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雯
淮陰中學新城校區(qū)
吳非老師在《發(fā)展批判思維是教學的基本任務(wù)》一文中有這樣的表述:“人有獨立意志和思考能力,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成為現(xiàn)代公民。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意味著很難具有完整人格?!边@段文字給我最深的感觸就是每堂課帶給每位學生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思維啟發(fā)的思考。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教授,更要關(guān)注學生思考的完整性、層次性、獨特性。以下以文言文教學為例,記述自己的教學思考與收獲。
案例一:文言文《趙普》翻譯思維“個性化”啟發(fā)
學情分析:
在文言文的翻譯教學中,學生容易產(chǎn)生被動識記的慣性思維,對教師課堂的多媒體展示和書下的注釋產(chǎn)生依賴,導致“上課不走心、下課記不住”的文言文學習怪圈,對于這種“拒絕”個性思考的學習習慣,我嘗試著啟發(fā)學生“言之有理”的進行翻譯,即在翻譯每一個字詞時,說出自己對“語境”的把握及分析,做到言出有據(jù),從而達到理解文本、提升文言能力的效果。當面對同一個字詞出現(xiàn)不同的“言出有據(jù)”時,便是教學難點、重點所在,也是啟發(fā)學生“個性”思維的關(guān)鍵時機。
教學過程:
以文言文《趙普》一文的翻譯為例,以下是課堂實錄(部分):
師:請試著翻譯“嘗奏薦某人為某官”一句中“嘗”這個字,并說出你的“依據(jù)”。
生1:“嘗”是“嘗試”的意思,因為從下文看出趙普多次奏薦,才成功,所以翻譯為“嘗試”。
生2 :我覺得不對,我認為“嘗”應(yīng)該翻譯為通假字“?!保馑际恰俺3!?,因為從下文看,這不是趙普在“嘗試”,而是奏薦過程,強調(diào)頻率高、次數(shù)多,“常?!备荏w現(xiàn)趙普的進諫決心。
(生議論)
生3:我也覺得應(yīng)該翻譯為“經(jīng)常、常?!保驗閺奈恼鲁鎏帯端问贰返挠涊d也可以看出,這是突出趙普“性深沉有岸谷”、“以天下事”為己任的個性的,所以翻譯為“經(jīng)常、常常”更好。
(生議論)正當班級一部分同學對“嘗”翻譯為通假字“?!钡目捶ū硎菊J同的時候,認為“嘗”翻譯為“嘗試”的同學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同學的個性化思維碰撞起來。
生4:不是每個字都可翻譯為通假字的,“嘗”不存在“常”這個通假字。在商務(wù)印書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上沒有“嘗”通“?!钡脑~條解釋。
師:同學的看法都是“言出有據(jù)”,請同學們再次關(guān)注文章《趙普》的出處——《宋史》,這史書上記載的事件和普通的古詩傳說不太一樣,根據(jù)對文體特點的尊重,結(jié)合以上同學的發(fā)現(xiàn),你會有怎樣的心得呢?
(生思考)
生5 :我覺得“嘗”不應(yīng)翻譯為“經(jīng)?!薄ⅰ皣L試”,《宋史》的記載,強調(diào)的“歷史上發(fā)生過的真實事件”,根據(jù)這種特點,結(jié)合我查的的字典,“嘗”可以翻譯為“曾經(jīng)、過去”。
師:在同學們激烈的探討中,許多同學通過對上下文的結(jié)合、對趙普人物個性的凸顯、對史書文體特點的把握、對工具書的查找等,對“嘗”字的翻譯有了個性、科學的認識,其實,這個過程才是學習文言文翻譯的過程,才是“個性化”思考、學習的過程?,F(xiàn)在你選擇怎樣來翻譯“嘗”這個字呢?
生:曾經(jīng)。(齊聲說)
師:老師欣賞主動思考的你,有疑問提出來,再微小的聲音也能代表你的個性!
感受反思:
學生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關(guān)注書上的注釋,更要體會文字間的語境特點,在不同語言情境下,學生會綜合調(diào)動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靈活表達與創(chuàng)造。這是照本宣科的背記所無法達到的“語感”,也是學生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應(yīng)具備的發(fā)散思維:前后勾連,書本與生活貫通。尊重學生的個性、啟發(fā)學生的個性化思考是文言文教學實效提升的重要途徑。
案例二:潛能生的文言文學習思維“個性化”啟發(fā)
學情分析:
文言文的學習具有時間的跨度,不僅是材料歷史久遠,而且涉及到文本背景的年代久遠,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在咬文嚼字時,喪失了現(xiàn)代漢語的語感情景,也讓文言的思維無法在學生的學習課堂上迅速延展。
教學過程:
班級一位文靜的女生,在接觸到文言文學習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當然學習效果也不是很好,在各種文言文學習反饋中,總是出錯。
經(jīng)過了解,這位女生告訴我,她覺得文言文太“無趣”了?!坝腥ぁ辈庞袆恿?。于是我開始試著用她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與她交流。這位女生愛畫畫,從班級的板報到書上邊角的隨筆,都是用心的描繪,花費很多時間。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便努力尋找她喜歡的思維方式——畫畫。
在學習《三峽》這篇文言文時,我便引導這位女生在自己的背記本上做“有趣”的作業(yè)——用畫圖的思維方式學習文言文。于是,這位女生的作業(yè)成了一幅圖冊:或是高山險峻,或是猛浪奔騰,或是江面平靜如畫,或是松樹怪異神奇……一幅幅生動的圖畫,讓這位女生愉快地背記好了課文。值得關(guān)注的是,這位女生在美麗的圖畫旁,用工整的小字,給每一幅圖畫以《三峽》課文中的原句命名:“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就這樣在細致的描繪中,學生不僅記住了重點字詞的翻譯,真是有趣的作業(yè)。這樣一來,這位原本抵觸文言文的女生,不僅找到了文言文學習的思維方法,更找到了自信。
感受反思:
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離不開學習時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當學生看到知識點時,正是這種對學生“個性化”思維的啟發(fā)與引導,才給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增添了可持續(xù)的動力與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尊重、欣賞學生,用心去啟發(fā)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獨立思考的力量、體驗批判思維的快意、收獲成熟人格意志的成長,這才是師生同行路上最美妙的一段風景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