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丹丹/渤海大學
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世界各國的關(guān)系越來越緊密,各國政治、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往來越來越密切,世界正在逐漸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經(jīng)濟的全球化必然帶來世界范圍內(nèi)各種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全球化形勢下跨文化交流需求與日俱增。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經(jīng)濟大國,在全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政治制度逐漸完善,國際地位逐漸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文化教育的不斷優(yōu)化,文化軟實力不斷加強,在世界上話語權(quán)越來越多。世界各國逐漸認識到中國在世界之林中不可取代的地位,開始了解、欣賞和學習中國文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漢語,漢語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近年來,中國在國外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qū))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韓國作為中國的友好鄰邦,處于漢字文化圈,受漢語影響更是巨大,目前韓國共有23所孔子學院,5所孔子課堂。同時中韓還合作開展了cpik項目,開展韓國各地區(qū)中小學漢語教學。
韓國和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國家,韓國也是漢字文化圈受漢語影響很大的國家,韓國的很多中小學設有漢語和漢字兩門課程。韓國一些正式的文字表達也能看見許多漢字的表達,這也為韓國人學習漢語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極大程度消除了韓國人學習漢語的陌生感和疏離感。近些年來,中韓合作開展了cpik項目,國家漢辦每年招聘上百名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經(jīng)過嚴格的培訓,派往韓國各地中小學,與韓國的本土漢語教師展開合作教學。
無論是國內(nèi)的留學生漢語教學,還是國外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的漢語教學,一般都是兩種模式:一種為教師是漢語為母語的中國漢語教師;一種為教師是漢語為第二語言的本國漢語教師。而韓國本土的中小學漢語教學模式有其特殊性,韓國的cpik項目采用的是中韓教師協(xié)同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在韓國中小學的漢語課堂上是兩位漢語教師一起上課。一位是漢辦派出的漢語志愿者教師,屬于漢語為母語的漢語原語民教師。另一位是漢語為第二語言的韓國本土漢語教師。中韓兩位教師共同上課,合作教學。
相對于來華的留學生和其他國家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采用中國編寫的漢語教材來說,韓國的中小學漢語教學一般使用的都是韓國編寫的漢語教材。在體例和內(nèi)容上和中國編制的漢語教材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這種韓國編寫的漢語教材一方面內(nèi)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韓國編寫的漢語教材中選取的某些話題相對比較陳舊,介紹中國的相關(guān)情況也比較滯后,不符合中國的現(xiàn)有情況。這些落后一步的話題可能對于學生了解中國有一定的阻礙,學生了解不到如今中國的現(xiàn)況,了解不到中國的飛速發(fā)展。
1、母語學習環(huán)境,輸入少產(chǎn)出少
韓國本土的中小學漢語教學與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在學習環(huán)境上有著極大的差別。來華留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為目的語環(huán)境,在漢語的大背景下。他們學習漢語不光是學習的需要,也是更好的生活的需要。在中國生活要求他們必須快速的掌握漢語,能夠用漢語進行交際。而且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學習者主動或被動的聽,說,看漢語,漢語充斥著他們的生活。這導致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輸入更大,語言學習是輸入與輸出的過程,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輸入,只有輸入量夠了才能更好的輸出。
韓國本土的中小學漢語課,學生是在母語環(huán)境下學習漢語,漢語對于他們來說不是生活的必須,他們的周圍都是韓國人。韓國本土的中小學漢語課中,漢語原語教師和韓國本土教師合作教學,漢語原語教師說的內(nèi)容韓國本土教師會給予翻譯,所以學生不需要認真聽懂漢語原語教師說了什么。而且學生學習漢語的環(huán)境僅僅局限于一周2-3次的漢語課堂。所以學生的日常輸入比較少,輸入少產(chǎn)出自然也少。
2、多為未成年人,學習動機弱
韓國本土的中小學漢語教學,學生基本上均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學習動機比較弱,他們的思想還不成熟,對于知識的需求比較少。未成年人處于探索社會的階段,對于未知的事物有很大的興趣。但是他們對于新事物的興趣保持時間短,興趣消退快。而且他們相比于書本上的知識更喜歡可以動起來的活動。語言的學習一般都是開始的時候感覺新鮮,學習興趣比較大。隨著深入的學習,語言難度逐漸加大,學習者很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而未成年人的畏難情緒相對成年人來說來的就更加迅猛了。
未成年人相比成年人來說,他們的學習動機更弱。尤其是韓國本土的漢語教學,漢語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生活必需的要求,學習漢語對于他們的生活和考試沒有什么幫助。僅僅是豐富自己的知識,或者說是興趣學習。學習動機不夠強,導致學生上課的時候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很強的探索的欲望。
1、加強有效輸入
韓國本土的中小學漢語課堂,引入了漢語原語民教師,與韓國本土教師一起協(xié)同教學。韓國的學生對漢語原語老師總是很好奇,學生們年齡比較小,敢于表達自己,羞怯感遠遠低于成年人。學生們喜歡和漢語原語老師對話,他們說出來的漢語如果被原語老師聽懂,他們的成就感很高。所以在有限的漢語課堂中,韓國本土教師可以適當?shù)臏p少翻譯頻率,漢語原語教師有意識的采用簡單的詞、短句。讓學生可以集中聽漢語原語老師的課堂指令和課堂教學內(nèi)容,在有難度的地方,引入韓國本土教師進行翻譯。一段時間之后,學生的聽的能力會增強,一些教師課堂上總說的簡單句,學生也可能有意識的模仿甚至可以表達出來。
