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shù)烙惺帲R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魯?shù)烙惺?,齊子游敖。
這是《詩經(jīng)·齊風(fēng)》里一首題為《載驅(qū)》的詩的后兩節(jié),首句都提到了“汶水”。汶水,即大汶河?!皽珳焙汀疤咸稀倍际切稳菟畡莺拼?、水流很急的樣子。逐一解釋這首詩也許顯得過于冗雜,不如讓我們把它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詩(上面的詩歌和下面的譯文,均摘自王秀梅譯注的《詩經(jīng)》,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年北京第一版第201頁):“汶河流水泛波浪,路上行人熙攘攘。齊國大道多平坦,文姜在此任游蕩。汶河流水卷波浪,路上行人如觀潮。齊國大道多平坦,文姜往來自逍遙?!?/p>
詩中的“齊子”,指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僖公的次女文姜。齊僖公二十二年即魯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文姜嫁到了魯國,為魯桓公夫人。被譽為美女和才女的文姜,從小就是父親齊僖公的掌上明珠,嫁到魯國以后,魯桓公也是十分喜愛,當(dāng)年九月,魯桓公就在泰安大汶口河岸建文姜城(俗稱文姜臺),用作文姜省親時的行宮。文姜從小就與同父異母的哥哥姜諸兒一起游玩,出嫁前,二人雖為兄妹但彼此不忌男女有別,逐漸由兄妹之情變成了兒女私情。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春天,文姜跟隨丈夫魯桓公去齊國修好,已為人妻且貴為國君夫人的文姜,再度與姜諸兒私通。此時的姜諸兒已經(jīng)是齊國的國君齊襄公??墒牵埨镌趺茨馨』鹉??這件事終于被魯桓公覺察到了,魯桓公既羞慚又憤怒,便責(zé)備妻子不守婦道。已經(jīng)被丈夫察覺的文姜這時應(yīng)當(dāng)知過思悔,痛改前非,可是,她不但不思悔改,還把魯桓公責(zé)罵她的事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聽了文姜的話,不但不勸慰她,二人從此收斂,而且暗暗下定決心除掉魯桓公。有一天,齊襄公宴請魯桓公,便將魯桓公灌醉,隨即派公子彭生將魯桓公殺死了。一國之君死在了自己這里,這件事怎么也得對天下人特別是魯國有個交代,而齊襄公自己當(dāng)然不想承擔(dān)這個責(zé)任,為了掩人耳目,他便把魯桓公的死嫁禍給了彭生,而把彭生處決了。
魯桓公被殺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魯國。國不可一日無君,魯國的大臣們便擁立13歲的太子同繼位。太子同即位后稱為魯莊公。文姜畢竟是出嫁到了魯國的人,現(xiàn)在她的兒子又即位了,迫于內(nèi)外輿論的壓力,她也不好賴在齊國不走,因此,魯桓公去世后她又在齊國住了一段時間,才戀戀不舍地離開齊國都城向魯國走去。當(dāng)她走到一個叫禚( 音zhuó,一般指春秋時齊國邑名,故地在今濟南市長清區(qū))的地方時,“見行館整潔,嘆曰:‘此地不魯不齊,正吾家也?!保黢T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三回)于是,她便在這里住了下來。
住在禚的文姜還是不顧兒子魯莊公的顏面,繼續(xù)與齊襄公私通。作為一國之君的魯莊公,對自己母親的丑事一直覺得很沒面子,可他一點辦法也沒有。魯國的上上下下也都知道文姜與齊襄公私通的事,因此,人們便吟詠了本文開頭的那首詩歌加以諷刺。那首詩的第三節(jié)和第四節(jié),寫文姜乘坐著華麗的車子走在汶水之濱時,只見汶河水勢浩大,滔滔不息,平坦寬闊的大路上行人如織。坐在車?yán)锏奈慕吹竭@些,又想到即將見到的情人,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魯莊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國內(nèi)大臣所殺。齊襄公被殺以后,文姜的心才慢慢地回到了魯國。魯莊公即位的時候,年齡太小,大權(quán)都掌握在他人手里,文姜逐漸開始指揮兒子管理國家政事。在處理政務(wù)上,文姜展現(xiàn)出了她超凡的本領(lǐng),她不但迅速讓魯莊公掌握了魯國大權(quán),而且積蓄了雄厚的國力。公元前684年,齊國攻打魯國,兩國在一個叫長勺的地方擺開了戰(zhàn)場,魯國由于指揮得當(dāng),一舉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長勺之戰(zhàn)”。長勺,在今濟南市萊蕪區(qū)東北約二十公里處的勺山村東南。關(guān)于這次戰(zhàn)爭,《左傳》中有較為詳細(xì)的記載,而且由于《左傳》的記載,讓一個叫曹劌的名字閃耀在了中國歷史的星空。
