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昉
摘 ?要:由于各參與成員的素質基礎以及參與動機具有多樣性,為了確保城市約跑族群體規(guī)模的不斷拓展,促進城市約跑活動的常態(tài)化開展,在社會認同理論的引導下,對城市約跑族成員參與動機的成因進行全面解析,了解與掌握約跑族成員參與心理的實質,實施精準式的規(guī)范與引導,這對于提高約跑族成員的群體認同程度,推進城市約跑活動的常態(tài)化開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群體認同 ?約跑族 ?參與動機 ?成因
中圖分類號:G81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9(b)-0187-08
Abstract: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quality foundation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each participa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urban jogging community and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of urban jogging activi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the causes of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urban jogging community member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essence of their participation psychology is understood and mastered, and the precise type is implemented standardization and guidance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group ident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jogging race and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of urban jogg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Group identity; Jogger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Cause of formation
跑步是人類最基本的運動能力之一,同時,也是具有普遍適應性的體育運動形式,無論年齡的高低,或者是性別的不同,均可以參與其中,因而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另外,由于跑步對場地、器材、服裝及氣候條件的要求較低,因而被譽為“性價比最高”的體育健身項目。伴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發(fā)展,跑步已發(fā)展成為廣大民眾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重要項目之一。尤其是在我國城市,更是出現(xiàn)了以跑步運用為主的體育健身群體——城市約跑團,所有約跑團成員被稱之為“約跑族”。該團體的出現(xiàn),提高了城市跑步健身的組織化程度,在推動城市跑步健身活動的蓬勃發(fā)展方面發(fā)揮出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約跑族成員在身體素質及參與動機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所蘊含的潛在隱患會伴隨著約跑活動的不斷開展而逐漸顯現(xiàn)出來,成為影響與制約城市約跑活動常態(tài)化更好開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因動機不同而導致群體分裂的危險性更為突出。由此可見,對城市約跑族成員的參與動機進行適應性與實效性的引導與啟示,具有必要性。而共性參與動機的產生需要較高程度的群體認同為保障,因此,為了全面了解與掌握城市約跑族成員參與動機的現(xiàn)狀及群體認同的程度,對城市約跑族成員參與動機的成因進行解析,把握其成因的實質,用以促進具有群體認同效應的規(guī)范化參與動機的形成,對于實現(xiàn)城市約跑活動的常態(tài)化開展,提高廣大成員的跑步健身效果,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1 ?群體認同涵義
“認同”一詞是由心理學中所提出的,并常應用于社會心理學中。社會認同是社會心理學中重要的理論之一,而群體認同則是眾多社會認同的形式之一。在群體成員中,群體認同影響著個體的自我認識程度。目前,群體認同分為2個研究視角:一是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基于認同理論,是人與人之間在群體中交往、了解的過程中產生的認同;二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集中研究于種族、民族、宗教信仰和國家的認同。Turner認為群體認同是個體在群體中,與其他的個體之間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個體的自我認同與群體的認同是否相符,決定著個體在群體中的參與度。群體認同是個體對于某一群體中所處身份的認可,個體的群體認同度越高,就意味著他對群體越認可,對群體的目標、行為發(fā)展就越努力。如古語中所講“身在曹營心在漢”和“徐庶進曹營”,都是個體對群體的目標不認同,導致個體的參與度降低。同時,當個體離開群體后,個體的群體認同也隨之消失。
