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傳 韋 熙/廣西理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嘹歌分布在右江中游的平果、田陽、田東縣和紅水河流域的馬山縣以及邕江流域的武鳴縣境內(nèi),數(shù)百年來以民間口頭傳唱和手抄歌書流傳下來。嘹歌具有很大的翻譯研究價值,一方面是因為其典型的壯族特色文化,如何突破英漢翻譯中文化失語現(xiàn)象找尋最貼切翻譯方法,成為民族文化翻譯中要探究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翻譯具有跨文化交際性,民族文化的翻譯目的就是挖掘其內(nèi)在文化并將其對外推介,讓譯語讀者了解中國民族文化。
弗米爾在《普通翻譯理論基礎》中認為,“任何形式的翻譯行為,包括翻譯本身,顧名思義,都可以看做是一種行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目標或則目的。Skopos這個詞專指翻譯的目的。而且一種行為會導致一種結果、一種新的情景或事件,也可能是一個新的事物”[1]。根據(jù)“翻譯目的論”,翻譯活動應遵循目的性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三大法則,而目的性法則又是一切翻譯行為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則。在任何翻譯活動開始之前,譯者必須首先弄懂其目的是什么,否則無法進行翻譯。這種具有前瞻性的翻譯觀把立足點放到翻譯發(fā)起者和目標語受眾身上,尤其是為目標語受眾創(chuàng)造出在目標語語境中實現(xiàn)特定功能的目標文本的翻譯行動上。
“意象”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中的“圣人立象以盡意”[2],后來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出“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3],“意象”才被引入文學領域范疇。謝天振在《譯介學》中首次將“意象”引入翻譯學領域并提出“文化意象”概念,即“文化意象大多凝聚著各個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文化的結晶,其中相當一部分文化意象還與各個民族的傳說、以及各個民族初民時期的圖騰崇拜有密切的關系”。[4]嘹歌作為民族文化經(jīng)典,如何在譯文中有效傳遞嘹歌文化意象是譯者首要考慮的翻譯目的。譯者在嘹歌英譯時采用了多種方法,下面從意象移植、意象變形、和意象省略進行分析。
“意象移植”是指在譯文中采用直譯的方法來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保留原作文化意象應建立在譯者與目標語讀者共同認知基礎之上,如雙方對該文化意象認知不同,則應采用添加注解的方式進行補償。
例1:《三月歌·相逢》
男:今天真吉利/見喜鵲鼓翅/見鱷魚呼風/見新人出門。[5]
M:What a lucky day today,/Magpie its wings to display,/The crocodile summon the wind,/And new couples go out to play.[6]
在中國,人們將喜鵲賦以美好的含義,而在西方喜鵲代表的是相反寓意。在赫爾岑《偷東西的喜鵲》中,女傭阿尼達被誣告偷東西而入獄,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東西是被喜鵲銜走,阿尼達就被簇擁的凱旋而歸[7]。在我們看來喜鵲被比作小偷是難以理解的,而在西方讀者看來喜鵲寓意好運也是摸不著頭腦。譯者將“喜鵲”直譯為“magpie”,保留了意象,但并未傳達原文喜鵲寓意。譯者不妨尋找一種與東方喜鵲同等含義的西方鳥類替換,亦或者采用加注的方式進行闡釋。
“意象借用”指在譯文里借用目的語中文化意思相近的詞匯來表達原文意象,以另一種意象來重現(xiàn)原文意蘊。
例2:《三月歌·采葉》
女:到三月初三/上屋伯蒸紫/每家得一團/也夠去掃墓。[5]
F:On March the third,/A neighbor steams purple rice./He offers each family a lump/To weed ancestor’s graves.[6]
男:糯飯烏/拿鋤去掃墓/掃墓要女兒/來替娘守屋。[5]
M:With five-colored sticky rice,/I get a hoe to weed graves;/Praying to God for daughters./Who’d keep house for mothers.[6]
例子中相近的兩小節(jié)出現(xiàn)了兩次“掃墓”,譯文在兩處均涉及到祭拜祖先的地方分別譯為“ancestor”和“god”。“ancestor”屬于中性詞匯,對壯族較為合適,而“god”則對西方讀者來說更有親近感,但難免也會讓西方讀者對壯族產(chǎn)生誤解。在涉及到民族典籍翻譯時,譯者有必要對選取的譯文意象詞匯進行統(tǒng)一,同時不能一味的照顧譯文讀者閱讀習慣而導致譯文出現(xiàn)偏頗。
“意象省略”指在英譯時抓住原文意象的大意并以精煉的語言翻譯出來,這種翻譯策略一方面減輕了譯者的翻譯任務,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留有想象空間,但也讓讀者失去了解民族文化的機會。
例3:《三月歌·農(nóng)事》
男:九月逢大旦/備擔桿禾剪/備禾剪給妹剪禾/備桿給妹挑禾把。[5]
M:September is a busy time,/A shoulder pole and baskets/Are ready for you to take/Back rice from the paddies.[6]
“備擔桿禾剪”中描寫了兩種農(nóng)活工具,禾剪用于收割,擔桿則用于運送糧食。在譯文中,譯者只譯出了擔桿,收割糧食的禾剪卻沒有譯出。在后兩句的譯文只體現(xiàn)將糧食從稻田運送回來的過程,收割糧食的過程沒在譯文體現(xiàn)出來。從讀者接受角度看,讀者可以感受出人們在九月收成時節(jié)下地收獲糧食并運回糧倉的喜悅之情。從譯文準確度上看,譯文沒有將原文的意象展現(xiàn)出來,沒有做到忠實于原文。
要讓嘹歌走向世界,首先要保持壯鄉(xiāng)特色,其次要通過譯文對外譯介。在處理嘹歌意象時,譯者要把向世界傳遞壯族文化視為翻譯目的。由于地區(qū)間不同語言、文化的差異,譯者難以將原文信息在譯文中完全表達,我們不應過分詬病譯者及其譯作。譯者對壯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忱、譯介活動中嚴謹?shù)膽B(tài)度以及壯族典籍翻譯敢為人先的精神,給我們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