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峰
(國家體育總局武 術研究院,北京 100029)
太極拳是我國優(yōu)秀的武術拳種之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融合了哲理、醫(yī)理、拳理的精髓,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具有獨特的健身功效和哲學理念。
隨著國際交流的加強,太極拳也成為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是東西方健身文化交融的重要橋梁。太極拳不僅受到大眾健身群體的喜愛,同時也使它走進高校,成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或選修課程。高校作為當代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為太極拳的傳承與弘揚開辟了一個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本文以太極拳在我國高校的開展現(xiàn)狀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以“太極拳”“推廣”“高校體育”等為關鍵詞搜索相關文獻資料,獲悉當前的研究現(xiàn)狀,為本文提供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本次問卷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北京、上海、山東、河南、廣東、遼寧、四川、云南、青海、陜西10個省市10 所綜合類高校的500 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問卷調查;同時抽取了30 名體育教師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問卷調查。采用專人現(xiàn)場發(fā)放并回收,共發(fā)放大學生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91 份,有效回收率98.2%;發(fā)放教師問卷30 份,回收有效問卷30 份,有效回收率100.0%。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使用Excel 軟件對問卷調查所得數(shù)據(jù)信息進行統(tǒng)計。
調查顯示,目前高校開設的太極拳課程主要教授3種太極拳套路,分別是24 式簡化太極拳、42 式太極拳和18 式太極拳。24 式太極拳針對的是全體大學生,而42 式和18 式太極拳主要由體育專業(yè)的大學生修習,學習24 式太極拳的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92.3%,學習42 式太極拳和18 式太極拳的大學生分別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5.1%和2.6%。24 式簡化太極拳作為原國家體委最早編制的太極拳套路,動作舒展大方,具有極高的推廣度,且24 式太極拳簡單易學,大學生易于掌握,教學效果較好,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學習太極拳的運動興趣。
調查顯示,僅有16.67%的教師是武術專業(yè)科班畢業(yè),非武術專業(yè)的體育教師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83.33%,可見武術專業(yè)教師處在短缺狀態(tài)。太極拳教學需要教師做出正確的動作示范,大學生通過視覺器官,形成深刻的技術動作印象,避免在練習中形成錯誤的技術動作,從而更快、更好地學習太極拳。此外,太極拳作為一種文化,其技術動作的技擊性及技術動作內蘊武術文化,需要專業(yè)的武術教師講授給大學生。太極拳需要體育教師擁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術知識,不僅需要正確的動作示范,而且要了解太極拳文化底蘊,技術高超的太極拳教師能更好地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目前武術專業(yè)教師匱乏的情況下,對體育教師進行太極拳專業(yè)化繼續(xù)教育能有效地提升教師的太極拳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提升太極拳教師的授課效果。
調查顯示,對太極拳課程非常感興趣的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83.7%,興趣一般的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10.6%,不感興趣的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5.7%。興趣是引領大學生學習最好的風向標,能促使大學生自主進行太極拳訓練,這也是終身體育實現(xiàn)的基礎和前提。
調查顯示,在高校開設的體育課程中了解、認識太極拳的大學生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91.9%,通過網絡及書籍的方式了解太極拳的大學生分別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6.5%和1.6%。這表明大學生雖然對太極拳有所耳聞,但真實接觸、了解太極拳的途徑僅是被動地在高校開設的太極拳課程中。由于認知途徑單一,大學生對太極拳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對太極拳理論和文化知識的了解有限。v
調查顯示,僅有5.6%的大學生經常自主參加太極拳練習,38.4%的大學生因考試需要等情況進行太極拳自主練習,56%的大學生從來沒進行過自主太極拳練習。由此可知,雖然大學生對太極拳運動有著較高的興趣,但自主進行太極拳練習的大學生僅占少數(shù),這與高校缺乏太極拳訓練環(huán)境等因素有一定關系。
調查顯示,當前太極拳校園活動開展的頻次較低,僅有10.2%的大學生認為高校經常開展太極拳活動,有89.8%的大學生認為高校偶爾開展或從未開展過太極拳校園活動。可見,當前高校校園中缺少太極拳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高校對太極拳的發(fā)展缺乏足夠的重視。只有積極開展太極拳活動,才能提升大學生對太極拳運動的重視和興趣,使大學生有意識地參與太極拳自主訓練。
3.1.1 太極拳師資力量不足太極拳課程要求教師具備充足的太極拳專業(yè)理論知識和標準的技術能力,這樣才能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調查顯示,僅有較少的太極拳體育教師是武術專業(yè)畢業(yè)的,多數(shù)教師在工作后補習了太極拳知識,之后進行太極拳教學,如此一來難免技術動作及文化理論掌握得不夠扎實,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教授太極拳套路,忽略了對太極拳深層次技擊內涵和文化理論的教授。
3.1.2 太極拳課教學方法單一高校日常太極拳教學采用示范模仿式授課方式,教師首先講解技術要領,接著示范技術動作,大學生跟隨模仿練習。單一的教學方式降低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1.3 大學生理論知識傳授不足太極拳并不僅僅是套路架勢,其技術動作中蘊含了技擊性、哲理性、文化性,對于太極拳理論知識掌握不足,不僅影響大學生學習太極拳程度,而且阻礙大學生在練習太極拳時進行更高層次的體會和認知。
3.1.4 校方重視程度較低校方缺乏太極拳教學的足夠重視和支持,太極拳在校園的推廣宣傳、活動組織等欠缺。
3.2.1 提升師資力量在太極拳教學中,教師起著引領的作用,提升太極拳師資力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提升太極拳師資力量應從以下2個方面著手:(1)吸引、聘用太極拳專業(yè)教師,提升師資隊伍力量;(2)組織太極拳教師定期培訓,提高其太極拳水平。
3.2.2創(chuàng)新教學教法 太極拳作為一種理論與技術并行的運動,教師簡單的示范講解并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會阻礙大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現(xiàn)代教學手段和工具,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3.2.3 加強太極拳理論知識教學太極拳理論知識是太極拳的核心和內涵,在進行太極拳教學時應重視太極拳理論知識的傳授,使大學生更好地體會和認知太極拳的文化和內涵。大學生以太極拳理論文化為根基,改變太極拳課作為體育課的慣性認知,將太極文化與太極拳技術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可讓大學生在文武兼修的文化體驗中加深對太極拳文化傳承的身心理解;在日常的練習中也能更好地體會太極拳的意境,提升太極拳的整體練習效果。
3.2.4 提高高校重視程度為了促使太極拳在高校中更好地發(fā)展,高校應重視太極拳相關活動,為大學生營造太極拳學習氛圍。首先,高校應提升對太極拳運動的經費支持,定期組織活動、表演等,為大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其次,高校應加大對太極拳運動的推廣,通過校園廣播、校園報紙、校園網等方式提升太極拳在大學生中的曝光度,從而進一步推動太極拳運動的發(fā)展,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后,校方應充分重視與利用太極拳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德育價值,將太極拳文化的推廣傳播與校園文化的塑造提升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體悟太極的同時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