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鈺/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
我國領導人的演講對擴大對外交流,塑造國家形象起著重要作用,其外譯也成為重中之重。習近平主席演講中引用的極富中國特色的詩詞古語既體現(xiàn)中國文化深厚底蘊又是習主席演講的一大特色,成功翻譯這些詩詞古語不僅能傳播中國文化,更能有效地達到外交效果。本研究從歸化異化的視角出發(fā),分析習近平主席演講引用詩詞古語英譯采用的具體策略及歸化異化使用的比重權衡。具體研究中所收集180例引用詩詞的中英文報告主要從中國翻譯研究院平臺摘錄。
歸化策略是指要將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在對習主席引用的詩詞古語的翻譯中,譯者采用歸化策略主要是使詩詞古語的含義更容易更準確地為目標聽眾所理解,避免由于詩詞古語含義高度濃縮難以理解而引起誤解。在官方翻譯中,譯者主要采用了意譯、增譯、合譯以及反譯的方法。
意譯法是指根據(jù)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重在跨越巨大的文化差異將主要意義表達清楚。例如:
源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譯文:How I wish I could have ten thousand houses to provide shelter for all who need it.
此詩句源自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所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旨在抒發(fā)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表達對身處亂世漂泊無依的有志之士的關切之意。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引用此詩以表達中國政府將加大脫貧力度,切實地保證人民溫飽幸福,新年伊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此詩句的翻譯中,譯者并沒有拘泥于源語的形式,而是采用感嘆句一氣呵成,情感充沛。對于“寒士”這一極富漢語文化色彩的詞語,譯者將其處理為“all who need it”更符合目標聽眾的語言習慣。譯者采用意譯的方式,歸化的策略使譯文更容易為聽眾所理解,國內外更好地了解中國政府帶領人民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決心。
增譯指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為了準確傳達原文的信息,譯者對譯文做一些增添,將原文當中隱含的內容補充出來使目標語聽眾更易理解。例如:
源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文:Everyone will one day die; when my day comes,may my loyalty be inscribed in the pages of history.
此詩句選自宋代大臣文天祥所做《過零丁洋》,此句為全詩最后一句,慷慨激昂,表達了詩人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生取義的人生觀。習近平主席于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講話中引用此詩句意在鼓勵中共黨員向先人學習,忠于國家,有限的人生以為人民無限謀幸福為目標。在本句的翻譯中,譯者增譯了主語“everyone”以及小分句“when my day comes”使得意義高度濃縮的詩句含義更加完整清晰,也更符合英語的語言表達習慣。譯者選擇歸化的策略,增譯了詩句的隱藏內容,使此經典名句通俗易懂。
合譯是指翻譯過程中在不影響原意的前提下,省去重復贅余的部分使得譯文語言結構及邏輯更加清晰,也更符合目標語的習慣。例如:
源語: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譯文:Distance cannot separate true friends who remain close even when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
該詩為唐朝詩人張九齡所作,用以表達其送別朋友的不舍及相信真正的友誼可以跨越距離的信念。習近平主席在接受拉美四國媒體聯(lián)合采訪時引用稱其為中國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關系的真實寫照。此句譯者在翻譯時使用了定語從句“who…”省去了重復“true friends”,“even when…”狀語從句中也省略了主謂,用一個句子將兩句詩共同翻譯,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復,簡潔明了意義明確。
反譯是指翻譯過程中源語的肯定表達譯文中采用否定表達更合適,或是源語中的否定表達譯文中用肯定的形式更加貼切,因而在翻譯過程中通過反譯使得譯文更符合目標語的習慣。例如:
(1)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譯文:A long journey can be covered only by taking one step at a time.
