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雨虹 陳傳本
1.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廈門醫(yī)院放療科,福建廈門 361006;2. 福建省腫瘤醫(yī)院放療科,福建福州 350000
鼻 咽 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是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之一,發(fā)病具有地域差異性,其中華南、東南亞和北非等地區(qū)發(fā)病率最高[1]。半數(shù)以上的鼻咽癌患者(約70 %)初診時就被診斷為局部晚期[2],放療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方式。 與二維常規(guī)放療相比,調(diào)強放射治療(IMRT)可以延長局部晚期NPC 患者的生存時間。IMRT 可明顯改善NPC 患者的5 年局部控制率(91.6%~98.3%),但仍有5.1%~23.1%的患者發(fā)生了遠處轉(zhuǎn)移[3]。
目前TNM 分期仍為鼻咽癌的主要預后評價指標[4],但同一分期的腫瘤患者的臨床轉(zhuǎn)歸不盡相同,這提示該分期系統(tǒng)無法全面評估療效。相關研究表明,原發(fā)腫瘤體積(GTVp)與晚期鼻咽癌預后密切相關[5-7],但是GTVp 作為預后因素尚未被廣泛應用。因此,本研究探討GTVp 對IMRT 治療后NPC 患者的預后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365 例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65 個月(4 ~86 個月),其中男283 例,女82 例,年齡<45 歲者176 例,≥45 歲者189 例,T1、T2、T3、T4 分期患者分別為56、65、174、70 例,N0、N1、N2、N3 分期患者分別為116、135、88、26 例,TNM 分期中Ⅰ、Ⅱ、Ⅲ、Ⅳa 期患者分別為11、48、201、105 例。
隨訪過程中,74 例患者死亡,39 例發(fā)生局部復發(fā),20 例發(fā)生區(qū)域淋巴結(jié)復發(fā),42 例發(fā)生遠處轉(zhuǎn)移。365 例患者的5 年總生存率(OS)為83.7% ;5 年無局部區(qū)域復發(fā)生存率(LRFS)為88.0% ;5 年無遠處轉(zhuǎn)移生存率(DMFS)為87.3% ;5 年無病生存率(DFS)為79.2%。
本研究納入2008 年1 月~2009 年8 月在福建省腫瘤醫(yī)院首診的非轉(zhuǎn)移性鼻咽癌患者365 例。納入標準:(1)初診經(jīng)病理活檢確診;(2)具有完整的隨訪數(shù)據(jù);(3)Ⅰ~Ⅳa 期患者(根據(jù)第8 版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JCC 分期)。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類型惡性腫瘤;(2)遠處轉(zhuǎn)移;(3)既往接受過腫瘤相關治療和(或)初診雙原發(fā)腫瘤;(4)有放化療禁忌證者。
所有患者均給予完整的治療前評估,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光纖鼻咽鏡檢查、鼻咽和頸部磁共振成像(MRI)、胸部及腹部影像學檢查、全身骨顯像或全身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血常規(guī)、生化全套、EB-DNA 等。
將患者治療前MR 圖像導入計劃系統(tǒng)。在治療計劃系統(tǒng)中,逐層勾畫GTVp。該系統(tǒng)可自動重建3D 圖像并得出腫瘤體積。本研究GTVp 包括原發(fā)腫瘤體積和咽后轉(zhuǎn)移淋巴結(jié)。
