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野外科考期間,營地的晚飯中,隊員常常會喝點酒。開飯之后,大家先饕餮一番后,開始舉杯歡笑,把一天趕路的疲憊趕走了,把湖上遇見的驚濤駭浪忘記了,別提多舒坦了。
人們可能很好奇,作為常年在西藏野外(戶外)考察的科學(xué)工作者,他們露營期間都吃些什么?尤其在無人區(qū)科考,隊員只能住帳篷,補(bǔ)給甚至都是一次性準(zhǔn)備的,如何解決吃飯問題?
筆者作為西藏野外科考多年親歷者,經(jīng)歷過羌塘無人區(qū)科考(野外宿營近二十天)、色林錯及江湖源科考(宿營三十多天)、藏北湖泊科考(宿營十幾天),等等;去年經(jīng)歷過青海可可西里無人區(qū)科考(三十多天宿營),對野外科考的“食”感受深刻。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瓶既藛T也不例外,吃飯是頭等大事。如同軍隊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總結(jié)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或視角來說說野外科考的“食”。一是從主副食品角度,二是從飯食風(fēng)格、口味、類型來說,三是從吃飯體驗來說。
一般來說,一次時間長達(dá)一個月的野外科考算是較大型的考察活動,需要準(zhǔn)備大量的物資,保證十余位人員在野外宿營二十天左右的補(bǔ)給。
以湖泊考察為例,在正式進(jìn)山考察前,隊員們要在拉薩耗時至少三天,進(jìn)行物資準(zhǔn)備,除了科學(xué)設(shè)備和儀器外,主要就是與吃飯有關(guān)的物資。
這些與“吃”相關(guān)的物資包括:廚具類、調(diào)料類、主食類、果蔬類、肉蛋類以及副食類。廚具類就需要五六個鐵皮箱子(60cm×40cm×40cm),里面裝著猛火灶、鍋碗瓢盆、筷勺等。調(diào)料類有鹽、醬、醋、茶、辣椒、糖、蒜,等等,不亞于家庭日常生活。
主食類包括米面糧油,面除了面粉,主要是掛面、方便面、泡面,成箱成箱地購買。果蔬類常常是準(zhǔn)備耐放的蔬菜,比如土豆幾十斤、包菜幾十斤,還有西紅柿、黃瓜、萵筍、四季豆、白菜、洋蔥等,干貨如木耳、粉絲等。
水果基本是蘋果,偶爾加梨、橘子,這取決于要去的考察區(qū)和季節(jié)。冬季天寒地凍,水果基本冰凍,隊員也無從下嘴。肉蛋類主要是豬肉、雞肉、羊肉以及鮮雞蛋、松花蛋。副食類最復(fù)雜,主要是各種面包和餅干、各種榨菜、各種香腸,具體就是看隊員自己的口味和偏好。瓜子、花生等也都會采購。
主食,毋庸置疑,是米飯和面條。它們是野外宿營期間吃的最多、頻率最高的飯食,其次是饅頭。這三樣以及其搭配的下飯菜反復(fù)組合,就構(gòu)成營地的一日三餐。
早飯一般是饅頭、(米)稀飯,配合著榨菜或者涼拌菜。在西藏,饅頭貌似不僅僅是大白面饅頭,還有白餅子。白餅子加榨菜簡直是神組合,既可以作為早餐,也可以作為趕路或者遠(yuǎn)離營地工作期間的簡餐。
比如在湖上,或者在某個河溝里,到了飯點,隊員就地一手拿著溫涼的干餅子,一手拿著流著黃油的酸辣海帶絲,別提多美味了。
午飯可以是米飯,可以是面條。面條基本是掛面,師傅在高壓鍋里煮好了面,在炒菜鍋里準(zhǔn)備西紅柿雞蛋湯或者臊子湯之類,有時也炒菜。
晚飯,一般是米飯,配合幾個炒菜。這炒菜自然是值得期待的。因為人多,并且白天干了一天活,晚飯會吃得多,做飯的師傅常常準(zhǔn)備三四個菜,兩葷一素一湯(有的話),或者一葷兩素一湯。
具體的做法要看不同的師傅,一般最常見的是西紅柿炒雞蛋、回鍋肉、酸辣土豆絲、爆炒包菜、炒白菜,稱得上硬菜的是土豆牛腩、土豆燉雞、土豆燉肉、土豆紅燒肉、蔥爆羊肉,再給力點就是手抓羊肉、羊肉蘿卜湯。炒菜是幾個花樣輪流組合,可能兩天就得重復(fù)一次。
副食品是野外科考的必需品,打個形象的比方,它們就是野外生活的“維生素”。趕路時,我們需要副食,哪怕一塊餅干、一個麻花、一個棒棒糖;湖上工作時,我們需要副食,哪怕一個面包、一包方便面、一包榨菜。