“認同”被社會學分為2個部分: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社會認同包括群體認同,群體認同與自我認同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群體是由若干個體組成并群在社會之中,個體又存在于群體之中,群體為個體提供交流、交往的平臺,個體通過自身的條件與群體中的其他個體進行互動產生群體認同,并增強自我的認同。
2 ?動機相關概念內容涵義
2.1 動機
動機是人們進行某種行為的心理因素和內在的動力。也就是說要推動或滿足個體的心理愿望或理想。動機是個體進行某種行為的過程,而不是這種過程的結果。動機是一種人們復雜的內心活動和身體行為。動機會受環(huán)境、心情等諸多因素影響。由于動機的復雜性,學術界至今未有具體的統(tǒng)一概念。彭聃齡認為動機是由目標引導、激活和維持個人活動的心理過程或內在動力,且需要目標,這個目標引導個人活動的方向,并提供動力。目前動機的分類比較明確: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1)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這是根據興趣的特點進行分類。以直接興趣為基礎,指向活動過程本身的動機是直接動機;以間接興趣為基礎,指向活動的結果的動機是間接動機。
(2)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這是根據動機來源分類。來源于客觀外部原因的動機是外部動機;來源于主觀內部原因的動機是內部動機。
動機產生的條件有內在和外在的。內在條件是人體內部心理的需要,而外在條件是使人產生行動的誘因。
2.2 運動動機
體育運動心理領域中,“運動動機”作為一個古老而又不斷創(chuàng)新的主題,日益受到體育心理學、鍛煉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的關注。我國運動心理學發(fā)展的標志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體育運動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的成立。在此之前中國在運動心理學中并沒有重視運動動機問題。隨著體育運動的發(fā)展,運動動機問題備受關注,在張力為教授出版的《體育運動心理學》中,體育運動動機就出現(xiàn)該書中,并對動機做出了詳細的介紹,尤其是對動機的分類、基本涵義,還包括動機的“認知評價論”“社會認知論”和“馬斯洛需要層次論”這三個重大理論的詳細觀點。
2.3 參與動機理論
關于參與動機的理論研究很多,本文主要研究約跑族成員參與動機的分析,結合當前對參與動機理論的研究,總結為以下3個。
(1)肯雍動機理論模型。
肯雍曾通過相關研究,總結出就是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理論模型,通過對參與動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分析出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6種原因:增強社會經驗;強身健體;尋找刺激、消遣時間;提高審美;發(fā)泄情緒;磨練意志。
(2)尼克爾斯能力直覺理論。
尼克爾斯認為人們參與體育活動主要有2個方面的因素,自我和任務定向。自我定向是認為個體參加運動是為了與他人進行比較,與他人競爭;任務定向則是于自己進行比較,確認自己是否比以前有所進步。
(3)目標定向理論。
目標定向理論是個體在進行參與體育活動之前就已經確定下來的目標,并且希望通過體育活動而實現(xiàn)。目標定向理論認為該軟體參與體育活動的目標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認定的目標,制定這種目標的個體比較看重自我能力在體育活動種是否有所提升,看重過程的自我成長;另一種是任務認定的目標,這種目標的制定個體則注重結果。
3 ?跑步興起的社會背景
3.1 物質經濟發(fā)展
GDP常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以上,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qū)已經達到了中等發(fā)展水平,國民的生活經濟水平具有一定的實力,當物質積累到一定程度,國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就會發(fā)生重大的變化。在生活方式上,人們開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開始通過體育運動來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在消費結構上,人們開始享受生活,對于商品的消費降低,而對于服務消費卻越來越多。通過國際的經驗發(fā)現(xiàn),跑步運動的興起是由“經濟的基礎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兩者相結合所產生的。我國2011年的人均GDP已經5540美元,而一些一線城市已經接近中等發(fā)達水平,國民的體育消費結構從商品消費逐漸向參與體育方面轉變,其中,參與跑步群體的人數(shù)增長迅速。近些年,我國人均GDP逐年增長,國家所舉辦的與跑步相關的賽事同樣也是逐年增多,2019年,我國馬拉松賽事舉辦高達1828場,跑步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是一場“群體的狂歡”。