文姜輔佐魯莊公三十余年,其間,兩國雖發(fā)生了諸如長勺之戰(zhàn)這樣的沖突,但兩國關(guān)系還是以和為主。這難得的和平為魯國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故繼任者魯僖公時期,魯國的強盛達(dá)到了頂峰。這不能不說與文姜有極大的關(guān)系。魯莊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充滿傳奇色彩的文姜去世。文姜對魯國的貢獻得到了魯國貴族的肯定,后來,孔子在編訂《春秋》時,不但沒有對她有絲毫貶損,而且在惜墨如金的文字中,竟有14處記載了文姜的事跡。文姜還是詩歌吟詠的對象,在《詩經(jīng)·齊風(fēng)》中的《南山》《敝茍》等詩篇中,都有對她精美的描寫。
兩千六百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無須去評價文姜。但是,因為文姜,我們的大汶河,在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里,留下了她那澎湃激越的濤聲。
從《詩經(jīng)》里一路涓涓流來的汶河水,跌宕起伏,經(jīng)過了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流進了唐朝的江山。
有一天,有一個叫李白的詩人,長途跋涉來到了山東,好客的山東人在大汶河邊擺下美酒佳肴,熱情地為他接風(fēng)洗塵。酒酣耳熱之際,李白不禁吟誦道:
魯酒若琥珀,汶魚紫錦鱗。
山東豪吏有俊氣,手?jǐn)y此物贈遠(yuǎn)人。
意氣相傾兩相顧,斗酒雙魚表情素。
雙鰓呀呷鰭鬣張,撥剌銀盤欲飛去。
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
為君下箸一餐飽,醉著金鞍上馬歸。
這首詩的題目是《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于逆旅見贈》。
李白是在他24歲那年也就是唐開元十三年(725年)離開蜀地故園,開始“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的。那年,他乘舟沿江出峽,“朝辭白帝彩云間”,幻想著到京城長安去建功立業(yè),開始他鵬程萬里的飛翔??墒牵钡剿?2歲的時候,才見到了當(dāng)時的皇帝唐玄宗。如果說,離開蜀地那年,李白還是一個不為世人所知的文學(xué)愛好者,而此時的李白已經(jīng)是譽滿天下的大詩人了。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是賞識,禮遇隆重。李白的族叔著名文學(xué)家李陽冰,在他的《草堂集序》里說,玄宗皇帝一聽說李白來了,便“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還“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當(dāng)玄宗皇帝問李白一些當(dāng)世事務(wù)時,李白憑半生飽學(xué)及長期的社會觀察,不假思索,慷慨激昂對答如流。玄宗皇帝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陪侍左右。此后的一段時間里,玄宗皇帝每有宴請或郊游,便讓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記實。
但是,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段時間以后,玄宗皇帝就對李白不滿意了,將他“賜金放還”了。無奈的李白只有發(fā)出“行路難,歸去來”(李白《行路難》)的感嘆,離開了長安,從此結(jié)束了他三年夢一樣的帝京生活,浪跡江湖去了。李白來到了山東,山東人的盛情讓大詩人暫時忘記了他的憂愁和煩惱,他決定在美麗的汶水之濱居住下來。從此,他與汶河流域的韓凖、裴政、孔巢父、陶沔、張淑明等山東名士隱居汶水之濱,飲酒賦詩,嘯傲山林,時人稱“竹溪六逸”。
