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
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人們交流溝通的工具,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因地理環(huán)境、社會歷史發(fā)展所形成的文化差異使得語言之間相互翻譯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如英語和漢語分屬于兩大不同語系,不僅詞匯、語法不同,其所承擔的文化也存在巨大差異,而這種差異會對翻譯的準確性產(chǎn)生不利影響,如何克服這種影響確保英語翻譯的準確性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語言與文化是兩個聯(lián)系緊密的元素,語言是文化的組成內(nèi)容之一,也是文化表現(xiàn)的重要載體。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形態(tài)存在普遍的差異性,這種文化多元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特征,不同的文化催生出了不同的語言種類。而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語言差異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差異則成為阻礙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準確交流的因素之一。想要實現(xiàn)無障礙的交流,必須要盡可能的追求語言和文化的有效融合。而文化則是人類活動、思想道德、思維方式以及知識體系等一系列元素構成的綜合體,正是因其所包含內(nèi)容的浩瀚與廣博,才鑄就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盛景。文化的具體劃分可以從物質(zhì)、觀念以及制度三個方面入手,即物質(zhì)文化、觀念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其中物質(zhì)文化的代表為文藝等;觀念文化的代表為風俗、審美觀念等;制度文化代表為禮儀習慣。
翻譯作為一種工具或者說方式手段,其主要功能是使處于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使用不同語言的人類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在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诖?,翻譯并不是簡單的將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其中涉及到了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譯活動中,一定要明確把握不同文化的特點及其存在的差異,如此才能保障翻譯的準確性,實現(xiàn)不同文化間的無障礙交流。
人的思維方式受其所處社會文化的影響,這導致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思維方式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在英語翻譯過程中則顯著突出出來,導致翻譯錯誤。在英國文化中,人們受到自由思想的影響,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是從個人角度出發(fā),終于我國注重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fā)存在明顯區(qū)別,這會對英語翻譯的準確性產(chǎn)生干擾。例如,英語的時間表述遵循的是“日月年”的順序,與我國“年月日”的表述完全相反。除此之外,這種思維方式還廣泛見諸于日常用語中,如英國人的名字姓氏表述往往是名在前、姓在后,而我國則是姓在名前。而且英國文化的表述比較直接明晰,且不吝于情感的奔放表達,而中國人則更加委婉和隱晦。例如,在面對人們的夸獎時,英國人更傾向于感謝他人的稱贊和認可,而中國人則傾向于謙虛,并以此為美德,這往往不被西方人所理解。在價值觀方面,英國文化更加推崇思想和行為的獨立于自由,濃縮為個人主義,即西方人認為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重視自身利益是理所當然的。因之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可能就會將表現(xiàn)“個人主義”的內(nèi)容進行貶義性的闡釋,甚至理解為自私自利,與原意產(chǎn)生巨大的偏差。
中英在生活習慣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一點體現(xiàn)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對英語翻譯的準確性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在英國文化中,人們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很少會涉及到個人的隱私問題,包括年齡、身高、體重等,而這在中國則稀松平常,表現(xiàn)的是一種關懷。在稱呼方面,英國人一般會將尊稱放在形式之前,如Mr.XX、Mrs.XX,而在中國則稱為某某先生,某某女士,這是翻譯中需要注意的點。此外,在文化習慣方面,英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往往存在一定的沖突,如英國文化中紅色所表達的并不是吉祥、喜慶,再如數(shù)字“6”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不詳,而在中國則預示順利。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若是不能了解以上差異,很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此外,禮貌原則方面,英語文化中所使用的禮貌用語與中國存在巨大差異,如中國人見面時常用的招呼語“吃飯了嗎”在英國則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xiàn)。
