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丹
摘要:近年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熱度持續(xù)高漲,而道德與法治學科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心理健康、國家認同和社會參與五大素養(yǎng)的滲透與落實更是教師密切關注的問題。本文介紹了道德與法治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內(nèi)涵,并根據(jù)這五大素養(yǎng)提出了對應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案例。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7-0015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依托于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具有學科特點的思維品質和關鍵成就。自2016年起,初中的“思想品德”學科改名為“道德與法治”。從學科的名稱變化中,我們可以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窺探一二。
1.道德修養(yǎng),就是指為實現(xiàn)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識和行為方面進行的自我道德鍛煉,以及達到的道德境界。無論是進行道德教育還是法治教育,重點都應當落腳在道德品質上,使初中生樹立積極正確的思想觀念。
2.法治觀念,指對法律的認可、崇尚與敬畏,青少年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地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尊重法律、運用法律,發(fā)揮法律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正確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
3.心理健康,指一種持續(xù)且積極發(fā)展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能夠不斷正確認識自我,調控自我,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充分發(fā)揮身心潛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4.國家認同,指對自己國家政治制度、核心價值觀、民族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理解和認同,不斷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5.社會參與,指參與社會生活的活動過程,是公民社會責任感和實踐力的綜合體現(xiàn)。通過社會參與素養(yǎng)的落實,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服務社會,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二、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
1.行為探究,道德感悟滲透“道德修養(yǎng)”
道德與法治學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使學生成為一名擁有健全人格的中學生。課本中的案例從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出發(fā),可以使學生通過探究案例中人物的行為感悟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并結合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
以《友誼與成長同行》為例,教師從學生身邊的友誼故事出發(fā),引導學生梳理自己的朋友關系。通過“朋友影響力”圖、“友誼故事”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分享友誼故事,感受友誼的美好與力量。通過活動,學生了解了尊重他人、珍視友誼的重要道德品質,并提高了學生在與朋友進行交往過程中的道德修養(yǎng)。教師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完善學生的道德認知,用課堂實例或者學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實事件進行教育,讓學生深刻感受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創(chuàng)設情境滲透“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主要包括權威意識、公平意識、規(guī)則意識、權利與義務意識以及守法意識。將情境引入法治教學中,可以拉近學生與法治的距離,讓學生在探索情境時思考,自覺樹立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
以《遵守規(guī)則》為例,教師為學生播放“八達嶺老虎傷人事件”的視頻:兩名自駕游游客在猛獸區(qū)下車后被老虎襲擊,最終一死一傷。結果令人痛惜,但由于不遵守規(guī)則,這兩名女游客才會遭此厄運。之后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兩個具體情境:(1)在放學回家的途中,由于馬路上車輛比較少,很多行人無視紅燈橫穿馬路,你會怎么做?(2)在排隊等候上公交車的過程中,有兩個人在你面前強行插隊,破壞了排隊秩序,你該怎么辦?通過案例的分析和情境的設置,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遵守規(guī)則和維護規(guī)則的重要性。
3.自我定位,心理體驗滲透“心理健康”
有調查表明,不少青少年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叛逆心理、厭學心理等問題,有的甚至有自殺傾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對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盡可能做到潤物無聲,讓他們在活動中形成正確的自我定位和真實的心理體驗,因此教師的案例也要遵循真實性原則,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以《情緒的管理》為例,教師利用教材欄目“運用你的經(jīng)驗”“回想一件特別讓你興奮或憤怒的事情,你當時是如何表達自己情緒的?你周圍的人是如何表現(xiàn)的?”教師又改變了問法:“如果你的朋友向你表達了興奮或憤怒的情緒,你又會如何表現(xiàn)?”這些情緒都是學生有過的,學生有著最真實的心理體驗,這樣的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同理心,同時明白學會管理情緒的重要性。
4.國情分析,時政熱點滲透“國家認同”
國情分析是國家認同的前提,我們熱愛祖國,就先要對國家有大致的了解。當前的時事政治涉及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對于我們了解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等方面有極大的幫助。
道德與法治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學生不僅僅需要理論學習,還需要將生活實際與理論聯(lián)系起來,才更好地實現(xiàn)認同和鞏固認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對時事政治的關注,重視時事政治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相互交流、討論,認同國家的行為,從而潛移默化地增強國家認同。
5.社會實踐,志愿活動滲透“社會參與”核心素養(yǎng)
社會實踐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學生作為團體進行活動,分工合作,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培養(yǎng)個人責任感。另外,社會實踐活動主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教師要發(fā)揮好引導作用。
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限于書面知識的的落實,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想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健康向上的人。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與落實是循序漸進、潤物無聲的漫長過程,需要教師在日積月累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探索策略,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延夏.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內(nèi)涵及注意之點[J].考試周刊,2018(8):144.
[2]孫明鋒.法律完善社會,道德培養(yǎng)人格——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中學,2018(11):220—221.
[3]王汝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法治意識的培育探析[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8:7.
[4]莊蕓.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19(18):106.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zhèn)湄池初中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