由跑步所興起的運動裝備、體育賽事都需要經濟所支持。通過調查,上海目前跑步群體的平均年齡為30歲,并且有較高的學歷和收入,對于運動消費主要集中在購買跑步鞋和服裝上面,其中人均跑步鞋6雙,且跑步鞋的價格達到500元以上的超過50%,購買服裝價格達到1000元的人數(shù)接近50%。跑步運動的熱度高漲,同時也伴隨著關于跑步的消費的增加。鮑德里亞提出現(xiàn)代社會的邏輯是消費,在這樣的社會中,商品所被人們賦予的價值更加被人們自己所看重,這種被賦予的價值可以指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等,因此,商品就有了它自己的象征??傮w上講,消費的提升主要是由經濟、物質的發(fā)展所提供的,當人們的物質經濟具有一定的基礎后,人們開始追求和滿足精神與文化的需求。同時,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為市場經濟帶來了變化,為人們所提供的商品多種多樣,當人們的經濟和物質達到一定的高度后,人們通常會通過消費來彰顯自己的地位,表現(xiàn)出與他人所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跑步已經成為人們物質經濟發(fā)展后的參與項目。
3.2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如今的社會已經是信息時代的社會,信息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充滿著信息和媒介。如跑步運動,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就能夠了解關于以跑步為主題的相關信息,同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移動智能設備廣泛應用,運動手表、手環(huán)等,以及手機上各類關于體育健身的APP。運動類APP隨著用戶需求的不斷增加,所能提供的功能也逐漸全面,不僅能夠滿足人們日常鍛煉的需求,提供運動計劃,還能為用戶提供交流平臺,滿足社交的需求。
科技的發(fā)展為跑步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人們可以通過智能手表或者隨身攜帶手機就能較為準確地知道自己所跑的距離、步數(shù)、心率等方面的信息。人們通過具體的數(shù)字能夠增強他們進行跑步的積極性,并且可以運用運動類APP定位功能對跑步者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地區(qū)進行保存記錄,同時也可以用自己雙腳作為“繪畫”工具,通過跑步的路線“畫”出有趣的內容,并在APP上所呈現(xiàn)出來。正如麥克盧漢所提到的“媒介及人的延伸”。
3.3 閑暇時間充足
什么是“閑暇”,不同的學科對于它的定義存在的差異。從宏觀上看,它是國家社會的生活。從微觀上看,它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在《辭海》中對它的解釋為空閑無事的時候,而再從時間層次上看,閑暇可以認為是除了工作和生理需要之外的時間,它是能夠由人們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從總體上看,閑暇包括3個條件:時間、活動、心情。人們有了閑暇的時間才能夠進行活動,通過進行活動而形成良好的心情。我國勞動法規(guī)定,每日工作不超過8h,且每周至少休息1d,人們的閑暇時間也有所保障。因此,跑步運動的流行和普及不僅滿足了人們消遣自己的閑暇時間,同時還能夠進行閑暇活動,提高閑暇心情。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其他的活動來消遣自己的閑暇時間,有些人會根據自身的習慣性進行選擇,有些人會以健康的需求所選擇,無論人們選擇哪一種方法都會花費掉自己的閑暇時間,所以,人們只有在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時,才能夠進行體育鍛煉和其他的文化生活。
3.4 商業(yè)發(fā)展的推動
跑步作為歷史長久的運動,即使像是足球和籃球這樣的運動已經流行世界,但是在奧運賽場上,以跑步為代表的田徑仍是獎牌量最大的運動,但是田徑仍然處在奧運會上,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所改變,城市馬拉松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跑步,馬拉松賽事由政府提供跑步道路,并且由商業(yè)進行贊助和包裝。當人們想要釋放壓力,并且想要通過體育運動這條路徑,但是又因為體育場地設施的匱乏,跑步就成為了人們宣泄情緒、體驗運動快樂的首選項目。而正是因為商業(yè)化,使跑步成為讓人們共同參與進來的平臺,讓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交流和互動。目前我國跑步團體已經超過12萬個,其中商業(yè)和互聯(lián)網跑步團體影響最為強大,跑步團體在商業(yè)化的資助下提供專業(yè)的指導以及必要的費用,并且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以推廣健康、快樂等主體吸引群眾參與進來。如今,跑步團體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跑步運動也比以往更加專業(yè),不論對于贊助商還是供應商都有巨大的品牌商機,商業(yè)化的跑步團體也在不斷壯大。
3.5 跑步的多重動機
