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梅
(山東體育學院,山東日照 276826)
《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體藝〔2017〕6 號)中指出了新時代普通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重要意義,同時為高校的課余體育以及競技發(fā)展指明了發(fā)展方向。在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中,山東省內許多高校從辦學規(guī)模到辦學能力不斷得到增強,這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發(fā)展平臺。而高校能否辦好高水平運動隊的一個核心因素就是高水平運動員的管理。因此,在新時期準確地把握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管理情況,同時制定促使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對促進山東省高校乃至全國體育競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山東省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管理。
1.2.1 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需要查閱國家、省、市相關政策法規(guī)文件,搜集有關高校高水平運動員訓練比賽、管理等文獻,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對山東省8 所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普通高校(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曲阜師范大學)高水平運動員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 份,回收問卷191 份,回收率為95.5%;有效問卷185 份,有效率為96.8%。
1.2.3 專家訪談法根據研究需要以電話、面談等方式,咨詢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管理人員、教練及相關運動員,獲取相關研究信息和指導。
1.2.4 數理統(tǒng)計法應用Excel 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工作是建設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前提基礎和保障條件。查閱近年來山東省8 所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簡章的公示,可以得出山東省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符合《普通高等學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辦法》相關規(guī)定。在招生監(jiān)管方面,山東省除去考試的運動員由各高校單獨考核外,參考的運動員都必須參加統(tǒng)一組織的集中考核,考試辦法按山東省招生辦制定的《山東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測試項目、方法與評分標準》執(zhí)行。為了避免指標測試的局限性,僅進行測試不能充分證明運動員的技術和競技水準,加之候選人有概率出現發(fā)揮失常的情況,因此各高校大都采用對運動員進行短期的試訓。短期試訓的體制能增加高校選材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可以更好地對學生做出客觀評價。
山東省是體育教育大省,省內的優(yōu)秀生源較多,各地市體育運動學校和省體育技術學院有自己的專業(yè)隊伍,運動員充足。山東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是國內“雙一流”大學,因此憑借其較高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引入優(yōu)秀的運動員人才并不算一件難事。但是。他們當中大部分為省市專業(yè)隊伍的掛靠運動員,而且壟斷了幾乎所有項目的優(yōu)秀體育人才。另外,國家運用“體教結合”手段,整合體育領域與教育領域資源,使之形成合力,達到共同培養(yǎng)的目的。但是,在現實中,相當一部分運動員文化基礎比較差,難以達到兩者兼顧,只能采取“掛職”的方式進行管理,從而只單方面重視了體育競技成果而忽視了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這也使高水平運動員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并未達到“體教結合”,而是變?yōu)榧兇獾摹罢袑W籍”關系。因此說,真正意義上的“體教結合”的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培養(yǎng)機制并沒有得到該有的重視程度,尚未能在高校里開花結果,因此,每年的省內大學生比賽,山東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兩支大學生隊伍都處在最高水平,以至于使其他學校無法抗衡,造成比賽形式一邊倒的局面,直接打擊了一般省屬普通院校的積極性,不利于高水平運動的健康發(fā)展。(表1)
運動隊專業(yè)文化學習的管理一直困擾著各高校管理者,同樣也是現階段較難解決的問題之一。由于生源學習等原因,大部分運動員的文化水平程度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山東省各高校也制定了一些相應措施,基本采取了體育部單獨管理或與相關所屬院系協同管理的方式(表2)。在有體育專業(yè)的高校中運動員就讀于體育專業(yè),沒有體育專業(yè)的院校把運動員插入普通的文科班級,盡量多途徑地減輕運動員的學業(yè)壓力。調查發(fā)現,學生在專業(yè)的選擇上也表現出不同的意愿,有36.2%的學生希望在體育專業(yè)就讀,有77.3%和17.3%的學生希望在文史和理工科專業(yè)。雖然山東各高校都制定了管理運動員文化學習的相關規(guī)范,但在實際執(zhí)行中很難切實落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運動員文化學習的管理。通過降低考試標準,用比賽成績抵學分等一系列措施,雖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提高運動員訓練以及比賽的積極性,但同時也使運動員降低了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這對運動員的長期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學習和訓練的矛盾不能得到真正解決。近幾年,上海等地的高校在運動隊的學習管理中,從政策制定到專職教師配備、獨立輔導、遠程教學等都有很多好的舉措,并取得了一定效果,這些都值得山東省高校學習和借鑒的。