還有,當(dāng)天氣不好時,隊員們無聊地在帳篷里侃大山、吹牛皮、打牌,也需要副食,哪怕是瓜子、花生、辣條。半晌不夜,大家偶爾覺得嘴巴缺點啥,也會找點副食吃。而瓜子、花生應(yīng)該是隊員喜吃樂聞的副食品,在帳篷里,在趕路的車?yán)?,在飛馳的船里。
就飯食風(fēng)格、口味、類型來說,這主要看廚師或者做飯的師傅。比如西北的師傅(青?;蚋拭C)做飯,最拿手的是青海面片、西紅柿雞蛋面、臊子面或炒面。家常小炒也是會的,大菜、硬菜可能是個別師傅的本事,比如燉雞、燉肉。
如果是四川師傅做飯,那基本是米飯加炒菜的風(fēng)格多些,而且普遍偏辣。當(dāng)然,炒菜的花樣最為豐富,涼菜有涼拌洋蔥木耳、花生米、拍黃瓜、蒜泥皮蛋等,熱菜最常見的是回鍋肉且豆瓣醬不可避免,湯有土豆四季豆湯、西紅柿雞蛋湯、蘿卜湯等。
一言以蔽之,四川的師傅做飯口味偏辣、偏重,而青海的師傅做飯以面為主,家常小炒也還不錯。
當(dāng)然,由于考察隊成員來自五湖四海,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眾口難調(diào),南方人不喜歡吃面,西北人不怎么吃米飯,有青海師傅不吃芫荽,漢族師傅不吃酥油茶,等等。不過,偶爾有藏族小伙帶著糌粑、煮起藏茶,隊員們紛紛順帶分享,體驗一下藏餐,也是一件快樂而令人回味的事情。
除了與做飯的師傅相關(guān)外,野外宿營期間的“食”有時還帶有驚喜。這體現(xiàn)偶然性、稀罕性、突然性。比如,某天不知誰提議包餃子,于是激起了大家的興趣。我自己經(jīng)歷過兩次野外吃餃子,一次是2016年10月底在唐古拉山南部一個湖邊營地,大家齊上陣,晚飯包餃子,不亦樂乎;一次是在2017年6月在色林錯科考營地,大家包餃子。這需要打雞血般的興致。
再比如,進(jìn)山之前就設(shè)想了一次野外吃火鍋,于是提前準(zhǔn)備了火鍋底料。大家選擇一個不錯的日子,午飯或者晚飯,圍著猛火灶,將準(zhǔn)備好的羊肉、牛肉、蔬菜(土豆片和白菜之類)下鍋,看著紅湯黃湯咕嘟嘟煮著,溫暖而欣慰。還有,趕路走到深山老谷中,窮鄉(xiāng)僻壤,居然有燒烤,大家就地吃一頓自助燒烤,盡管肉片里帶著濃濃的熏煙。
或者,在無人區(qū)邊上,遇見一戶牧民,我們拿自己的物品去交換一只羊,也有購買宰殺好的,大家接下來三四天與“羊肉”為伴,手抓最棒,其次燉湯,再次炒菜。
然而,從吃飯體驗來說,野外生活意味著喜憂參半、辛苦。對于固定一處的扎營式考察活動,隊員日子相對安穩(wěn),但常常是一日兩餐,即早飯和晚飯,午飯是沒有的。
對于流動式考察活動,考察點多,要經(jīng)歷很多地方,村鎮(zhèn)、縣城、荒野、無人區(qū),有時一天一頓飯,有時一天兩頓飯,饑一頓飽一頓。
比如2018年8月湖泊測量隊在昂仁縣寧果鄉(xiāng)的藏茶館連續(xù)兩天住宿,沒有午飯,連吃了四頓泡面……本以為第三天能趕到措勤縣,結(jié)果午夜迷失道路,露宿在扎日南木錯北岸的荒灘。
總體上,野外考察期間,隊員都會體驗到饑餓,所以進(jìn)城或者扎營后的晚飯,大家狼吞虎咽,不管是面條還是米飯,當(dāng)然最期待的是“肉!肉!”我是深刻體驗到轉(zhuǎn)湖的辛苦,自稱藏北野人,隊伍輾轉(zhuǎn)山中超過十五天,就像野狼群一樣,渾身臟兮兮,吃飯都要“肉”,再不濟(jì)也加點牛肉罐頭吧。
畢竟,野外考察需要頻繁裝卸車,各種考察設(shè)備全部靠男生們的體力,消耗很大,一旦營養(yǎng)不足或者吃不飽,大家干活就沒力氣。因此,野外流動式考察,存在吃素(包括零食)吃膩了的體驗,總想吃肉。但肉是有限的。
相反,還存在另一種情形,即西藏腹地基本是牧區(qū),當(dāng)?shù)匕傩辗拍僚Q?,對于科考隊員而言,在山里獲得肉食品(羊肉)比蔬菜要容易得多,結(jié)果導(dǎo)致大家吃羊肉吃膩了,普遍缺維生素,嘴唇干裂。隊員進(jìn)城后看見綠色蔬菜,眼睛直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野外科考期間,營地的晚飯中,隊員常常會喝點酒。開飯之后,大家先饕餮一番后,開始舉杯歡笑,把一天趕路的疲憊趕走了,把湖上遇見的驚濤駭浪忘記了,總之,別提多舒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