《美國科學健身法》認為,人們進行運動項目的好與壞的判斷標準應通過耗氧量的大小來區(qū)分,所以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應選擇跑步、游泳和球類運動等,并且跑步比其他項目見效要快,是最有效的鍛煉身體方法。如今醫(yī)學發(fā)展迅速,在醫(yī)學研究中表明,跑步能夠預防高血壓和心臟病的發(fā)生,減少慢性疾病的發(fā)生,促進心血管流通,提高身體素質和塑造骨骼等多重的功能。
其次,由于跑步運動的獨特性,它相比較于其他項目入門簡單,不需要特殊的場地以及復雜的技術動作,并隨著經濟發(fā)展的不斷提高,不同的人群都積極地參與到跑步這項運動中來。馬拉松作為長跑運動,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跑步項目,具有較高的挑戰(zhàn)性,城市舉辦馬拉松比賽為跑步者提供了良好的參與和交流的平臺,讓參與者之間形成了和睦的狀態(tài)。
4 ?約跑族的含義及特點
4.1 約跑族
“約跑”這一名詞來源于網絡,是一方通過某種方式對另一方發(fā)出跑步的邀請,相約在某一地點并按照某條路線一起跑步。而“約跑族”則是邀請后,共同進行跑步的群體。
4.2 約跑族的特點
(1)年齡特點。
從約跑族的成員年齡上看,各個年齡段都有分布。其中,對跑步這項運動喜愛的中年人群占比較大,并且年齡分布逐漸向年輕群體所發(fā)展。如今,隨著物質精神文化的快速發(fā)展,跑步這項運動并不只局限于中年人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其中。他們穿著時尚,裝備齊全,充滿著活力,與以往的“銀發(fā)”跑者的形象截然相反。
(2)活動形式。
從組織形式上看,約跑族內的成員不僅是身邊的朋友、親屬,同時,還有一些通過互聯(lián)網或者其他方式所結交到具有共同愛好的陌生人。他們會通過一些社交網站所集合在一起,甚至有些城市還成立了業(yè)余的俱樂部,大家在共同的閑暇時間一起跑步,并且會在周末時間進行其他運動項目。
(3)路線特點。
從約跑族的跑步路線上看,他們所跑步的路線每天都基本相同,大部分都是在傍晚時分相約在公園、廣場等地,在相約的時間之前到達并一起做跑步前的準備活動,之后按照以往的跑步路線進行跑步。由于每個人的時間、體質等因素,成員可以選擇返回時間,這樣一來照顧到所有成員的情況。
4.3 約跑族的益處
(1)跑步增強體質。
人們進行適當?shù)倪\動對于身體的機能有強化的作用,跑步是一項具有節(jié)奏感的運動,能夠促進跑者的心肺功能、改善體質、提高耐力、增強自身的抵抗力等。同時,通過跑步還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huán),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目前社會發(fā)展速度快,人們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并且我國是亞健康人口最多的國家,身體的健康已經是目前人們的最大隱患,而跑步除了增強體質等功能外,還能緩解人們的壓力,通過在室外跑步,呼吸新鮮空氣等調節(jié)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在跑步后,人們會感覺身體身體放松,使人們更加有活力。
(2)增強社交能力,積累人脈資源。
如今社會時代發(fā)展迅速,生活、工作節(jié)奏加快,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減少,缺乏溝通。而約跑族則是通過網絡將具有共同愛好卻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聯(lián)系到一起,除了一起跑步增強體質外,約跑族還將各成員相互聯(lián)系到一起,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人們之間提供了交流和互動的平臺,從中增強社交能力,積累資源。約跑族是一個團體,每位成員在團體中都承擔著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間的交流能增強團體的凝聚力,培養(yǎng)各自的興趣愛好,增強各自之間的情感交流。
(3)宣泄負面情緒。
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信息時代下,人們可以輕松地通過網絡來獲取各式各樣的新聞、消息等,然而在這魚龍混雜的網絡中,也參雜著一些非主流價值觀念。對于處在青少年階段的人來說,他們的三觀還未成型,很容易受到來自網絡內容的“攻擊”,如毒雞湯、拜金主義等。而在這一重要的成長階段,迷茫的心理需要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宣泄,跑步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跑者在與同伴跑步時身心放松,放空自我,宣泄掉自己的負面情緒。
5 ?城市約跑族成員參與動機的現(xiàn)狀分析