在課下,漢語原語教師可以加強和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漢語之后,是有表達的欲望的。而最好的傾訴者就是漢語原語教師。當學生說漢語被漢語原語教師聽懂了,學生會覺得自己掌握了學習的漢語知識,可以被漢語母語者聽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課下漢語原語教師和學生用學過的內(nèi)容,進行簡單的對話,也讓學生有更多的關(guān)于漢語的輸入。
2、豐富課堂形式,寓教于樂
語言學習一貫是枯燥的過程。大多數(shù)情況下,韓國本土的中小學生學習漢語,是學校給學生選擇的語言課。所以可能有很多學生對漢語并不感興趣。中小學的孩子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級,上課的時候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課堂怎樣牽住學生們的注意力成為了韓國本土漢語課堂中的一個大問題。
應對學生們的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注意在教學中每節(jié)課講的知識點都應該配有課堂活動,和知識點相關(guān)的小游戲,情景對話等等。用各式各樣的方式方法,讓孩子們動起來,在活動中充分的練習漢語。韓國學生很喜歡做游戲,游戲教學法很適合韓國的課堂教學,學習時間的時候,進行的小時鐘游戲。學習價格的時候,進行的拍賣游戲等等。在一個個小游戲中,學生更好的學習漢語,也更好的記住了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學生們年齡還小,學習的動機也不強,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shù)卣{(diào)整新知識的比例,每節(jié)課不要講解太多的知識點,適當?shù)闹R點,可以讓學生不會在學習中過度疲勞,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教學中課堂的形式要更加豐富,不力求講很多的漢語知識,但是力求學過的知識可以掌握好。最終達到學生可以喜歡漢語,喜歡漢語課,對漢語感興趣,而興趣則是最好的老師。
3、文化體驗,培養(yǎng)興趣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語言就是對文化的傳播。在韓國本土的中小學漢語教學中,作為漢語原語民教師,不能夠單純地向?qū)W生們講授語言知識,也應該承擔起傳播文化的責任。文化體驗是培養(yǎng)語言學習興趣的一個好的方式。文化是一個國家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特殊的文化。中國的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文化起源于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使得中華文化更是內(nèi)涵豐富。
基于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韓國本土漢語教學在語言教學的同時也應該向?qū)W生們介紹中華文化。但是在韓國本土漢語教學中,學生是在韓國環(huán)境中學習漢語,沒有辦法切身地體會中國的文化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多設置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們了解中國的文化,讓學生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引發(fā)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進而對中國感興趣,對漢語感興趣。例如中國春節(jié)文化體驗,中國結(jié)編制,剪紙體驗等等。中小學生好奇心強,動手能力強。通過這些文化活動,讓學生們動起來,自己動手自己制作,在韓國的環(huán)境下也可以很好的體驗中國的文化氛圍。教師則需要幫助學生設立好的文化體驗主題,創(chuàng)設好的文化體驗環(huán)境,以便學生有更好的文化體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除了學習書本上的漢語知識之外,在學習之余可以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小組表演、小組游戲、觀看中國電影、學唱中國歌曲等等。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掌握漢語。通過加強課堂的趣味性,來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漢語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相結(jié)合的方法。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之外,需要多樣的教學方法。中小學生思維敏捷,思考問題開放性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與匯報,讓學生充分發(fā)揮頭腦風暴。另一方面中小學生好勝心強,樂于表現(xiàn)自己。教師可以在學習后,就學習內(nèi)容開展競賽。讓學生們在比拼中更好的牢記知識等等。將單一的講授模式變?yōu)樾问截S富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更加生動靈活。
在韓國本土的漢語教學,漢語課堂是他們唯一的漢語學習環(huán)境,也是他們唯一說漢語的環(huán)境,學生的漢語的輸入和輸出都是有限的。所以漢語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過分貪圖教學內(nèi)容的“多”“細”“精”,而是以“培養(yǎng)興趣”和“扎實掌握”為主。漢語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必須是學生可以接受的程度,在課堂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掌握情況,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保證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是適合學生程度的,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在韓國的漢語教學中,教師基本上是學生學習漢語的唯一來源。學生對于教師的信任感和依賴感更強,學生對于漢語教師是完全信任的。漢語對于學生來說是外語,如果教師出現(xiàn)了錯誤,學生并不會意識到教師所出現(xiàn)的問題,而是對教師的錯誤進行模仿和學習,這就會造成學生的習得偏誤。在教學中,漢語教師應該重視自己的語音、詞匯的使用,力求準確規(guī)范,盡量避免在教學中出現(xiàn)錯誤,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規(guī)范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