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來則·阿西木
民豐縣薩勒吾則克鄉(xiāng)中心小學
當今時代,小學道德及法治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同生活實際很難連接起來,學生學習這些理論在生活中很難得以運用。同時,因為受到了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小學生對于思想道德及法治教育的學習并不上心,十分的被動。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較差,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詳情如下。
當下,我國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機制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當下對法治教育的重視力度不夠,學生僅僅把其做一門無可必要的課程,就如同一門副科一般是放松的課程,教師也不對此加以管理。且當下道德教育大多以傳統(tǒng)的講授和背誦為主,可操作性差,缺乏生動的實踐教育,而且老師也不對此做過多要求,如此便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在學習內(nèi)容上老師和家長也存在價值觀差異,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判斷和接受。教學目標模糊不清也是小學道德法治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有了一個目標才能有開展工作的方法,沒有目標的教學就像是無頭蒼蠅一樣在夜空中亂撞。在傳統(tǒ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注重的是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本上內(nèi)容的理解以及背誦情況,僅僅只是對于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落實與檢查,卻忽略了對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以及個人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的重視。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黃金階段,大部分學生也是處于很叛逆的時期,所做出的很多行為和事情都不經(jīng)過周密的思考,有時做事特別沖動,判斷一件事情的能力比較弱;有時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危害到自己的生命。這些種種原因,導致我國的道德素質(zhì)教育并未取得什么好的成效。
眾所周知,對于未知事物的渴望是探究該事務最強大的動力,對于教育,同樣如此,當老師能夠用一個實際的例子,讓學生在聽故事的時候明白一些道德法治知識,那么學生對于道德和法治知識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如此便能最大化的,使課堂時間得到充分利用,使得小學道德法治課堂得教學的效率能夠充分提高。[1]設計一個有趣的故事,學生在進行聽故事的時候就會自主代入,心中的正義感以及法治意識也會在無形中的到提升。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老師應發(fā)揮榜樣作用,鼓勵學生的良好行為。除了課堂上的理論教學,更應注意老師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將自己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傳承給學生。做到以德樹人,凡是要求學生做的事自己應先做到。參加活動時要求學生準時,培養(yǎng)他們的時間意識。服從組織安排,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要求學生講衛(wèi)生,尊老愛幼,不隨手丟垃圾等,從小事做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也可通過班會,組織學習來將我們的思想道德滲透進他們的思想和言行舉止中。另外,小學生心智單純,如一塊未經(jīng)雕刻的璞玉,他們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極強,教師若通過對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案例進行簡單的改編,把實際案例改編為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這樣就能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明白一些道德法治的知識,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教育的開展,還能讓學生在他們所喜愛的方式下學習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老師也應對學生充分的熟悉,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經(jīng)歷,心里狀況等,這樣才能知道他們的問題,并針對不同的問題因材施教。給他們推薦社會上的優(yōu)秀個人事例,也可利用課件,選擇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人物事跡播放給學生觀看,如紅軍前輩的生平事跡,感動中國節(jié)目,朗讀者等。這個方式更容易塑造孩子的內(nèi)心,對這塊璞玉的進行加工打磨,為他們樹立遠大志向。長此以往,學生不僅在學習成績上有所提升,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成長也有莫大的好處;這樣的方式就能極大的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傳統(tǒ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僅僅是重視對于學生的理論成績的培養(yǎng),而對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運用這些知識并不看重。殊不知這樣的作法無異于紙上談兵,空談道德與法治,不通過實踐去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習慣,那么學生在不經(jīng)意間就會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習慣十分重要。在現(xiàn)代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老師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上不斷的做出改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定義與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讓學生通過主題實踐活動來構建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2]比如,在對《校園生活》和《家中的安全與健康》這兩個單元進行學習時,讓學生通過先了解豐富的學校生活現(xiàn)狀并且明白自己在新的校園中要如何進行學習和生活,然后通過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家庭里學會自理、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學生在學校和在家里一樣,能夠做到誠實守信,有禮貌。同時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家長的不易,能主動為家長承擔家庭的負擔。一個不愛國的孩子不一定不孝順,但一個不孝順的孩子一定是不愛國的,因此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要從孝道教育出發(fā),讓孩子擁有孝順的良好品質(zhì),走出了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道德法治的魅力。
學生中往往有這樣一個心理,那個教師和學生之間相處的好,學生們都會喜歡這個教師,同時也會喜歡上這個教師的課,覺得這個教師的課也會很有意思。因而學生這個科目的學習成績也會潛移默化的提高。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始前,可以和學生多進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生活經(jīng)驗的交流,可以找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話題,讓學生體會到和教師之間的親密關系,放松自己的心情,教師找的話題要盡量的接近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年輕易親近的心態(tài)。從而學生就會慢慢喜歡這個年輕亦親近的教師。如此一來課堂上教師同學生的互動就能更加自然,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教學同樣如此,教師應該熟悉自己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摸清班級的大致水平,結合班級和學校的安排,以學生為主,結合教材以及學校的教學安排,自主備案,設計和解答問題,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及法律意識。如此,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就會更加自然,更加和諧,老師在與學生在課堂上每日的一問一答之間就完成了教與學的任務。極大的提升了課堂上教學的效率。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十分看重,教師對學生的一句贊賞,可能就是學生繼續(xù)學習下去的動力,很多時候?qū)W生都渴望被贊美。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做到公平公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內(nèi)心。同時還要求學校能夠制定合適的教學考核標準,使學生重視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讓學生明白道德和法治課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從而加強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參與程度。
道德與法治并非一門理論的課程,他是實際生活中做法的指導,對生活中如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提供了指導的意義,若要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自然少不了對學生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上很難完成這門課的全部教學內(nèi)容,因此少不了教師對學生布置的課下任務來協(xié)助完成道德與法治的教學。[3]教師在布置課后任務時應該注意道德與法治任務的實際應用,促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的培養(yǎng)道德習慣和法律意識。同時讓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自身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正確的道德行為。從而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育得以有效進行。
從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離不開教師的積極轉(zhuǎn)型,通過新穎的方式將道德與法治從生活中提取出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將道德與法治回歸、融入自己的生活。唯有如此,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