參與動機是指引發(fā)或促進社會個體從事某一行為的內在力量與心理狀態(tài),是維系與支撐社會個體參與行為持續(xù)性堅持的內在動力。正確的參與動機是獲取理想參與效果的必要條件,反之,消極的參與動機會對參與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為了切實了解與掌握有關城市約跑族成員參與動機的現(xiàn)狀,本研究選取了“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的466名成員做為調查對象,對其參與城市約跑活動的動機進行調查統(tǒng)計。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統(tǒng)計得知,在被調查的466名“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成員中,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水平”為參與動機的人數(shù)為184人,占被調查對象總數(shù)的39.48%;以“緩解壓力,改善精神狀態(tài)”為參與動機的人數(shù)為101人,占被調查總數(shù)的21.67%;以“經濟實惠,沒有經濟壓力”為參與動機的人數(shù)為67人,所占比例為14.38%;以“湊個熱鬧,增加一點樂趣”為參與動機的人數(shù)達到43人,所占比例為9.23%;以“增進交流,拓展交際范圍”為參與動機的人數(shù)為39人,所占比例為8.37%;因“無事可做,參與體驗一下”的心理狀態(tài)而參與城市約跑活動的人數(shù)為32人,所占比例為6.87%。從動機屬性來劃分,可劃分為積極性與消極性2種,通過整理與歸納得知,“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成員的積極性參與動機主要包括: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水平;緩解壓力,改善精神狀態(tài);增進交流,拓展交際范圍3種形式。消極性參與動機主要包括:湊個熱鬧,增加一點樂趣;無事可做,參與體驗一下。另外,還存有一種處于積極性與消極性之間的參與動機,該動機主要是受經濟條件的影響而引發(fā)的,經濟壓力過大會對城市約跑族成員的參與產生阻礙性影響,因而會誘發(fā)消極性參與動機的形成;而對于沒有經濟壓力的成員而言,則表明這些成員具有較為理性的消費心理,因而具備了較為積極的參與動機。而一旦該群體成員的經濟壓力得到緩解,則勢必會激發(fā)其積極性參與動機的自主生成。
由此可見,“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成員的參與動機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特征的存在,一方面反映出城市約跑族成員在素質基礎、參與取向、參與目標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顯著;另一方面由于參與動機的不同,使得各成員的參與取向以及參與目標也各不相同,一旦在城市約跑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未能對其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與引導,勢必會造成城市約跑族成員的群體認同存有分裂的潛在威脅。這對于促進城市約跑團建設,確保城市約跑活動的常態(tài)化開展,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從提高群體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城市約跑族成員的參與動機進行整體性的規(guī)范與調整,用以消除消極性動機,確保其積極性參與動機的有機生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6 ?群體認同視域下城市約跑族成員參與動機成因的解析
所謂群體認同是指2個以上社會個體通過體認與模仿他人或團體的態(tài)度行為,形成具有共性特征的群體品格的心理歷程,其實質是群體成員通過體驗、模仿與感悟進而達成對某一事物或行為的共性認識與普遍認可。群體認同產生的基本條件在于大眾的共識程度,共識程度越高表明群體認同水平越高,反之,在未能獲取理想的大眾認同時,是無法產生群體認同的。由此可見,采用有效的手段來促成大眾認同程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另一層面來講,群體認同是一種具有普遍適應性的認識,是基于絕大多數(shù)成員經歷參與、體驗與感知的基礎上,而凝聚生化而成的。因此,群體認同是事物發(fā)展、行為效果獲取以及個體自主發(fā)展目標實現(xiàn)的重要驅動力,是形成內在合力的必要條件。群體認同是確立共性參與動機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群體得以長期維系與不斷拓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以群體認同為依據對城市約跑族成員參與動機多樣化的成因進行解析,對于提高城市約跑族成員的群體認同程度,具有重要的促進與保障作用。
6.1 健康第一思想的引導,是城市約跑族成員積極性參與動機形成的重要導向
伴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普及以及“健康中國2030”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實施,通過體育健身來提升健康水平已得到廣大民眾的充分認同。因此,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核心的體育健身參與動機在廣大國民當中普遍存在。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超過60.0%的“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成員的參與動機與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聯(lián)。由此說明了大多數(shù)的城市約跑族成員對于跑步與健康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有著較高的理解與認知,因而“以跑步促進健康”是這一部分約跑族成員的共性群體認同,并且群體認同的程度較高,成為其參與城市約跑活動的重要動力。這些成員之所以將提高健康水平作為參與動機的核心,與其身體健康狀況及對跑步健身功能的認知程度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鑒于此,本研究對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成員健康情況以及對跑步功能認知水平現(xiàn)狀進行調查分析,以期了解與掌握該群體成員的健康狀況以及對跑步功效的認知程度,進而為解析其積極性參與動機的成因,提供保障。