該古語出自荀子的《勸學》,意在告誡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中途放棄,要注意一點一滴的積累。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引用該古語為了倡導與會國家齊心協(xié)力一點一點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源語是否定的表達,有漢語特定否定詞“不”及“無”,而譯者在翻譯中用了肯定的表達形式。譯文中“跬步”處理為“one step”,“至千里”處理為“A long journey”都體現(xiàn)了譯者將富含中國文化色彩的詞匯處理為順應目的語文化的表達,無論是否定變肯定的形式變化還是詞匯的處理,都體現(xiàn)了譯者歸化策略的巧妙使用。
(2)源語: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譯文: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emits numerous rivers.
該古語選自明朝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描述大海之所以廣闊,不是靠一條河流的水注進來就能形成的。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聯(lián)邦議會發(fā)表題為《攜手追尋中澳發(fā)展夢想并肩實現(xiàn)繁榮穩(wěn)定》的演講中引用該句意在表達中澳友好關系源遠流長,正是兩國人民的不斷理解匯聚成中澳友誼之海。源語中“非”這一否定詞表明源語為否定表達,而譯文中采用了肯定的表達方式,采用原因狀語從句簡明說明了主旨,順應了目的語聽眾的語言習慣,簡潔有力。
異化策略是指譯文盡量保持源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特征,即以源語的文化為歸宿,保留源語的表達方式。在對習主席引用的詩詞古語翻譯中,譯者采用異化策略主要是為了保留中國特色與中國風格,向世界各國傳播中國文化,彰顯我國領導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因而,譯者主要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
直譯是指既保留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通過直譯使得中國詩詞古語的特有形式與含義得以保留,例如:
(1)源語: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
譯文:Honey melons hang on bitter vines; sweet dates grow on thistles and thorns.
此詩由清代沈德潛所作,描述甘甜的瓜蒂是苦的,甜美的棗枝干也有荊棘,意在說明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引用意在說明雖然經濟全球化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它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各國要順應全球化趨勢揚長避短。譯者翻譯時,采用了直譯的方法,盡可能的保留了原詩的形式與韻味,“甘瓜”、“苦蒂”、“美棗”及“荊棘”等意象都直譯,保留了中國文化特色,將一幅鮮明的圖畫展示在聽眾面前,直觀有力。異化的策略,直譯的方法,將中國古文化傳播到世界。
(2)源語: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譯文: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spring,while one hundred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bring spring to the garden.
據(jù)記載,此古語最早收錄于明代《增廣賢文》,描述了一枝花開放并不能代表春天來臨,百花齊放才能春意盎然。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主旨演講中引用該古語意在向世界說明雖然中國近幾年發(fā)展迅速,但是中國愿與世界其他國家一起合作實現(xiàn)共同繁榮。在官方翻譯中,源語的文化特色及語言表達形式都盡可能的得到保留,譯者用直譯的方式使中國的古詩詞文化得以傳播,保留了中國文化特色,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通過案例研究與數(shù)據(jù)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兩點:
第一,為了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譯者采用了多種翻譯方法與技巧。在歸化視角下,譯者主要采用了合譯、反譯、增譯及意譯;在異化視角下,譯者主要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合理的選擇翻譯方法使得翻譯更加有效。
第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傾向于采用歸化策略來準確傳達外交目的,使聽眾能夠精準理解我國領導人的演講內容,采用異化策略來彰顯領導人的深厚文化底蘊,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與中國風格。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選取的180個詩詞古語的翻譯中,156個翻譯中譯者傾向于選取歸化策略(87%),24個傾向于異化策略(13%)。
本文通過從歸化異化視角研究習主席演講引用詩詞古語的翻譯策略給譯者提供了經驗與指導,為未來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從研究中得出,為了得到更好的譯文,譯者首先應該精通兩國語言,熟悉各種翻譯策略,懂得在適當情境下權衡取舍;其次,譯者,作為中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梁應該精通兩國文化,高度重視兩國語言間的文化差異;最后,作為國家領導人的翻譯,譯者更應該嚴肅謹慎,對待政治問題保持高度敏感,稍有不慎就會引發(fā)兩國之間的誤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本文由于時間精力及翻譯經驗的不足,還存在許多問題,后續(xù)研究可以收集更多數(shù)據(jù)選取更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