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旭升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教育行業(yè)也在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為國家提供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在中職教育中,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了多種教學方式,其中,行為導向教學法對于中職語文教學來說有著重要的探究價值。在傳統教學中,往往都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興趣并不高漲。行為導向教學法可以很好地完善這一點,能夠讓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能夠將學習當做一種樂趣,不再對語文教學感到厭煩,體會到語文的魅力。
行動導向教學法主要是用行動導向驅動學生進行學習,其目標是通過活動的形式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完美地呈現出來,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有更多的展現機會。教師在課堂中是引導者、咨詢者的身份,在課堂中不過多地干預學生,要起到引導和督促的作用。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行動導向教學法包含多種教學模式,教師要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科學合理地展開行動導向教學。通過行動導向教學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是符合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模式。
在中職語文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提煉出一個話題,以調動學生的參與度,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中發(fā)言,勇于表現自己。在這樣的安排下,學生的大腦會快速運轉,能夠在短時間之內組織好語言,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思考可以發(fā)散思維,鍛煉大腦,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會得到運用。例如,在作文課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路”為話題的作文,然后將班內的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內的學生都有自身的任務,有負責記錄的、提問的、組織的、匯報的,等等。在小組中學生要圍繞話題進行交流互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2]。每個學生都要做到各司其職,尤其記錄者要隨時記錄下討論的內容??梢赃@樣記錄:在紙中間寫上話題“路”,然后每討論出一種方向就在話題的周圍畫出一條直線,這樣可以清晰地看到討論的結果和方向。例如:關于“路”的名言、名人的“成名之路”,等等。在討論之后,從眾多方向中找出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新穎的一個方向,根據這個方向大家再進行二次討論和深入研究,然后共同完成這篇作品。
項目教學法主要是給學生發(fā)布一個任務,然后采用小組的形式來完成任務。例如在進行說明文寫作教學時,針對飯店運營和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可以設計一個關于制作蔬菜沙拉的項目。按照項目的步驟,第一步先確定項目的目標:學會制作蔬菜沙拉;第二步通過學習或者查閱資料來進行制作;第三步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都是一個蔬菜沙拉制作公司,小組內共同探究公司的名稱以及沙拉的做法;第四步每個小組將制作的沙拉進行展示,并說明制作的創(chuàng)意以及沙拉的賣點;第五步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和打分,并評選出最優(yōu)秀的小組予以獎勵,激發(fā)學生的項目參與度;最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對本次項目進行反思和總結,將項目過程全程記錄下來作為寫作的素材,從而可以完成制作蔬菜沙拉的寫作。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針對情節(jié)性較強的文章,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節(jié)演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通過根據文章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表演的平臺,讓學生深入到每個角色中去,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點,有助于學生對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例如,在學習《項鏈》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先向學生講解這篇文章的內容,讓學生對于文章背景以及人物性格有一定了解,然后安排學生分別扮演丈夫、路瓦栽夫人、珠寶店老板、馬蒂爾德[3]。在表演中,學生對于馬蒂爾德的過往經歷和性格特點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中可以了解到主人翁的性格是受到了現實社會的影響,從中可以體會到過度的虛榮心是不可取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人生。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生動地體會到文章的情節(jié)波動,相較傳統被動地接受講述,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加豐富有趣,能夠滿足學生對學習的需求,提高學習效率。
模擬教學法通常分為兩種,其中之一的模擬情境會更適合中職語文的教學。如在講授《第六枚戒指》文章時,可以設計一個文章感悟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學習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學習文章后給你帶來了什么感悟?學生對于文章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大致上的感悟是個人品質和職業(yè)技能上面的。比如,飯店運營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可以模擬一個訪談節(jié)目。將文章的內容延伸出去,可以設計一個主持人和四位酒店的成功人士,撿到戒指的男子已經成為一家酒店的老板,在采訪中回憶過往的經歷,當初正是由于售貨員及時挽救了他,才沒有造成錯誤發(fā)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堅持積德行善,如今的事業(yè)才做得如此成功。其他的成功人士可以從服務中化解危險方面進行訪談。通過這樣的模擬,學生可以對文章的中心主旨有更準確的把握,對學生自身專業(yè)技能也進行了一定的鍛煉。
引導課文教學法比較適用于簡單一點的文章,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根據文章內容提問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閱讀和分析,從而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在學習《最后的常春藤葉》課文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完成以下的任務:通讀課文,并找出文章的生字、生詞、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的知識、完成復述文章內容[4]。還可以提問幾個問題:瓊珊最后可以活下來嗎?瓊珊每次說隨著常春藤葉而去時是真的想死嗎?最后是誰挽救了瓊珊等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文,學生在閱讀中會非常認真積極地進行思考和分析。找到這些答案之后,學生能夠了解在閱讀中要先學習基礎知識然后再進行情感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這樣的引導教學法,學生不僅能夠自行學會閱讀理解課文,并且掌握了閱讀的技巧,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會有一定的幫助。
對于行動導向教學法來說,還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即緊緊與時代發(fā)展同步。在具體教育環(huán)節(jié)中,需要融入當前社會熱潮,把學生帶領到多元結構組成的知識課堂中,所以教師在面對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具體教學內容和生活、社會各案例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操作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融入教學的氛圍中。
例如在講解具體內容時,可以通過當下社會的案例來激活學生學習的氣氛,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之后,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分工合作,對本次所學的知識進行交流、討論。如學習老舍的《我的母親》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社會上描寫母親的素材,之前在課堂中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再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探究母親這一形象在家庭的角色以及在社會中的角色。在討論中,引導學生開展交流,積極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和課程要求方向同步,讓他們在具體課堂的小組活動中,可以更好地明白本次學習的作者生平、文化背景、語文能力要求,開拓學生的眼界,鍛煉學生語文實際操作的能力以及語言運用的能力。因此,在中職語文課堂中,需要緊緊地把課本和當前社會有機結合,更好推進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構建積極、濃烈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和實踐,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語文教學的效率。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完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下,中職語文的課堂會變得豐富多彩,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在未來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