在山東的這個時期,李白在許多首詩中寫到了汶水?!端土核臍w東平》中寫道:“殷王期負(fù)鼎,汶水起垂竿。莫學(xué)東山臥,參差老謝安?!笔痔崦谰茝娮鳉g顏的李白,對送別的朋友說,當(dāng)今皇上正期待能人,就像殷王期待伊尹負(fù)鼎一樣,你在汶水邊就收起你的釣魚竿吧,莫學(xué)謝安東山高臥,那樣會老卻英雄的。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中寫道:“顧余不及仕,學(xué)劍來山東。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你看我沒有去考進士做官,反而到這里來學(xué)劍術(shù),在我騎馬舉鞭問前程的時候,你汶上老翁卻笑話我來了。此詩的前節(jié)八句著重寫詩人初抵東魯時的真實感受,后節(jié)十句是李白對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復(fù)。這答復(fù),也是詩人高尚品格的生動寫照。
李白還把家人從湖北安陸接到東魯兗州任城(即今濟寧)來。在東魯居住期間,他還曾去南方游歷了三年。游歷期間,詩人對遠(yuǎn)在山東汶水河畔的田地、酒樓、桃樹等等,十分牽掛,尤其是對自己的一雙兒女更是傾注了無限的思念之情。在《寄東魯二稚子》一詩中寫道:“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fù)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yuǎn)意,因之汶陽川?!彼胂笞约旱囊浑p失去了母親(李白的第一個妻子許氏那時已經(jīng)去世)的小兒女在他親手種下的桃樹旁玩耍的情景,此時,作為父親的他不在他們的身邊,不知有誰來撫摩愛憐他們?想到這里,詩人不由得心煩意亂肝腸憂煎,無奈之下他只能取出一塊潔白的絹素,寫上自己的萬般牽掛,寄給遠(yuǎn)在汶河之濱的家人。
天寶四年(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汶水之濱再次相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二人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二人卻建立了兄弟般深厚的友情。這期間,二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泛舟東魯門,行吟汶水濱,遍游古跡,談詩論文,還曾一道尋訪隱士高人,同去齊州拜訪當(dāng)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fù)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這是李白、杜甫同游齊魯在兗州分手以后,李白寫下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一首詩。沙丘城,位于山東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魯中的寄寓之地。詩人高臥沙丘之上,遠(yuǎn)望城內(nèi)與杜甫一起觀賞過的古樹,不禁喟然長嘆。汶水西南流向,杜甫在魯郡告別李白欲去長安,長安也正位于魯?shù)氐奈髂?,所以李白說,我的思念之情猶如這浩浩蕩蕩的汶河水,緊隨你南行。
李白與杜甫在汶水之濱的交往和友誼,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極為珍貴的一頁。他們的友誼,就像汶河水一樣,千百年來浩蕩不息。
大概是在天寶四年(745年)秋天,唐朝另一個大詩人高適從河南來到地處汶水北岸的東平。時任東平太守的薛自勸是高適的朋友。來到東平的第二年夏天,高適和同在山東游歷的李白杜甫應(yīng)北海太守李邕邀請,前往濟南大明湖歷下亭聚會,此后,高適隨李邕一起到東平郡游歷,且有詩相互贈答。從高適寫于此間的詩歌來看,得知他在山東的活動以東平為中心,由此輻射齊魯。
高適曾與衛(wèi)縣(今河南淇縣)少府李宷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高適來山東后,卸任的李宷來東平與他話別。李宷走時,高適去汶水邊送他,并寫了一首著名的《東平別前衛(wèi)縣李宷少府》送別:
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fēng)送客使人悲。
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
云開汶水孤帆遠(yuǎn),路繞梁山匹馬遲。
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凄其。
