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
| 策劃人小語 |
有人說,孩子走過最長的路,是父母的套路。
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過程中,很多父母熱衷于運用某種套路,以確保自己處于不敗之地,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孩子治得服服帖帖。殊不知,這些不走心、模式化的套路讓父母贏了親子戰(zhàn)爭,卻輸了親子關系。本期策劃,我們一起來總結那些孩子最討厭的套路,尋求真正的親子相處之道。
對于孩子的某些行為,父母明明不高興、不喜歡卻憋著不說,不動聲色地悄悄搜集證明孩子做得不好的“證據(jù)”。等和孩子發(fā)生爭執(zhí)時,再突然把“證據(jù)”亮出來,如同刺客一般出奇制勝,一招斃命。
晚飯后,子琪偷偷地用手機寫小說,媽媽湊過來問:“你整天抱著手機打字,在干什么?”子琪隨口說:“沒干什么,我和同學聊會兒天?!?/p>
子琪睡著后,媽媽偷偷解鎖了她的手機,發(fā)現(xiàn)女兒居然在一家文學網(wǎng)站連載言情小說。她沒說什么,只是將打負分的讀者評論全部默默截屏保存。母女倆相安無事半個月,一個周末因為子琪不肯去上補習班,媽媽突然亮出了截屏,說:“我知道,你就想寫那些破小說!你寫的那些情情愛愛,我都說不出口!你看看人家是怎么罵你的?說你沒長腦子,寫的是小學生作文,沒有邏輯……如果你把寫小說的精力用在學習上,我會要求你去補習嗎?”子琪聽了媽媽的話非常震驚,感覺自己好像被扒了皮,簡直無地自容,含著眼淚乖乖地去上補習班。只是,她再也不想寫小說了。
孩子不會感謝父母的“隱忍不發(fā)”,因為他們的隱忍,是為了將來更好地發(fā)作。打伏擊的做法雖然會出其不意地給孩子致命一擊,但也會激怒孩子,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基本上讓教育失去了意義。孩子不僅不會反省自己的行為,反而從父母的伏擊中得到“必須隱藏自己”的教訓,以后只會更加努力地擺脫父母的監(jiān)控。
擅長打伏擊的父母,都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個事情我說一次,你就要記住。因為生怕孩子記不住,所以要狠狠地給他“迎頭一棒”!事實上,家庭教育必須及時跟進、及時訂正,而不是“秋后算賬”,尤其不要打擊、侮辱孩子。
媽媽可以向子琪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擔心:“長時間低頭用手機打字,對眼睛和頸椎都不好,你是否愿意告訴我你在忙些什么,咱們一起想想別的辦法?”媽媽不喜歡孩子寫小說,也需要和孩子正面討論這個議題,可以說:“媽媽明白你喜歡寫小說,但我不希望這件事占用太多的學習時間,也希望你能多和家人待在一起。咱們一起討論一下,你每天花多長時間寫小說不影響健康和學習……”要記住,父母的態(tài)度越正面、越積極,孩子改變的可能性就越大。
拉上別人一起教育孩子,讓孩子感覺孤立無援,或者引發(fā)孩子的愧疚自責,讓其束手就擒。
丁丁家有一條奇怪的“潛規(guī)則”,誰身體不舒服都和丁丁有關,都能被丁丁爸拿來做文章。比如,爸爸對丁丁說:“爺爺腿不好還堅持接送你,你考這個成績對得起誰?”“奶奶這次體檢血壓高,都是你給氣的!”丁丁覺得,全家人有個頭疼腦熱都是自己的錯,只好夾起尾巴做人。
丁丁和二姨家的哥哥關系最好,丁丁爸就拉著哥哥一起教育他:“你哥哥說了,不讓你總玩兒游戲,耽誤學習!”第二天,哥哥就悄悄過來澄清:“我可沒說過這種話,我自己還想玩兒呢!”丁丁覺得特別丟人,誰叫他有一個喜歡“拉幫結派”的爸爸!
