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平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文學藝術的審美水平,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發(fā)散寫作思維,提高寫作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作業(yè)答題的模板,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不是關注學生的作品鑒賞能力,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文學;鑒賞
學校教師和家長過于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無論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還是學生課后作業(yè)的自主閱讀,模式都比較單一,并且教師過于依賴答題模板。這樣的教學,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教師更偏重于傳授學生與文本內容有關的知識,從而忽略了引導學生感知并體會文學作品的深層次內涵。
一、優(yōu)化學生閱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
閱讀訓練在語文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在初中階段的閱讀訓練沒有做好,基礎打不好,那么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無從談起,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在升入高中后的語文學習。而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訓練往往只是書面練習。這種閱讀訓練往往枯燥無味,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對閱讀的興趣,使學生的閱讀流于形式,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閱讀訓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朗讀、默讀、書面練習、思考討論。思考討論將會在下文中提到,而現(xiàn)在的書面練習部分的題目大部分改進得比較好。默讀是教師在教學時常用的方法,學生默讀花費的課堂時間短,并不會影響到課程教學進度。
朗讀是語文閱讀方式之一。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可以增強對作品表達思想的感知能力。然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朗讀占用大量課堂時間,教師往往不會采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閱讀文章。因此,教師需要轉變對朗讀的態(tài)度,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文朗讀活動,優(yōu)化學生的閱讀訓練,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例如,教師利用晨讀的時間,組織學生課文朗讀;或者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并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達到優(yōu)化閱讀訓練的目的。
二、深入講解,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思考角度。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需要區(qū)分精讀和粗讀。但是初中生尚未受過系統(tǒng)訓練,當教師布置閱讀任務時,學生在進行全篇精讀或全篇粗讀時,會大大降低閱讀的效率,這樣就會使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造成影響。有的文學作品,譬如小說,就不需要全篇精讀;有的文學作品,譬如較短的詩歌,往往需要全篇精讀。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社戲》時,由于這篇課文有大量的細節(jié)需要學生發(fā)現(xiàn),因此,教師需要選擇課文中最精彩、最有深意的部分,引導學生理解、思考和感悟。教師可以多問一些以“為什么”開頭的問題,讓學生關注到課文中的重點細節(jié)。例如:“為什么‘我會稱平橋村為樂土?”在文章第二部分“去看社戲”當中“我”有很多心情變化的詞語,如盼望、焦急、欣喜等,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作者用這么多的筆墨去刻畫‘我的心情細節(jié)呢?”在少年們劃船的描寫當中,作者刻畫了少年們的動作,那么“為什么在此處要對動作進行仔細描寫”?在“歸航偷吃羅漢豆”的過程中,作者對少年偷豆過程進行細節(jié)描寫,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深入思考,“文章明明是講‘社戲的,為什么少年‘偷豆過程作者要如此仔細描繪呢?作者對‘偷豆的細節(jié)進行重點描寫,同學們認為這些少年具備怎樣的人物性格特點呢”?
這些看起來零散、瑣碎的問題最終指向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情誼和淳樸自然生活的向往,這有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度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
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文章中的哪些部分最吸引你?”隨后,教師講解精讀和粗讀的區(qū)別,指導學生精讀課文的方法。
三、加強課外閱讀,拓展學生文學閱讀量
對初中生來說,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只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學生不僅要進行課內閱讀,還要進行課外閱讀。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增加自己的閱讀量,積累豐富的文學知識,提升文學作品鑒賞能力。
例如,教師講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魯迅的生平,并且推薦魯迅的作品,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鼓勵學生到學校的圖書館借閱魯迅的相關作品,如《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中國小說史略》等。
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閱讀書籍固然很重要,但一些與課文內容關聯(lián)不大的世界名著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也很有幫助。教師不僅可以根據(jù)課內的閱讀情況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閱讀書籍,還可以推薦其他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如國內的《三毛流浪記》《駱駝祥子》《草房子》《朱自清散文集》,國外的《巴黎圣母院》《飄》《傲慢與偏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適當增加課外閱讀量,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持鼓勵和支持的態(tài)度。
四、組織感想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
不可否認,文學作品的鑒賞屬于主觀性的思考活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喜愛偏好。因此,對于同一篇文學作品,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學生剛開始閱讀一篇文章時,可能會覺得閱讀后毫無感悟。但過了一段時間后,學生的人生閱歷發(fā)生了變化,對這篇文學作品也許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感受到文學作品內容的生動有趣。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后的感想交流,讓學生相互影響,使學生能夠多元化思考,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講解課文《鄉(xiāng)愁》的時候,先讓學生思考作者當時是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立場和境地,寫出這篇文章的,使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隨后,教師讓學生圍繞與課文有關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這些問題可以是:“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表達什么?‘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意象分別代表了什么?為什么作者不用其他名詞,而是使用了這些意象呢?”教師先聽取學生的想法,再補充作者的信息和寫作背景。這樣,學生之前的想法就會發(fā)生改變。隨后,教師讓學生進行第二次討論,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第二次討論得出的結果跟第一次討論的結果會有些差異。學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已經(jīng)在討論之中無形地提高了。
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作品能力,能夠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素養(yǎng)。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對初中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使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不斷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認識,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目的,促進學生文學欣賞素質的全面提升。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會得到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