所有鼻咽癌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調(diào)強放射治療(IMRT)。根據(jù)放射治療腫瘤學小組(RTOG)規(guī)定的頭頸部惡性腫瘤共識制定放療計劃。腫瘤靶區(qū)GTVp:影像學及臨床檢查所示的原發(fā)腫瘤灶及咽后轉(zhuǎn)移淋巴結(jié);GTVnd:頸部轉(zhuǎn)移淋巴結(jié)。臨床靶區(qū)CTVl:GTVp 外擴0.5 ~1.0cm 以及相應鼻咽腔黏膜及黏膜下0.5cm;CTV2:涵蓋CTV1,同時根據(jù)腫瘤侵犯情況適當包括翼腭窩、咽旁間隙、鼻腔后部、上頜竇后部、部分后組篩竇、顱底、部分頸椎和斜坡等。CTVnd:包括GTVnd 以及需要預防照射的頸部淋巴引流區(qū)。計劃靶區(qū)PTV:PTVp、PTVnd、PTV1、PTV2 分別為GTVp、GTVnd、CTV1、CTV2 外擴3mm 構(gòu)成。處方劑量:GTVp 為33 次69.96Gy,GTVnd 為33 次69.96Gy,CTV1 為33 次62.70Gy,CTV2 為33 次56.10Gy。
本研究的主要終點為總生存率(OS),次要終點包括遠處無轉(zhuǎn)移生存率(DMFS)、局部無復發(fā)生存率(LRFS)和無病生存率(DFS)。在治療結(jié)束后最初的兩年內(nèi)每3 個月評估一次,在第3 ~5 年中每6 個月隨訪一次,此后每年隨訪一次直至死亡。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根據(jù)ROC 曲線分析確定與生存率相關的NPC 患者GTVp 的最佳截點。Kaplan-Meier 分析用于計算NPC 患者各分組生存率并繪制生存曲線,log-rank檢驗用于對比生存,多因素分析采用Cox 比例風險回歸,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ROC 曲線分析,本研究確定與OS 相關的GTVp 截點為48mL(AUC=0.665,P=0.000)。將GTVp 分 為GTVp <48mL 和GTVp ≥48mL 兩 組進行生存分析。GTVp <48mL vs. ≥48mL 的5年OS、LRFS、DMFS、DFS 分別為:89.0% vs. 71.2%(P=0.000)、90.5 %% vs. 81.4 %(P=0.022)、90.2 % vs. 80.7%(P=0.012)、84.3% vs. 67.3%(P=0.000)。見圖1。
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GTVp(P=0.000)、T 分期(P=0.001)、N 分 期(P=0.002)、年 齡(P=0.008)是影響NPC 患者OS 的預后因素,性別(P=0.201)與OS 無 關;GTVp(P=0.022)、N 分 期(P=0.000)是 影 響LRFS 的 因 素,T 分 期(P=0.377)、年 齡(P=0.246)、性 別(P=0.378)與LRFS 無 關;GTVp(P=0.012)、T 分期(P=0.014)、N 分期(P=0.000)與DMFS 相關,而年齡(P=0.246)、性別(P=0.378)與DMFS 無關;GTVp(P=0.000)、T 分期(P=0.005)、N 分期(P=0.000)與DFS 相關,而性別(P=0.198)、年齡(P=0.066)與DFS 無關。
本研究將T 分期(T1 ~2 vs. T3 ~4)、N 分期(N0 ~1 vs. N2 ~3)、GTVp(<48mL vs. ≥48mL)、年齡(<45 歲 vs. ≥45 歲)作為協(xié)變量,根據(jù)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進行Cox 模型多因素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GTVp 是調(diào)強放療下鼻咽癌患者OS、LRFS、DFS 的獨立預后因素。見表1。
圖1 GTVp 分組的生存分析
表1 365例鼻咽癌患者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將T3 期以及T4 期鼻咽癌患者單獨列出進行ROC曲線分析,確定GTVp 與OS 之間的相關截點為67mL(ROC 曲線下的面積[AUC]=0.649,P=0.001)。根據(jù)T 分期和GTVp 將其分為四個亞組:第1 組 為T3 期、GTVp <67mL,第2 組為T3 期、GTVp ≥67mL,第3 組為T4 期、GTVp <67mL,第4 組為T4 期、GTVp ≥67mL。將各亞組進行生存分析,結(jié)果顯示第1 組患者的5 年OS 顯著高于第2 組(88.4% vs. 65.5%,P=0.012),而第3 組和第4組之間的5 年OS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73.8% vs. 64.6%,P=0.273)。第2 組與第4 組生存率接近(P=0.848)。見圖2。
圖2 T3 ~4 亞組不同GTVp 分組的生存分析
