng)造了很多“第一”,但她也是通過競爭,才坐穩(wěn)了淘寶第一主播的位置。她從2018年開始,每個月26日的直播排位賽一場一場打下來,到2019年才穩(wěn)坐淘寶第一主播的位置。之后她對待排位賽的態(tài)度依然是“緊張到手出汗”,為什么?因為2019年突然出現(xiàn)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李佳琦。薇婭說,她怕李佳琦,也感謝李佳琦,因為李佳琦激發(fā)了她更強的斗志。
問題來了,李佳琦是如何異軍突起和薇婭競爭的?答案是,李佳琦找到了變量。
薇婭和李佳琦都做淘寶直播,當時,薇婭在淘寶直播已經是絕對頭部的主播了,李佳琦如果去追薇婭,拼命在淘寶直播領域競爭,就是常量競爭,很難追上。
2018年12月,淘寶直播負責人建議李佳琦定位“全域網紅”突圍,從淘寶外圈粉,擴大影響力,再把粉絲帶到淘寶直播里變現(xiàn)。
根據(jù)這個競爭策略,李佳琦成功地找到了一個變量——抖音。李佳琦開始高頻發(fā)抖音視頻是在2018年12月23日。到2019年“雙十一”,李佳琦的抖音賬號粉絲數(shù)超過3400萬。
這個變量的效果怎么樣呢?2018年“雙十一”,李佳琦的淘寶直播粉絲數(shù)不到100萬;2019年“雙十一”,李佳琦的淘寶直播粉絲數(shù)超過1000萬,一年翻了超過10倍。
薇婭呢?截至2019年“雙十一”,抖音賬號粉絲數(shù)約為225萬,主戰(zhàn)場淘寶直播粉絲數(shù)約為967萬,薇婭被李佳琦超過了。
薇婭說:“我要感謝佳琦,他真的給淘寶直播帶來很多流量,這幾個月我也漲了一兩百萬粉絲。他對我也有啟發(fā),就是對外部流量的使用。”
薇婭也開始“出圈”,上綜藝、請明星進直播間、連線國外紅人金·卡戴珊。2019年“雙十一”期間,我發(fā)現(xiàn)薇婭也在李佳琦還沒有重視的變量——公眾號上發(fā)力。2019年10月、11月,大量標題中帶“李佳琦”“直播”“帶貨”“網紅”這樣的關鍵詞的文章底部,薇婭都投放了廣點通,當時薇婭的公眾號頭條閱讀量基本上都能到10W+,李佳琦的公眾號頭條閱讀量則是在1萬左右。
所以,競爭就是不斷尋找變量的過程,而在尋找變量時,一定不能盯著常量,要去開辟新戰(zhàn)場。
第二種尋找變量的方式是:找到新戰(zhàn)場,重新選擇競爭對手。
競爭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自我成長,縱情向前。你通過變量重新選擇競爭對手,同時甩掉原競爭對手,也是非常好的方式。在個人成長上,很多人都用這種方式。
我從一個新媒體編輯成長為一個新媒體講師,實際上就是我通過不跟新媒體編輯競爭的方式甩掉了他們,因為我“升維”了。我從一個職業(yè)新媒體講師成長為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組建團隊,運營公司,實際上也用的是這種方式,即找到變量,升維競爭。
第三種尋找變量的方式是:拓展品類,重新定義競爭方式。
這里又分兩種玩法。第一種玩法是,比如大家都教寫作,教學方式是出音頻課,咱們比誰的音頻課質量更好,付費人數(shù)更多。這是一場常量競爭,這樣競爭很累。那我就重新定義競爭方式——你出音頻課,我也出音頻課,在此基礎上,我還出寫作的書,開展寫作訓練營活動,運營寫作社群,我用4個品類打你1個。第二種玩法是,大家都教寫作,我出了4個寫作產品,你發(fā)現(xiàn)這招好用,你也都一一模仿了,我們又變成常量競爭了,這樣又很累。我再重新定義競爭方式——我拓展大品類,在寫作課的基礎上出思維課、讀書課、溝通課、學習課,用這樣的方式疊加勢能跟你競爭。
所以,個人的發(fā)展也是不斷尋找變量的過程。這個變量最有效的時候,一定是你先找到并且先玩起來的時候。因此,對于尋找變量這件事,你應該是“永遠在路上”。
給成長留出培育變量的時間
我們大多數(shù)人每天忙得要死,早上8點多出門,晚上10點多回家,累得洗漱完倒頭就睡,明天又這樣重復一天,后天又這樣重復一天……日復一日沉浸在每天的忙碌中,甚至周末都是如此,忙到連認真讀幾篇好文章的時間都沒有,忙到連聽1小時課的時間都沒有,忙到想在周末精進一下某項能力、某項技能的時間都沒有。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兩三年過去,基本上沒有什么成長。
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要想持續(xù)成長,就要始終給自己留出培育變量的時間。
我之前的一個助理經常加班到很晚,周末也來公司干活。我對他說:“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節(jié)奏??粘鰜淼臅r間,除了用于休息,還可以用來自我成長。比如,你的工作需要寫東西,那么你必須保證每天能拿出固定的時間學習、閱讀、聽課,甚至要將這些事變成強制性學習任務,讓它們變得跟你的工作任務同樣重要,這才是長久之計?!?/p>
希望每個人都通過變量思維學會競爭,持續(xù)成長。
(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學會成長:爆發(fā)式成長的25個思維模型》? ? 作者:粥佐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