父母利用孩子的內(nèi)疚,或者拉上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來教育孩子,其實暴露了自己的焦慮—單靠我一個人,是沒辦法教好孩子的。這樣,父母的權威下降,教育效果自然也會打折。
同時,這種套路會給孩子造成矛盾的感受—如果把事情做好,那是父母的功勞;如果做不好,自己對不起所有人。這樣,孩子就沒有動力去挑戰(zhàn)自己,成長總是伴隨著挫敗和無奈的感覺。這也是為什么孩子背負的壓力越多,越不容易成功。
父母要對自己的教育行為負責,孩子才能有責任感,對自己的成長負責。比如,丁丁喜歡玩兒游戲,爸爸要思考:“孩子喜歡玩兒游戲,他可以從游戲中得到什么?有沒有什么替代的方式,可以帶給他同樣的滿足?”并且可以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
爸爸還可以試著向丁丁直接表達自己的期待,不再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還給孩子情緒上的自由。期待孩子成績好,明明是一件好事,我們就不要把它說得很慘、很悲傷。正性的表達可以是:“兒子,我希望你能把學習成績提高,這樣,將來你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擁有更多的選擇,更加自由?!?/p>
當孩子把自己的行為和一種積極的結果聯(lián)系起來時,就會調(diào)動所有的資源克服困難,學會自我激勵。
父母很清楚什么是孩子最珍視的東西,怎么做能讓他感覺最痛。一旦親子之間發(fā)生沖突,就會捏住孩子的軟肋進行威脅,逼他乖乖就范。
濤濤最近干了一件大事,他瞞著媽媽向同學借了2000元買了一部手機。因為一個月前,媽媽沒收了他的手機,對他說:“手機太耽誤學習,你期末考進前十名,我才能把手機還給你!”濤濤早已熟悉媽媽的套路,小時候的畫筆、機器人、樂高積木……他喜歡什么,媽媽就拿什么和他“談判”,直到現(xiàn)在的手機。其實,沒有手機,濤濤也不是很難受,沒有到非買不可的程度??刹恢獮槭裁矗褪遣幌胱寢寢尩靡?。他不是需要手機,只是不想輸而已!
如果自己擁有的每一樣心愛的東西、每一種特權都隨時會被奪走,想想孩子會有什么感受呢?他感受不到愛,只會擔心失去,所以回報父母的總是敵意—你不讓我好過,我也讓你難受!這種套路,會在孩子的內(nèi)心中埋下一顆怨恨的種子。
同時,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孩子會不惜欺騙父母,變得狡猾;對父母失去信任,不再敞開心扉。從父母身上,孩子只學到了操縱與控制。
濤濤欺騙媽媽,并且用媽媽最不喜歡的行為進行回擊,這是他的自我保護行為—請你不要這樣對我。所以,讓濤濤減少不良行為,媽媽需要先停止操控。同時,示范解決問題的正確態(tài)度:“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想讓你學會自律,卻總是威脅你?,F(xiàn)在我們都想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父母的自我反思以及對孩子的包容,就是在向孩子示范“同理心”。
既然“擊痛點”的套路沒有用,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父母要搞清楚兩點:孩子為什么犯錯,以及怎樣才能避免犯錯。孩子的無心之失,父母要給予諒解。孩子在錯誤中暴露的弱點,父母要幫助他提升相關的能力。比如,濤濤缺乏自控力,媽媽可以在培養(yǎng)孩子自控力方面多下功夫,當然,不能采取操縱、控制的方式。
孩子很久之前犯的錯,被父母當作攻擊的武器反復念叨提醒,以此占據(jù)道德的制高點,讓孩子感覺自己根本沒有資格反抗。
阿博真的很佩服媽媽的記憶力!
他收拾好書包,剛躺在沙發(fā)上看漫畫,媽媽就說:“你再檢查一遍吧,省得再落下什么,還得我給你送過去!”阿博嘆了一口氣,背過身去不理她。媽媽又念叨:“你忘了嗎?去年有一次,你忘記帶數(shù)學作業(yè),還是我打車給你送去的!”
阿博“噌”的一聲從沙發(fā)上彈起來,不耐煩地說:“我哪敢忘!這事你說過很多次了,你打車給我送作業(yè),還花了25元車費!”
媽媽也不甘示弱地反駁:“可我說了這么多次,你也沒改??!暑假時,我讓你去看奶奶,你把給奶奶帶的牛奶落在了地鐵上!你什么時候能改一改這種粗心的毛???”