NPC 患者的預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年齡、病理類型、KPS 評分、性別、TNM 分期、治療方法等。其中,TNM 分期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8]。T 分期是影響局部控制的重要預后因素。然而,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GTVp 提示NPC 患者預后的能力優(yōu)于T 分期[5-7,9-11]。這可能是因為腫瘤體積與腫瘤負荷呈線性相關,大體積腫瘤中心血液供應不足,為乏氧細胞和G0 細胞快速增殖提供良好的微環(huán)境,從而降低腫瘤的放療敏感性。因此,大體積腫瘤患者需要更高的放療劑量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12-13]。本研究也提示,GTVp 是影響IMRT 治療后鼻咽癌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通過ROC 曲線分析確定鼻咽癌患者GTVp 的 截 點 為48mL,將GTVp 分 為GTVp<48mL 和GTVp ≥48mL 兩組進行比較,結(jié)果提示GTVp ≥48mL 鼻咽癌患者的5 年LRFS、DFS、DMFS 和OS 均較差。 同樣的,Chen 等[6]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上述相似結(jié)果,該研究報道了112 例接受IMRT 治 療 的NPC 患 者,發(fā) 現(xiàn)V1(<15.65mL)、V2(15.65 ~24.25mL)、V3(24.25 ~50.55mL)和V4(>50.55mL)的5 年局部無復發(fā)率(LFFR)分別為96.2%、93.3%、88.2%和77.3%,V4 的LFFR和OS 明顯低于其他分組。Chua 等[14]納入290 例NPC 患者,研究原發(fā)腫瘤和淋巴結(jié)體積的預后意義,結(jié)果表明在鼻咽癌的不同T 分期中,腫瘤體積存在很大差異,GTVp(>60mL)是局部控制的獨立預后不良因素。Wu 等[12]將49mL 和19mL 作為GTVp 的局部控制和遠處轉(zhuǎn)移的截點,把321 例IMRT 治療的NPC 患者分為三個亞組(<19mL、19 ~49mL、≥49mL)進行回顧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不同亞組間的LFFS、DMFS、DFS 和OS 存在顯著差異,GTVp 小者預后較好,并且GTVp 預測NPC 患者預后的能力優(yōu)于T 分期。
T 分期被認為是NPC 患者最重要的預后因素之一[8],但當前的T 分期預測預后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Guo 等[15]已經(jīng)證實,T 分期與GTVp 相結(jié)合可以提高預測NPC 患者預后的能力。本研究中,GTVp ≥48mL 的NPC 患者OS、LRFS、DMFS、DFS 較GTVp <48mL 者差。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提示,48mL 是預測NPC 患者預后的理想分界點。但本研究樣本量小,需要更大的樣本探索GTVp 的最佳臨界值,從而改善當前分期系統(tǒng)。此外,本研究將T3 ~T4 期鼻咽癌患者單獨列出,以67mL 的GTVp截點結(jié)合T 分期進行亞組分析,結(jié)果提示同為T3分期的患者,GTVp <67mL vs. >67mL 患者的OS存在顯著差異。GTVp 超過67mL 的患者生存率相似,與腫瘤侵犯范圍無關。因此,本研究認為將GTVp 納入NPC 的TNM 分期有助于更準確地預測預后。
本研究為對連續(xù)接受不同化療方案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這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此外,該分析是基于單一機構(gòu)的數(shù)據(jù),需要通過大型隊列的多中心研究加以證實。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示,GTVp 是經(jīng)IMRT 治療NPC 患者的獨立預后因素。TNM 分期系統(tǒng)與GTVp 結(jié)合可以改善鼻咽癌預后評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