首先,在家庭審美方面,英國文化更加崇尚個體主義,重視個體的自由發(fā)展,因此家庭對個體的約束力并不強,因此在英語文化下的社會中,很少會見到如中國一般“四世同堂”的場景,因此在面對家庭審美元素時,常常難以做到準確翻譯。如漢語中的“薪火相傳”,若是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則會成為傳遞火焰,失去了其背后蘊含的深層含義,因此只能創(chuàng)造全新的詞語組合,即使如此也將難以其內(nèi)涵準確、全面的表達出來。其次,在文學審美方面,英語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格與漢語文學創(chuàng)作存在明顯差異。單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例,英語語言結構所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很多是人在情感表達時只能通過大量詞匯的堆疊來完成,因此就句子含義而言,英語詩歌體系實際非常單薄。相較而言,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所包含的意蘊更深,同樣的文字表達往往包含多層含義,這種審美差異極大的增加了英語翻譯的難度。同時,在將英語翻譯為漢語的過程中,為了留存其文學價值,還需要在翻譯的基礎上對詩句的格式進行調(diào)整,否則很難使用中國人的文學審美。
首先是數(shù)字意義上的差異,除了前文所提到的“6”之外,中英在一些其他數(shù)字的意義上也有所不同。如在西方文化中,13是一個代表邪惡與背叛的數(shù)字,這也是國外一些酒店并不設置13層的原因。這種數(shù)字聯(lián)想意義上的差異使得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常常因直譯導致部分隱藏含義無法準確表現(xiàn)出來。其次是比喻差異。中西在語句編創(chuàng)上因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也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如在形容一個人身形魁梧雄壯時,英語會這樣表達:This Woman was as big as a Newfoundland diog。若直接過來就是“這個女人像紐芬蘭大狗一樣魁梧”,而對于普通的中國人來講,對紐芬蘭大狗并不了解,因此無法理解其用此進行比喻的意義。再次是認知差異,中西方人在認知這一心理過程上也存在明顯不同,且表現(xiàn)出地域性特征。以“龍”為例,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邪惡的生物,常被看作是惡魔的化身,預示著災難與戰(zhàn)爭。而在中國文化中,龍則代表著高貴、權力與威嚴,是一種瑞獸,因此中國人自詡為“龍的傳人”。而且中西方人認知里的“龍”并不是同一種生物,因此在英語翻譯過程中,容易因認知錯誤導致疑問。
想要最大程度的保障英語翻譯的準確性,應在翻譯過程中嚴格遵循翻譯的原則,具體內(nèi)容如下,一是了解掌握豐富的中英文化,深刻理解跨文化語境差異,以深厚的知識儲備為支撐,對翻譯中遇到的文化差異因素進行適當?shù)奶幚?。二是注重合作,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要不吝求助,與了解中英文化具有深厚翻譯經(jīng)驗和功底的人進行協(xié)作。此外,在進行重要文獻或文件翻譯的過程中,要適當?shù)倪\用書面化表達方式。
對于英語翻譯者而言,僅僅簡單的了解英語文化基礎是不夠的,還需要更深入的開展針對性文化學習,盡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對英語翻譯準確性的影響。具體來講,英語翻譯者要根據(jù)自身工作的實際需求進行中英文化的學習。若翻譯者從事的是茶葉貿(mào)易方面的工作,最好要對中英茶文化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全面的了解。換而言之,在進行文化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始終貫徹針對性的原則,加強對關鍵性文化因素的學習,如中英飲茶文化、飲茶禮儀、習慣等方面的差異,確保譯文能夠適應雙方的飲茶習慣。
提高英語翻譯實踐能力是減少文化因素對英語翻譯準確性不利影響的重要手段,具體要點有二,一是在進行英語翻譯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盡可能找一些存在官方翻譯的內(nèi)容,通過自身翻譯成果與之的對比持續(xù)改進自身的不足,獲得提升。二是注重翻譯練習中的反思、總結與積累,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開展練習活動。
語言和文化是兩個聯(lián)系緊密的元素,為了保障英語翻譯的準確性,翻譯人員應針對語言和文化的深層關系開展進一步研究。翻譯活動雖然表現(xiàn)為語言之間的交流轉換,但從深層次上來看則是文化之間的交融。因此想要保障英語翻譯的準確性,必須要深刻認識到語言與文化存在的緊密關系,在清楚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語言轉化進行適應性調(diào)整,從而消弭文化差異所引入的不確定因素,提高語言翻譯的質(zhì)量。
綜上所述,在我國深化對外開放改革的背景下,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必將變得越來越頻繁,對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高。而為了保障翻譯的精準度,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加強英語文化的滲透,最大程度的縮小文化差異對翻譯準確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