詩中回顧了兩人長達(dá)十年的友誼,抒發(fā)了客中離別的悲凄之情。云開日出,友人乘一葉扁舟順汶水而下,水面上那一點帆影越來越遠(yuǎn)以至看不到了,而河岸上騎馬相送的詩人卻遲遲不肯回返。這里的“遠(yuǎn)”與“遲”兩個字十分精妙。所謂“遠(yuǎn)”,不僅表現(xiàn)了汶水河岸上的詩人目馳神往,極力眺望友人“孤帆”遠(yuǎn)去的神態(tài),而且還曲折傳達(dá)出了此時詩人內(nèi)心的復(fù)雜心理活動:此去一別,山長水遠(yuǎn),今生今世不知道還能否相見?而一個“遲”字,正是此刻詩人這種主觀感受的寫照。誠如清代趙臣瑗所論:“去者去矣,帆非遠(yuǎn),我偏覺其遠(yuǎn);歸者歸矣,馬非遲,我偏欲其遲。此二句寫一種戀戀不舍情事,逼真如畫。”(《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卷一)此詩在以豪放著名的高適詩中別具一格。
高適入朝,杜甫寫一首《奉寄高常侍》的詩以贈,詩的首聯(lián)寫道:“汶上相逢年頗多,飛騰無那故人何?!边@里的“高常侍”是指高適。
唐朝除李白、杜甫和高適以外,還有許多詩人的詩作中提到了汶水,如岑參、王維、戴叔倫、韓翃、劉長卿、劉禹錫等,唐朝以降,蘇軾、黃庭堅 、王安石、王禹偁、范成大、辛棄疾以及元朝的王冕、清朝的龔自珍等,也在自己的詩歌中寫到了汶水。
大汶河發(fā)源于濟南市萊蕪區(qū),在萊蕪區(qū)的一段叫牟汶河。牟汶河向西流入泰安,一路又與嬴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幾大支流相匯,最終在泰安大汶口鎮(zhèn)東南形成了一道寬廣的河面。在歷史上,這里曾經(jīng)是泰安八景之一的“汶河古渡”。明成化年間,泰安知州戴經(jīng)來到這里,看到河岸上楊柳依依,芳草青青,河面上煙波浩渺,舟楫往來,遂作詩一首:
五汶縈洄一脈深,巡崖轉(zhuǎn)壑下千尋。
飛流畫艗波光動,界道長虹草色侵。
曲水亭邊云漠漠,文姜臺畔雨沉沉。
渡頭憑吊當(dāng)年事,卻羨漁舟傍綠潯。
“江河滔滔向東流,唯有汶水倒流西?!弊鳛槲覈糯拿靼l(fā)祥地和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搖籃之一的大汶河,和眾多的河流不同,它那滔滔不息的河水,一路向西流去?!般胨髁鳌北愠闪她R魯大地上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fēng)景,時至今日,這西流的汶水依然是人們津津樂道和游覽的好去處。
明朝嘉靖年間,牟汶河岸邊的萊蕪縣來了一個新科進士擔(dān)任縣令,這個人是福建莆田人陳甘雨。陳縣令在任之時,編纂了一部《萊蕪縣志》,志中,他將“汶水西流”列為萊蕪“八景”之一,并為這西流的汶水賦詩一首:
銀潢一脈自龍湫,滌蕩長涵千古愁。
只為朝宗尋禹穴,涓涓沿澗向西流。
詩前有小序:“(汶水)在城南門外。發(fā)源于原山之陽,西南入濟,因達(dá)于海。水皆東流,唯此流西,故紀(jì)其異?!便y潢,指銀河;龍湫,指懸瀑下的深潭,猶言龍?zhí)?;涵,包含;朝宗,比喻小水流注入大河;禹穴,俗稱女媧洞,位于陜西省旬陽縣縣城東約五十余公里處,相傳大禹治漢水時曾于洞內(nèi)歇息,因而得名。陜西在山東的西方,汶水之所以涓涓西流,原來是去尋找朝拜大禹的住處啊。當(dāng)然,這是站在河岸上望著滔滔西去的汶河水的陳甘雨,情不自禁引發(fā)出來的詩意的想象。
陳甘雨之后,“汶水西流”便不斷地流進了詩人墨客的筆尖。
賜履分茅事可稽,何緣歸魯復(fù)歸齊,
紛紛予奪迷蕉鹿,此日平疇雨一犁。
這首題為《汶陽田》的詩,作者是蕭協(xié)中。蕭協(xié)中(?—1644),字公黼,明朝末年泰山知名學(xué)者,其自幼工于詩賦,十八歲時因作《綠遠(yuǎn)樓賦》而蜚聲文壇,后以父(蕭大亨)蔭入仕,退休還鄉(xiāng)后寓居泰安城醞檀園,致力于泰山地理風(fēng)物的研究。賜履,語出《左傳·僖公四年》:“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杜預(yù)注:“履,所踐履之界。”后以“賜履”指君主所賜的封地。分茅,語出《尚書》,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著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權(quán)力?;楹?。蕉鹿,典出《列子·古注今譯》。有一個鄭國人在野外砍柴,看到一只受傷的鹿跑過來,就把鹿打死了,他知道這只鹿是被一個獵人打傷的,因擔(dān)心獵人追來,就把打死的鹿藏在了一條小溝里,又砍了一些蕉葉覆蓋在死鹿的身上,把鹿遮藏起來。等到天黑了,那人便想把死鹿扛回家,可是,卻怎么也找不到那只死鹿了,他就安慰自己只當(dāng)是做了一場夢。后遂以“蕉鹿”指夢幻。了解了這幾個詞語的意思,整首詩就不難理解了。當(dāng)年周天子分封諸侯的時候,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應(yīng)該是很清楚的,汶陽田到底是屬于齊國還是魯國,應(yīng)該是有據(jù)可查的,可是,為什么在那一段刀光劍影的歷史上,它一會兒屬于齊國又一會兒屬于魯國呢?這可真是讓人感到迷惑不解。
