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華/廣西河池市宜州區(qū)高級中學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中對民族音樂的教學工作提出了要求,如將高中音樂教學結合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從民族音樂藝術性的角度挖掘音樂的魅力,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fā)音樂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拓展音樂學習知識,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促進高中生更好更快地發(fā)展與成長。眾所周知,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蘊含有深刻的文化底蘊,在越來越推崇民族文化傳播的今天,它又以多樣化的形式載體呈現(xiàn)供學生進行學習。在音樂領域,民族音樂無疑占有較大的比例,又有著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厚的文化沉淀,這對拓寬學生的音樂見識,提高音樂理解感受能力,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高中音樂教師要緊扣音樂課程標準精神,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探究民族、民間音樂,對《民族心聲的時代脈搏》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引起學生的重視,逐漸提高學習主動性,激發(fā)民族音樂學習興趣,對學生了解音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學實踐也證實,沒有各民族各種不同特色的音樂存在,世界音樂文化也將是無源之水,有不同民族特色音樂文化的參與和融入,世界民族音樂才將豐富多彩。
高中民族音樂教學的設計,首要工作在于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睹褡逍穆暤臅r代脈搏》整合了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鑒于其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沉淀和民族風采,學生在學習了解的過程中,還能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其次,設計的核心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價值觀,在教師指導學生鑒賞和教唱過程中,還能傳播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對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情緒、人文內涵加以感受與理解,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評價能力無疑能得到提高,逐漸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觀,也能感受到音樂中的真善美。學生在音樂的藝術世界中受到熏陶,培養(yǎng)健全的品格。最后,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對高中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非常重要。在進行音樂設計時,教師要重視音樂的實踐性,通過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受益終身。
設計一:
【情感與態(tài)度】新課標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作為單獨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在此基礎上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加強情感體驗對于中學生音樂學習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體驗感受音樂的過程中抒發(fā)情感,產生共鳴,不斷提高自身對音樂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從何提高音樂綜合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準確把握音樂“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關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心得為主,融入對音樂的情感態(tài)度因素,進而提升設計教學效果。
【教學設計】
《民族心聲的時代脈搏》教學,設計目標設定為學生欣賞各地民歌《茉莉花》,感受不同地域對“香、韻、神”等民族文化的理解,再播放流行音樂改變的《茉莉花》,感受時代變遷下音樂文化創(chuàng)造與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和時代音樂文化探究的興趣。通過層層遞進的鑒賞方式,學生逐漸辨別不同類型和風格改變的《茉莉花》作品中體現(xiàn)的民族性是否存在改變,結合不同版本《茉莉花》設計感受和總結當下時代性的特點,再以演唱、朗誦和整體表演的手段強化學生音樂實踐的學習,進一步增強體驗感,也提高對《茉莉花》等民族音樂的審美感知。
【教學過程與方法】
1、組織教學
(1)視頻欣賞:電影《黃河絕戀》對唱片段
問題1:選入片段演唱中采用的是什么風格?
問題2:選入片段屬于什么民歌?
(2)引出課題:民族心聲的時代脈搏
說明:因所選導入的視頻來自學生較為感興趣的電影片段,具有真實性和生活性特征,學生容易引起共鳴,激發(fā)興趣,同時勾起學生對于“什么是民歌”問題的回顧,為后續(xù)教學做鋪墊。
2、欣賞、對比、分析
(1)欣賞、對比:江蘇民歌《茉莉花》、宋祖英悉尼音樂會版本《茉莉花》
對比兩個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在演唱形式和表演風格上的異同。
說明:通過對比不同版本演繹的《茉莉花》,學生可以了解流傳而成與改編形成的不同演繹形式作品,特別是在創(chuàng)作上的音樂特點,在此基礎上對比分析,感悟到《茉莉花》宋祖英版本在音樂文化上的傳承內涵。
(2)欣賞、分析:女子十二坊版本的《茉莉花》,分析這個版本的《茉莉花》主旋律演繹下與其他演唱版本的不同?
說明:通過女子十二坊演繹的《茉莉花》,讓學生感受時尚元素、流行元素介入后音樂文化上形成的創(chuàng)新。
(3)拓展欣賞:實踐音樂,提出問題,假設由學生負責申請世博會制作宣傳片應用的《茉莉花》作品,從表現(xiàn)畫面、音樂對接、音樂配合中,如何去構成視覺和聽覺上的全新感受,再結合原有的世博會《茉莉花》,隱含了怎樣的音樂人文內涵?
