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萍
蕪湖市鏡湖區(qū)鏡湖新城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專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課堂鼓勵學生上課前根據(jù)閱讀主題,課內外尋找、搜集相關的閱讀資料,課堂上借助資料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對文章做“分析地研究”有自己的見解。可以綜合的思考,理智地感悟、或是親切地模仿、亦或是在文章的細微曲折之處窺見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實現(xiàn)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今年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名著單元教學是在假期期間完成的,全校師生統(tǒng)一觀看了安徽基礎教育資源平臺上的視頻課,這三節(jié)課分別由方芳、朱麗芳、張麗三位老師執(zhí)教。這個單元是走進外國文學,主題是跟隨外國文學名著的腳步,去發(fā)現(xiàn)更廣闊的世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就印象深刻的任務和情節(jié)交流感受;學習寫作品梗概。文章選用了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的《騎鵝旅行記》,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三部作品的選段。關于小說,很多同學都喜歡讀,大多是因為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一波三折,所以在讀完整篇小說后,只記得小說的情節(jié),對于人物的形象沒有整體性的認識,更別說一些細節(jié)方面的認知。讀完作品只是完成了閱讀的一個階段,之后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讀應該與思相結合,這種思考就是個性化閱讀的初步階段。原著都是長篇小說,要在節(jié)選中了解文章大意,認識主人公,上課的幾位老師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學習單,雖然名字不同,有的叫“讀書討論單”,有的叫“交流記錄單”,但是目的都是一樣,都是用來評價學生對作品的認識。老師提供的學習單,簡潔明了,先給出一個話題,然后是讓學生表達自己觀點。通過這兩次學習單的填寫,我發(fā)現(xiàn)學習單既能檢測學生是否讀過作品,讀得認真不認真,最關鍵是能促進學生對所讀作品的個性化思考。引導學生寫閱讀感悟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相信學生看了這些指導都能寫出一二。分析這些指導,我們發(fā)現(xiàn)它實際上涉及到人物形象分析,情節(jié)的轉折,作家敘事技巧,聯(lián)系生活看作品,作品中獨到的觀點以及好詞好句。如果能認真完成其中一項,對作品的認識一定會深入一層。教師在策劃學習活動時,考慮到了學生如何深度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同時也把語文要素目標滲透在有趣的語言實踐活動但中,讓學生既有很強的目標性,又有極大的趣味性,吸引學生朝著預定目標積極主動地閱讀、積累、思辨、表達,個性化閱讀就這樣真實地發(fā)生。
這樣的閱讀教學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閱讀之后的學習模式,傳統(tǒng)閱讀模式很多采取摘抄好詞好句的方法或者是寫閱讀感悟這樣固定的套路。“好詞好句”的教學是小學語文普遍采用的閱讀教學方式。摘錄“好詞好句”有時成了常見的作業(yè),“采蜜本、拾貝本”也成了小學生的標配,而作文本上的“好詞好句”也會常常得到老師的圈點表揚。有關“好詞好句”的相關書籍也層出不窮大受歡迎。不過“好詞好句”教學表面上的風光卻掩蓋不了潛在的隱憂。
顧振彪認為:“文字是符號,語言是工具,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在于運用,運用得好則好,運用得差就差?!盵1]“好詞好句”的這種作業(yè)形式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摘抄優(yōu)美的詞語、句子,這些詞語在當時的語篇中或許是準確、貼切的,然而當它們被抄在作業(yè)本上,就成了一個個孤立的詞語,就失去了語境,失去了靈魂,失去了生命,談不上是“好詞好句”。簡單的“好詞”教學容易讓學生形成錯誤的審美觀,當學生認為這些詞天生就是好詞時,他們就會在作文中努力讓這些詞語出現(xiàn),而不管這些詞語使用是否恰當。他們會得到暗示:我的作文沒有“好詞好句”就不是好作文,在寫作中只追求詞藻華麗。殊不知,文風本來就有質樸和華麗之分?!半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經(jīng)說過自己中學時寫的一篇作文用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被老師批為“臭文章” ,[2]也許就是因為對這類所謂“好詞”的濫用。詞語的積累要在閱讀中獲得,閱讀是為了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思維能力等,詞語積累知識閱讀的副產品?!昂迷~”作業(yè)會讓閱讀把注意力集中到搜集詞語這種低層次任務上,會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個性化解讀順應學生情感體驗多元化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綜合性、實踐性、人文性的特點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個體差異的新課程理念。
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顯性標志。自主、合作、探討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是一種主動行為,要求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參與,在合作中思維 產生碰撞,互相啟發(fā)、互相點燃,在探究中實驗意義建構。