對于“汶陽田”的具體位置,歷來有各種說法。通常的解釋是:汶陽田是春秋時期魯國屬地,因在汶水之北,故名。關(guān)于“汶陽田”的記載,最早見于《左傳》魯僖公元年(前659年):“冬,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濒斮夜囚斍f公之子,春秋時期魯國的第十八任君主,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7年在位。季友是魯莊公的弟弟。從這段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汶陽田是在魯國境內(nèi)——如果不是在魯國境內(nèi),魯僖公怎么會把那里賜給叔叔呢?《論語·雍也》中有一段話:“季氏使閔子騫為費(今山東費縣城西北約10公里處的上冶鎮(zhèn)南)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fù)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蹦憧矗思壹臼吓扇藖碚埧鬃拥膶W(xué)生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卻對人家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找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邊上去了。”《水經(jīng)注·汶水》中有:“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縣東北泰山,西南流,徑汶陽之田。齊所侵也。自汶之北,平暢極目,僖公以賜季友?!鼻蹇滴跄觊g葉方恒所撰《山東全河備考》中,有“牟汶(即汶河),以古牟城得名,在縣南二十里,發(fā)香水灣。兩山夾石盈畝,清流有聲。合鵬山趙家泉,至盤龍莊,合浯汶西流,即古汶陽田處”的記載。趙家泉、盤龍莊均在萊蕪城以東二十里余處。然而,“汶水之北皆為汶陽,其地多矣”,“汶陽田”應(yīng)該是指泰安萊蕪一帶大汶河兩岸的大片肥田沃土。
那個年代,農(nóng)業(yè)在一國之中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國家的根本,兩國交戰(zhàn)、侯國內(nèi)亂以及外族入侵的紛爭,常常是為了取得更廣闊、更適宜子民生存的土地,從而穩(wěn)固政權(quán)、開疆辟土。因為肥沃的汶陽田處于魯國的邊界,強大的齊國為了爭奪這塊地方,便多次侵犯魯國并把汶陽田占為己有,而魯國當(dāng)然不會甘心把祖上的基業(yè)拱手讓于他人,因此,兩國便因汶陽田多次發(fā)生糾紛。熟讀歷史的蕭協(xié)中來到汶水岸邊,不禁就有了“齊魯必爭汶陽田”之嘆,也才有了“何緣歸魯復(fù)歸齊”的疑問。后來,袁枚《隨園詩話》中亦有“先失楚弓,旋歸趙璧。汶陽田反(返),合浦珠還”的句子,由此引申出“汶陽田反”這一成語,足見“汶陽田”影響之大。
齊魯兩國對于汶陽田的爭奪,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最有名的應(yīng)當(dāng)是發(fā)生在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的那一次。那一年,齊國的齊景公和大臣晏嬰想和近鄰魯國等中原諸侯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吳國的威脅,恢復(fù)齊桓公的霸業(yè),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會盟修好。因那次會盟是在齊魯交界處的一個叫夾谷的地方進行的,史書上便稱作“夾谷會盟”?!皧A谷會盟”是春秋時期的一次重要會盟。《左傳·定公十年》中有這樣的記載:“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浊鹣唷保皩⒚?,齊人加于載書曰:‘齊師出境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茲無還揖對曰:‘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孔子以自己的大智大勇迫使齊景公把先前侵占的魯國的汶陽、龜陰等土地歸還給了魯國,并以此向魯國道歉。