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瑩/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1)性質不同:仲裁機構是民間機構,在仲裁過程中和裁決后不能采用強制措施;法院是國際司法機關,在訴訟過程中可以依法對違反法庭秩序的人采取強制措施,也可以強制執(zhí)行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2)獨立范圍不同:雖然仲裁和訴訟都依法獨立進行,但仲裁活動由仲裁庭或獨任仲裁員獨立進行,仲裁委員會不對任何仲裁案件進行討論并作出決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由合議庭或獨任審判員進行,重大疑難案件還需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由此可見,仲裁機構仲裁案件實行仲裁員個人負責制,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則不實行法官個人負責制,而是由人民法院獨立行使職權。(3)設置不同:仲裁委員會一般每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只設一個,這樣仲裁委員會之間沒有隸屬關系,所有仲裁委員會的地位都是一樣的,無級別高低之分;人民法院則按行政區(qū)劃設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四級,同時還根據(jù)某些業(yè)務需要設立專門人民法院。且各級人民法院之間有上下級之分,上級人民法院監(jiān)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4)人員產(chǎn)生不同:仲裁員由仲裁委員會聘任,無聘期限制,一般是兼職的:審判員則由與其所在人民法院同級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有任期限制,并且必須是專職的。
(1)是否公開仲裁或審判不同。仲裁一般不公開進行,即不允許群眾旁聽,也不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報道,只有在當事人協(xié)議公開的情況下,仲裁才可以公開進行,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以外,則一律公開進行。(2)是否可以不開庭不同。雖然一般情況下仲裁應當開庭進行,但如果當事人雙方協(xié)議不開庭的,仲裁庭亦可以不開庭,而僅根據(jù)仲裁申請書、答辯書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決。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無論公開審理還是不公開審理,都必須開庭進行,不能僅根據(jù)起訴書、答辯狀以及其他材料作出判決或裁定。(3)當事人是否可以申請延期開庭不同。在仲裁中當事人接到仲裁委員會開庭通知后,如果有正當理由的,可以在仲裁規(guī)則規(guī)定的期限內申請延期審理,是否延期,由仲裁庭決定。在審判中,當事人則無權請求法庭延期開庭。(4)開庭中辯論的方式不同。仲裁庭開庭仲裁,未明確區(qū)分調查和辯論兩個階段,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都有權進行辯論,即仲裁開庭采用分散辯論的方式。人民法院開庭審判案件,依法必須先進行法庭調查然后再組織法庭辯論,即法庭審判采用集中辯論的方式。
司法權對仲裁權的支持,依據(jù)《仲裁法》組建的仲裁機構屬于民間性質,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但作為一種解決爭議的機關,又必須具有強制力,因此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法院對仲裁的支持,需要以司法權來作為仲裁的后盾。主要表現(xiàn)在:(1)財產(chǎn)保全。我國《仲裁法》第28條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財產(chǎn)保全,仲裁委員會接到申請后,依據(jù)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將申請?zhí)峤环ㄔ?。具體提交何級、何地法院,民事訴訟法未做詳細規(guī)定。只將涉外仲裁的申請財產(chǎn)保全的管轄范圍規(guī)定為財產(chǎn)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2)證據(jù)保全。證據(jù),作為解決一切糾紛的基礎,在仲裁與訴訟中,具有同等重要之地位。但仲裁的證據(jù)一般由有關證人自愿提交,仲裁庭也只能傳訊自愿出庭的證人,不能采取有關強制措施。這些規(guī)定對仲裁機構取證、查證極為不利,特別是在證據(jù)行將滅失,且日后難以取得時更是如此。而在我國能采取證據(jù)保全的機關只有法院和公證機關。因此,當仲裁程序中確需采取證據(jù)保全的,依《仲裁法》第46條規(guī)定,由仲裁委員會將當事人的申請?zhí)峤唤o證據(jù)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由法院予以協(xié)助。(3)對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zhí)行。因仲裁的自治性特征,在仲裁做出后,一般當事人會自動履行,但也有些例外,如裁決做出后,敗訴方可能拒絕履行,而仲裁機構又不具有國家強制力,因而制定有法院承認并執(zhí)行仲裁裁決的制度,以保證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申請仲裁的糾紛進行仲裁后作出的裁決即發(fā)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不得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
程序方面:(1)是否公開仲裁或審判不同。仲裁一般不公開進行,即不允許群眾旁聽,也不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報道,只有在當事人協(xié)議公開的情況下,仲裁才可以公開進行,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以外,則一律公開進行。(2)是否可以不開庭不同。雖然一般情況下仲裁應當開庭進行,但如果當事人雙方協(xié)議不開庭的,仲裁庭亦可以不開庭,而僅根據(jù)仲裁申請書、答辯書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決。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無論公開審理還是不公開審理,都必須開庭進行,不能僅根據(jù)起訴書、答辯狀以及其他材料作出判決或裁定。(3)當事人是否可以申請延期開庭不同。在仲裁中當事人接到仲裁委員會開庭通知后,如果有正當理由的,可以在仲裁規(guī)則規(guī)定的期限內申請延期審理,是否延期,由仲裁庭決定。在審判中,當事人則無權請求法庭延期開庭。(4)開庭中辯論的方式不同。仲裁庭開庭仲裁,未明確區(qū)分調查和辯論兩個階段,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都有權進行辯論,即仲裁開庭采用分散辯論的方式。人民法院開庭審判案件,依法必須先進行法庭調查然后再組織法庭辯論,即法庭審判采用集中辯論的方式。
誠如學者所言,“從根本上講,法院在解決糾紛中所做的貢獻,不完全等于作出判決來解決問題。法院不僅可以傳遞裁決解決糾紛的規(guī)則信息,通過適用法律規(guī)則彰顯程序的公正,而且要以糾紛妥善解決為立足點,傳遞糾紛可以通過訴訟外解決機制公正解決的信息,并提供便利、創(chuàng)造條件,強化社會公眾采取非訴訟程序解決糾紛的意識和觀念,促進和保障非訴訟解決機制解決社會糾紛功能的作用”①。我國,司法權目前仍是處于主導地位,且法院對于仲裁擁有最終的司法審查權。在這種法院主導之下,法院應當有較高的作為,避免狹隘的司法主義,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最高人民法院負責出臺具體的訴訟與仲裁銜接的具體機制和措施,形成兩者有效的銜接和互動,使得糾紛得以快速高效的得以結果,并且實現(xiàn)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
法院為引導的銜接機制的建設,是建立在現(xiàn)有的司法權為中心的法治環(huán)境下的。多元化是社會發(fā)展的潮流,而糾紛解決則是社會永遠不變的話題。隨著未來我國法治的發(fā)展和社會機制的健全以及公民自治意識的提升,以法院為引導的銜接機制其弊端必然會越來越凸顯并且不適應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和潮流。因此,均衡配置下的訴訟和仲裁銜接的機制將會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法院的中心和引導作用亦將進一步弱化,逐步的推行市民合理性的、優(yōu)化性的選擇。
注釋:
①王振清.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與糾紛解決資源[J].法律適用,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