曾看過《鞋匠的兒子》這篇課文的教學實錄,教師在教授完課文主要內容后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最后一段,演講地點不是參議院的演講臺,演講時間也不是林肯剛當選總統(tǒng)時,也就是說,最后的文字不是在講那次演講。那么,這一自然段可否刪去呢?刪去,說說刪去的理由;留下,也請說說留下的道理。這個問題不是書中的;沒有正確答案,所以每個人只要有道理,都可以說一說,辯一辯!有的學生認為:這一段讀起來和前面的演講似乎是兩個話題,可以刪去。有的學生認為:最后一段應該留下。因為這是林肯當上總統(tǒng)之后的表現(xiàn),事實證明在他的領導下,國家越來越強大了。接著同學們又陸續(xù)發(fā)表了不同觀點。最終,大家的意見是:最后一段不需要刪除,但如果能進行適當?shù)男薷木透昧恕?/p>
教師首先營造了允許有不同觀點的討論氛圍,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閱讀后整合信息,對“最后一段刪還是不刪”展開真實的辯論。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沒有給予標準答案,而是指導學生用事實或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深度閱讀、分析、整合,發(fā)表自己的獨特感受,最終對“最后一段該不該刪”形成了統(tǒng)一的認識。這比老師直接給出結果要高明的多,雖然之后答案較統(tǒng)一,但這是經(jīng)過學生思考、整合后的獨特意見,這就是學生的成長過程。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注重各層次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表達看法、觀點。羅杰斯指出:心理的安全與自由是創(chuàng)造的兩個基本條件。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實現(xiàn)主體性教學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前提。教師通過有效的指導,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架,把給學生壓力變成給學生動力,由牽著孩子走變成推著孩子走。想方設法的幫助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鼓勵孩子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善于聽取不同見解,建立起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課堂氛圍,對正確的教師要給予肯定鼓勵,對偏差的錯誤要給予糾正而不挫傷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水平不斷提高。
在當前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個性化閱讀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希望大家能在這一領域深入探究、大膽實踐。只有把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新理念貫穿到當前的語文課程中去,才能把語文教學的該給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聯(lián)系我們的語文教學,比如三年級閱讀了《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幾篇課文后,不妨帶著學生走進秋天的校園,樹林,與秋天親密接觸,感受秋天之美,再讓學生試著用記敘文、日記、詩歌等不同形式來描繪秋天,讓學生通過自己筆寫下自己的獨特感受。角度不同、形式不同、感受不同,但抒發(fā)的都是真性情;四年級學習了《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兩篇課文后,讓學生也選擇身邊的動物小伙伴,查閱資料,仔細觀察,形成觀察記錄,將自己的觀察、陪伴過程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記錄下來;五年級閱讀了《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幾篇課文后,讓學生回憶自己家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書面語言描述印象深刻的場景、事件、感受父母的愛……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催發(fā)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提升學生思考能力、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與語言表達的和諧共生。
再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從課堂走向課外,比如課外讀物中的一些獲得國際大獎的小說。在讀的過程中偶然地翻到有幾本后面有教學設計。寫作教學設計的大都是兒童閱讀推廣人,也有一線教師??傮w上看,這些教學設計質量很高,一般包括三個部分:話題設計、延伸活動以及親子閱讀。話題設計一樣很具體,不過更有深度,真的需要學生細致閱讀并積極思考,如有一本書叫《托萊摩斯的面包房》,講述的是托萊摩斯小鎮(zhèn)的面包王博魯特手藝超群,面包房的面包花樣很多,但在本年度“面包王大賽”中卻輸給了新來的赤路德面包師,而且輸在了主食面包上。教學設計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出現(xiàn)赤路德面包房,你覺得博魯特會一直享有“托萊摩斯面包王”的美譽嗎?這個問題需要深入比較兩位面包師對待事業(yè)的態(tài)度,品德以及做事的心態(tài),難度不小,充滿挑戰(zhàn)。延伸活動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比如上面那本書的活動是:參觀面包房,做一回面包師,用影像和文字記錄面包制作的過程。學生對這樣的活動應該會比較感興趣。比如最后一題如果我來做導演,將這本書拍成電影,我會如何拍?我選用這些人來扮演里面的角色(可以是明星,也可以是你身邊的人)第一題考察的就是你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只有對人物認識透徹了,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和作品中人物性格接近的人。生活是最本真色彩的故事,它是真實生動的、多姿多彩的。鏈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實踐,這才是最佳情境。在生活中觀察、思考、實踐、寫作,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