阿博實在聽不下去了,起身回房間。媽媽追在后面繼續(xù)念叨:“你從小就丟三落四,小學一年級就丟了20塊橡皮……”
面對喜歡翻舊賬的父母,孩子通常會感覺很無力—反正我做什么也改變不了你對我的印象,那好吧,我不再努力了!等孩子放棄努力后,父母又會說:“你看,你就是這樣糟糕!”
父母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孩子犯過的錯,輕則讓孩子畏首畏尾、不敢行動,重則讓孩子心態(tài)失衡,放棄自己。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時,會認定是父母先放棄了自己。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孩子可能會做出很多糟糕的行為,讓親子關系陷入惡性循環(huán)。
父母翻舊賬,是想加重指責的力度,認為給孩子“定罪”,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完成了教育的任務。事實上,意識到錯誤只是第一步,父母還需要通過鼓勵和肯定減少孩子的錯誤行為。比如,媽媽可以對阿博說:“雖然你周一忘記帶作業(yè),但后面4天你一直做得很好,看得出來你更細心了,我放心多了!”如果想培養(yǎng)孩子細心的行為,就要告訴孩子什么是細心:“你完成一項作業(yè),就把作業(yè)放回書包里,這樣不容易丟失遺忘!”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不翻舊賬,堅持就事論事,孩子就能夠把事情和自己分開,明白哪怕自己曾經(jīng)犯過錯,仍然是個好孩子。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沒有人可以做到永遠不犯錯,孩子只有允許自己犯錯,才能做得更好。
父母通過摔、砸東西,像獅子一樣吼叫來震懾孩子,讓孩子在壓力中畏懼、臣服。
爸爸把悠悠轉到一所重點學校借讀。離開了熟悉的環(huán)境和朋友,又和一群學霸競爭,期中考試,悠悠的成績很不理想。她倍感壓力,因為每次考試不理想,爸爸都會吼她。
果然,一看見考試成績,爸爸就向她大吼大叫:“轉校費我花了十幾萬元,你就學成這樣,你是要逼死我嗎?你怎么不去死!”
悠悠鼓起勇氣,用盡全身的力氣還擊:“是,我現(xiàn)在學習不好,那就得死嗎?”
爸爸把椅子摔了出去:“對,你活著干什么?我都想過,要是自己斷個胳膊少條腿,能夠讓你知道努力,我就斷給你看!”
看著爸爸面目猙獰的樣子,悠悠難過極了,真希望自己從地球上消失。
父母最瘋狂的一面,孩子只能獨自承受,無法和別人轉述父母說的那些難聽的話語,哪怕是最親密的朋友都不行。因為在外人看來,他們這個家庭是“一體”的。所以,父母發(fā)脾氣,孩子會一邊討厭,一邊自責。然后隔離自己的感受,好像那些難堪的事和自己無關。自我隔離的時間久了,就會退縮,沒有心思融入周圍的環(huán)境,成長的動力也會越來越差。如果常年承受父母的情緒攻擊,孩子會失去安全感,變得敏感、脆弱,對人際交往失去信任,很難適應社會。
父母發(fā)出“獅吼功”,只是轉嫁壓力,而不是解決問題。只有父母接納自己此時此刻的無力感,才能為孩子的情緒恢復騰出空間,孩子才有時間慢慢地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欲速則不達,父母情緒激動時,孩子只會逃避。
調(diào)整好情緒后,爸爸可以從細小處入手,幫助悠悠找回對學習或生活的掌控感。悠悠學習遇到了困難,爸爸需要冷靜地幫助孩子尋找“支點”,比如:“我發(fā)現(xiàn)所有科目里,數(shù)學、物理的成績受到轉校的影響最小,看來你依然很擅長理科?!睅秃⒆颖A糇约旱牟糠謨?yōu)勢,然后,再收復更多的“失地”:“你的作文寫得挺好,這次分數(shù)不高咱們找找是什么原因呢?”經(jīng)過循序漸進地引導后,悠悠也會冷靜下來處理問題,行動會變得積極,學習也更有方向。
既然前面這些套路都不好用,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那么父母應該怎么和孩子溝通和相處呢?