調查中還發(fā)現,有2 所高校未制定專門針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相對應的管理條例,而是與學校統(tǒng)招生源采用統(tǒng)一制度管理,但專業(yè)課考試及格線下調至45 分及格,而對于某些公共課(如英語、高等數學等)可申請免修,使高水平運動員在重點精力放在專業(yè)訓練的同時兼顧文化課程的學習,同時不影響畢業(yè)及學位證書的獲得。另外6 所高校則專門制定了針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管理條例,高水平運動員在遵守學校管理條例的同時仍須遵守本校學生學籍管理的其他有關規(guī)定。調查中發(fā)現,運動員對學校的學習管理都有自己的一些意愿和要求,希望根據個人比賽成績算學分的占100%,給予免修部分課程的占86.2%,降低考試標準的占97.5%,增加補考機會的占83.7%。從中可以看出,運動員對學習寬松管理的要求較強烈,但同時考慮到對自己將來就業(yè)求職及終身發(fā)展需要的影響時,也表現出對專業(yè)文化知識學習的渴望。過于嚴格或過于寬松的管理措施規(guī)定都不利于高校和運動員的健康發(fā)展。因此,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習管理條例的制定,應在考慮運動員訓練與文化課學習相互影響的同時,從學校和運動員的實際特點發(fā)展需要出發(fā),以充分調動運動員學習、訓練的積極性。
2.3.1 運動員訓練情況山東省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大多數保持全年訓練,其中主要是以課余訓練為主,但在訓練時間的安排上又各不相同,其中一種為半天時間安排訓練、半天時間安排學習;另一種為課余時間安排訓練。高校教練多采用第二種方法。但當面臨比賽任務的時候,會選擇采用強度更高的全天集訓的方式。調查顯示,運動員每周平均訓練次數為3 ~5 次,每次訓練時間大約為2.5 h。其中,掛職運動員的訓練時間和次數明顯高于其他運動員。大學生運動員在進行系統(tǒng)化訓練的同時還要肩負較重的學習負擔,無法采用與專業(yè)隊類似的訓練強度。因此,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應從提升訓練效率入手,科學、系統(tǒng)地安排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注重高效化、科學化的訓練,在有限的訓練時間內更好地提高訓練質量。
表1 高水平運動員生源情況統(tǒng)計表 n=185
表2 高水平運動員專業(yè)學習管理方式的統(tǒng)計表 n=8
2.3.2 運動員比賽情況運動競賽是檢驗運動員訓練水平的最主要手段,運動競技成績可以最直接地反映運動訓練的效果。因此,競賽激勵可以很好地調動教練及運動員的積極性,有利于運動員、教練展現自己的價值,同時對提高高水平運動隊的整體水平有著很大的幫助。調查顯示,山東省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運動員參加的比賽場次過少。2019年,山東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共有185 名,在過去的2年中,從未參加過任何比賽的運動員有37 名,占調查總人數的20.0%;參加1~2 次省級以上比賽的運動員有43 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3.2%;有69 人參加過3~4 次省級以上比賽,占調查總人數的37.3%;只有36名運動員有5 次以上的參賽機會,占調查總人數的19.5%。山東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訓練和比賽管理通常由相關項目主教練提出訓練計劃和運動競賽計劃,上報給基層部門如體育部或基礎體育教研室審核,審核通過后上報至負責學校體育工作的相關領導批示,正常情況下教練會按實際情況報告自己隊伍的運動員訓練及比賽情況。但是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訓練和比賽計劃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地位比較尷尬。受經費、學訓矛盾和領導重視程度等種種條件的影響,一般小型的比賽因影響力不足,各高校多不愿投資參加,導致訓練和比賽計劃無法按計劃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訓練的效果,也使運動員的運動競賽壽命大大減少,造成了體育人才資源的浪費。
高水平運動隊的運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的發(fā)展極大地依賴于經費的支撐和投入。從調查中了解到,當前山東省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經費來源較為單一,學校撥款為各支隊伍運作經費的主要來源。這樣單一的經費來源渠道,加之幾支不同項目運動隊同時進行訓練和比賽,經費捉襟見肘的程度更是嚴重。眾所周知,世界各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均離不開企業(yè)的贊助與扶持,經濟與體育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在調查中發(fā)現,受政策的制約,各高校運動隊的商業(yè)化運作不佳,經費來源渠道的拓寬存在困難。據調查了解到,山東省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每名運動員一年的平均訓練經費多為2000~3000 元不等,缺口較大。調查顯示,經費匱乏問題已成為制約山東省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首要因素。
3.1.1山東省8 所普通高校都有相應的高水平體育人才招生計劃及招生管理條例,但不同類別高校存有招生不均的情況。
3.1.2各高校運動隊在役掛職運動員較多,真正自己培養(yǎng)的較少,對高校未來發(fā)展不利。
3.1.3在學籍管理中各高校有各自針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籍管理規(guī)定,但在實際執(zhí)行中還欠缺,在保護學生訓練、學習積極性方面還有待調整,學訓矛盾依然突出。
3.1.4大部分高水平運動員參加比賽機會較少,訓練目標不明確,成績增長不大,訓練與比賽壽命較短,不利于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
3.1.5各高校的訓練與比賽經費較為缺乏,資金資助來源渠道單一,運動訓練條件無法滿足保障需要。
3.2.1體育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建立高水平運動隊長期和近期目標規(guī)劃,充分挖掘體教融合政策,進一步拓寬運動員的培養(yǎng)途徑。
3.2.2在學籍管理上應繼續(xù)完善相應的規(guī)定,采取多種方式,理順學訓關系,拓寬學生的畢業(yè)出路。
3.2.3建立獨立、多級競賽制度,成立校際競賽聯盟,加強競賽的組織管理。
3.2.4加強教練隊伍的培養(yǎng)管理,充分調動教練、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挖掘教練和運動員的潛能。
3.2.4各高校應拓寬思路,加大投入,探索推進校企合作和商業(yè)化運作,解決經費制約,改善訓練與比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