說明:解讀世博會版本《茉莉花》,從傳統(tǒng)民族樂的角度、傳承的角度和創(chuàng)新的角度感受音樂作品的內涵和文化,深化課堂主題。
(4)演唱和體驗:教師與學生共同在課堂上演唱《茉莉花》
說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歌曲的演
唱狀態(tài),感受歌曲的風格和文化內涵,深化對民族音樂作品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對音樂知識進行人文性的提升。
(5)課堂小結與課后作業(yè)
【反思】鑒于對民族音樂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的學習要求,《民族心聲的時代脈搏》學習中,教師需要以課堂提問的形式將學生快速代入求學的狀態(tài),首先要加強課堂設問的針對性,教師則加強引導的過程。比如關于江蘇民歌和宋祖英版本的欣賞環(huán)節(jié)中,僅對演唱形式與風格進行分析,容易導致學生在不清楚民族音樂概念的情況下不知所措。而畫面與音樂對接中,關于視覺、聽覺感受的表述,也很難讓學生抓住中心。其次在進行作品對比時要強調一致性,增強學生對音樂文化的感知,盡管設計中教師應用不少作品對比教學方法,但對比的設問相對模糊,也容易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如江蘇民歌《茉莉花》和宋祖英版本《茉莉花》的比對為一類,但女子十二坊《茉莉花》卻為主旋律風格的另一種比對,容易將本身深入的主題逐漸膚淺化。再者演唱實踐還需要增強更豐富的體驗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尤其是師生共同演唱《茉莉花》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絕不能在深入解讀后導致學生的反應冷淡,這樣就大大降低教學設計的應用效果。從原因的深入分析來看,當前高中生普遍還存在正常練習音樂的習慣,所以不同個體在音色和音準上差異較大,大大影響師生合唱的效果,這也就降低了學生演唱的體驗感,實踐的質量較低。
設計二:
1、導入
(1)欣賞與思考
欣賞電視演唱秀《生動亞洲》中霍尊的《茉莉花》,學生引導式思考以下的問題:①選入的片段音樂類型是哪種?②屬于哪種音樂風格?③民歌的定義是什么?特點又是什么?
(2)出示課題:民族心聲的時代脈搏
說明:流行音樂是高中生最熟知和喜歡的音樂類型,借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參與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要以引導式思考的方法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音樂探究性學習的習慣,即不斷深入、刨根問底地進行相關問題的思考。再者是課堂的問答,教師準確把握教學主題,將民歌概念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3)問答式調查:學生關于民歌《茉莉花》了解有多少?能演唱這首歌曲嗎?
2、民族的傳統(tǒng)——流傳形成的民歌
(1)欣賞:河北民歌版《茉莉花》、東北民歌版《茉莉花》、江蘇民歌版《茉莉花》。
(2)對比:創(chuàng)建表格,從表達內容、旋律、節(jié)奏和歌詞韻味上對比分析。
(3)合作與討論: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異同?教師需采用與學生間交流探討、及時引導和互相補充的方式完善整個討論過程。
(4)感知與體驗:①教師或學生針敘述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民間流傳故事;②教師與學生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
說明:以敘事引導演唱的方式更能讓學生掌握音樂的特點,強化感知,為情緒的感染作鋪墊,再引入不同主旋律的江蘇民歌《茉莉花》進行對比式鑒賞。
3、時代的脈搏——改編、創(chuàng)作的民歌
欣賞宋祖英獨唱版本和合唱版本的《茉莉花》,欣賞張藝謀導演在申博會上的宣傳片《茉莉花》,逐一從音樂風格、表現(xiàn)形式、作品的人文內涵上比較分析。
4、討論和實踐
(1)進行《茉莉花》表演
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茉莉花》的音樂作為背景,要求學生感受意境,進行創(chuàng)作表演,形式不限,如歌舞表演、朗誦表演、情境表演等等。
(2)投票比賽和討論
投票選出學生最喜歡的表演形式,了解學生透過流行民歌與改編民歌對比下感知和掌握人文知識的情況,鼓勵學生勇敢表達思想觀點,通過交流互換感受,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實現(xiàn)對音樂人文素養(yǎng)上的提升。教師最后做課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