(1)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成員健康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
通過對“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成員參與動機的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共有285名跑團成員具有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核心的參與動機。該群體成員中,身體非常健康的人數(shù)比例為12.63%,身體健康的人數(shù)比例為25.61%,健康情況一般的人數(shù)比例為31.21%,健康狀況較差的人數(shù)比例為22.81%,健康狀況非常差的人數(shù)比例為7.91%。從總體上講,上述285名被調查對象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超過30%的約跑族成員的健康狀況較差,還有31.21%的成員處在亞健康狀態(tài)。由此可見,通過參與城市約跑活動來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是上述285名被調查對象群體認同的具體體現(xiàn)。另外,在109名身體處于健康狀態(tài)的跑團成員中,通過參與跑步活動來維系與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是這一群體共性認同的集中顯現(xiàn)。通過上述分析得知,改善與提高自身健康狀況,實現(xiàn)身心健康的均衡發(fā)展,是該群體確立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核心的參與動機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約跑族成員積極性參與動機最具代表性的體現(xiàn)。
(2)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成員對跑步功能認知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
眾所周知,跑步具有重要的健身功效,無論是于參與者的體質健康、呼吸系統(tǒng)、心臟機能,還是對于參與者的意志品質、情緒及心理健康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另外,跑步對于身體素質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體能方面,經常性參與跑步活動,會對人體體能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具有突出的“儲能”功能。因而跑步是一項最具基礎性的體育運動形式,對于其他運動項目技能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由此可以說明,跑步是一項最為簡易、最具實效性且具有普遍適應性的體育健身項目。因此,通過參與跑步活動來提升健康水平,發(fā)展身體素質,提高運動能力的跑步愛好者大有人在。群體認同產生的必要條件在于對事物或行為充分的理解與高度認知,因而,確立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核心的參與動機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在于對跑步功能的有效理解與高度認同。鑒于此,通過對285名具有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核心的參與動機的城市約跑族成員對跑步功能了解與認知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被調查的285名“沈陽市貼地飛行北陵跑團”成員對跑步功能的認知水平較高,有接近70%的成員對跑步重要的健身功能具有較高的理解與認知,其群體認同程度處在較高的水平。剩余成員對于跑步重要作用的認知水平正處于逐步形成并不斷提升的階段。由此可見,正是由于這一群體成員對跑步健身功能的全面理解與高度認同,使之對參與城市約跑活動具有較高的期望與需求,因而在參與動機上彰顯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內涵。
綜上所述,伴隨著“健康中國2030”發(fā)展戰(zhàn)略的全面實施,“健康第一”的思想內涵已得到普遍的關注與認同。因此,確立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核心的城市約跑活動參與動機,彰顯出適應性與實效性,是當下及未來城市約跑活動得以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鑒于此,提高廣大城市約跑族成員對健康第一思想的群體認同程度,強化其對跑步健身功能的深入理解,就成為其確立以“健康第一”思想為核心的參與動機的必要條件。這種具有正向性的城市約跑活動參與動機,是維系與推進城市約跑團建設與發(fā)展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