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到了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郢城,楚國就此滅亡。公元前221年,秦又滅了齊國,齊雖然于公元前208年復(fù)國,但僅僅過了六年,到了公元前202年又被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所滅。齊國和魯國從此永遠(yuǎn)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齊魯必爭汶陽田”也就成為了歷史。
數(shù)千年以來,“汶陽田”一直是騷人墨客們的向往之處?!墩撜Z·雍也》中的那個閔子騫不肯去做官,躲到汶水邊上去干什么呢?大概就是想在那里耕種汶陽田,過與世無爭的日子吧。也許,就是從閔子騫以后,“汶陽田”便成了“歸隱田園”的代名詞,后來的詩人便常常在自己的詩歌里,借此發(fā)泄自己不被當(dāng)朝重用或?qū)H謫不滿的憤懣,來表達(dá)自己歸耕田園“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說》)的愿望。
早在唐朝,“汶陽田”就常常出現(xiàn)在了詩人們的筆下。高適在《東平路作三首》的第二首中寫道:“扁舟向何處?吾愛汶陽中?!贬瘏⒃凇端兔先媲渎涞跉w濟陽》一詩中寫道:“獻賦頭欲白,還家衣已穿。羞過灞陵樹,歸種汶陽田??蜕嵘汆l(xiāng)信,床頭無酒錢。圣朝徒側(cè)席,濟上獨遺賢。”劉長卿在《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dāng)苗稅充百官俸錢》中寫道:“春草長河曲,離心共渺然。方收漢家俸,獨向汶陽田?!表n翃在《送高別駕歸汴州》中寫道:“久客未知何計是,參差去借汶陽田。”曹鄴在《奉命齊州推事畢寄本府尚書》中寫道:“截斷奸吏舌,擘開冤人腸。明朝向西望,走馬歸汶陽?!眲嬖凇堵灭^書懷》中寫道:“客計倦行分陜路,家貧休種汶陽田”等等。
北宋詩人王禹偁,是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縣)人,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等,因敢于直言諷諫,屢受貶謫,他曾寫下了一首《酬太常晁丞見寄》的詩:
當(dāng)年布素定交情,恨不同為出谷鶯。
猶作三丞君最屈,偏尋兩制我知榮。
湮沉莫厭青衫在,彼此俱嗟白發(fā)生。
重入玉堂非所望,汶陽田好欲歸耕。
“玉堂”代指宮殿。一生坎坷起伏,而今白發(fā)叢生,重入朝堂為官不再是我的希望,而今啊,我只是想歸耕汶陽田聊度殘生。
蘇東坡在他的《送李公恕赴闕》一詩的最后寫道:“世上小兒多忌諱,獨能容我真賢豪?為我買田臨汶水,逝將歸去誅蓬蒿。安能終老塵土下,俯仰隨人如桔槔?!闭紊系氖艽?,仕途上的失意,使得東坡一生坎坎坷坷,但是,他絕不愿意“俯仰隨人”,一直想“買田”過田園生活,此番好友李公恕北上還朝,路過汶水之濱時,可為他買下一塊田地,他將辭去官職躬耕田園。當(dāng)然,這只是蘇東坡的理想,也是他借此表達(dá)的一種憤懣之情。
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濟南歷城人李攀龍,在陜西為官時,曾寫有一首《出郭》:
出郭隨吾適,人家杜曲邊。
溪流縈去馬,山路入鳴蟬。
禾黍殷秋作,茅茨入晝眠。
可能祛物役,歸買汶陽田。
全詩大意是:在一個秋天,我騎馬走出任職的城郭來到一個叫杜曲的地方。行走在山路上,我看到溪流邊有幾戶稀疏的人家,聽見秋蟬那一聲聲的鳴叫。現(xiàn)在正是深秋時節(jié),田里的莊稼長勢喜人,農(nóng)夫們正在收獲,那不遠(yuǎn)的茅草屋雖然簡陋,但足以小憩酣眠。看到農(nóng)人們是那樣灑脫無羈,我不禁產(chǎn)生了歸隱的想法,我多想放棄利祿官位,回歸故里,在汶水之濱買下一塊田地,和這里的農(nóng)人們一樣,躬耕田野。全詩表達(dá)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千百年來,汶水之濱的“汶陽田”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成了人們向往的理想之地,但是,“桃花源”撲朔迷離如夢如幻,無跡可尋,以至“后遂無問津者”,而“汶陽田”卻實實在在的存在于魯中大地上。
硝煙散盡,化劍為犁。汶水兩岸,千里平疇。
汶水湯湯,
汶水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