習慣套路孩子的父母,從根本上講是缺少對教育的反思。當自己的行為傷害到孩子時,他們總是忍不住為自己辯解:“我沒想到會這樣!”我相信,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有些父母卻做出了與愛背道而馳的行為,孩子感受不到愛,只能感受到父母僵化的規(guī)則。父母用教條的行為束縛孩子時,其實是為了緩解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和無助,有些時候,如果不使用套路,父母會無所適從,束手無策。
在放棄套路之前,父母不妨先問問自己:“當我這樣做時,孩子有沒有好起來?我?guī)椭⒆咏鉀Q問題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很明顯,這種套路是無效的。所以,要試著減少教育中的無效行為。
有時候,某種套路有效,卻和我們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比如,摔碎孩子的手機,短期內(nèi)增加了孩子的學習時間,卻讓他學會怨恨和報復,這就得不償失。所以,如果父母希望通過教育向孩子傳遞自律、關愛他人和責任感等正性品質(zhì),就要用自己的行為踐行這些理念,為孩子做出榜樣。
想要徹底擺脫套路,父母首先要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懷揣真誠之心多與孩子進行走心的交流,也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多用同理心與孩子溝通。當然溝通過程中,也需要學習一些有效的方法,以緩解自己在教育中的無力感。
首先,父母要降低期待,一次一小步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期待一勞永逸。比如,孩子過度使用手機,父母需要思考的是:“此時,我怎樣幫助孩子多放下手機一會兒,做一些有益的事”,而不是用威脅、吼叫逼迫孩子離開手機,更不要期待孩子“再也別玩兒手機”。當父母著眼于從細微之處幫助孩子,降低期待時,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力反而會增加。相反,長篇大論的嘮叨和那些孩子已經(jīng)爛熟于心的套路,是起不到作用的。
其次,父母要改善溝通技巧,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父母可以通過“啟發(fā)式”提問幫助孩子學會思考,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比如:“從這次考試失利中,你能總結出哪些經(jīng)驗呢?我想聽聽你的想法?!被蛘摺叭绻麓斡龅筋愃频那闆r,你可以怎樣處理呢?”父母要用開放式的態(tài)度,傾聽孩子的回應。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的感興趣并且關心他,而不是為了進一步“套路”他,他才能放下防御,說得更多。
一個好的傾聽,要有所回應。建議父母把孩子的話用自己的語言反射回去,這就是“映射式傾聽”。比如:“我感覺到你的無力,數(shù)學老師講課的順序和原來的老師不一樣,有時候你連作業(yè)該怎么寫都無從下手!”當然,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感受鼓勵孩子說得更多:“你能告訴我這些,我真的很高興!”有了足夠的傾聽,孩子才能愿意進入下一個步驟,嘗試解決問題。
最后,父母指出孩子的問題時,盡量使用以“我看到”作為開頭的句式,進行客觀描述。比如,孩子早早制訂了學習計劃卻沒有執(zhí)行,我們可以說:“周末時,我看到你做了學習計劃,但這幾天你似乎沒有行動,是不是遇到了困難呢?”這種客觀的描述加上支持的態(tài)度,是幫助孩子修正不良行為的最佳方法。孩子只有相信父母是真的想幫助他,才會接納父母的建議。
這時,父母再和孩子商量:“一次做一周的計劃似乎太長了,我們嘗試做一個兩天的短期計劃怎么樣?”父母也要注意給孩子選擇權:“是你自己修正計劃,還是咱們一起動手?”當然,還要確保父母給出的選擇是親子雙方都能接受的。否則,孩子做出選擇父母又不同意,孩子只會感覺父母在套路他,沒有誠意。
當父母使用了太多次套路后,親子關系已經(jīng)受到損害,父母再提出建議和做法,孩子都不愿接受。這種時候,父母要學會給自己減壓,給自己時間學習新的溝通方法,也給孩子時間來適應父母的轉變,允許孩子在一段時間里沒有改變。我們要堅信,只要找到了正確的方法,那么,孩子改變只是遲早的事。當孩子注意到父母的變化時,他會慢慢地重新相信父母。然后,彼此用新的方式互動,建立全新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