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東 袁曉思
廣東省揭陽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廣東揭陽 522000
現代急救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重型顱腦損傷的死亡率顯著下降,但部分患者仍遺留意識障礙或其他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及社會帶來巨大負擔。目前促醒療法中的電刺激方式多種多樣[1]。其中,脊髓干擾電療法無創(chuàng)傷、經濟安全,簡單易行,受到廣泛關注。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近4 年來通過此技術治療的試驗組與普通治療的對照組,試圖驗證其療效,為臨床提供簡單易行且有效的促醒方法,在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7 年1 月~2020 年3 月我科收治的意識障礙患者40 例,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20 例,男13 例,女7 例,平均年齡(62.3±17.5)歲。到科室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量表(GCS)評分3 分1 例,4 分4 例,5 分2 例,6 分2 例,7 分3 例,8 分8 例。試驗組20 例,男15 例,女5 例,平均年齡(51.2±17.3)歲。腦血管意外10 例,腦外傷10 例。開始脊髓干擾電治療時GCS 評分5 分2 例,6 分2 例,7 分5 例,8 分11 例。兩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GCS 得分為3 ~8 分;(2)符合昏迷診斷的行為學標準。①無自發(fā)性睜眼或刺激時睜眼;②不能執(zhí)行任何指令;③不能說話或發(fā)出可識別的詞語;④無隨意眼球運動;⑤無自主動作;①和④并非繼發(fā)于肢體癱瘓;(3)發(fā)病3 個月內。入選患者條件:心肺功能尚可;病情相對穩(wěn)定;無出血傾向等。排除標準:患者突發(fā)意外死亡;患者顱內情況惡化等。
對照組患者予常規(guī)臨床促醒療法及促醒康復治療,包括手術、甘露醇脫水、高壓氧等。
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脊髓干擾電治療。方法為將一個電極置于C2 ~C3 處,另一個置于L1 位置,如圖1 示,頻率設定為0 ~96Hz,時間5min,然后頻率調為0 ~16Hz,時間15min。1 次/d,直至患者神志轉清。
圖1 脊髓干擾電治療
患者治療前后GCS 評分、意識等;比較兩組GCS 計分,覺醒時長(即介入至GCS 計分≥9 分所需時間)。
本研究采用軟件SPSS19.0 進行數據處理,組間比較用χ2檢驗、秩和檢驗及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經治療后清醒13 例,嗜睡1 例,朦朧1 例,昏迷5 例。對照組患者清醒5 例,朦朧1 例,昏迷14 例。將試驗組與對照組轉歸為昏迷的例數及GCS 評分>8 分例數行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經治療后清醒患者例數多于對照組,效果要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試驗組與對照組轉歸為GCS 評分>8 分的患者覺醒時長進行秩和檢驗,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覺醒的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后GCS 評分進行t檢驗,患者經治療后GCS 評分試驗組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轉歸昏迷例數及GCS評分>8分例數比較[n(%)]
表2 試驗組與對照組覺醒時長及治療后GCS評分比較
目前,國內外促醒療法主要包括:(1)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和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等常規(guī)治療;(2)藥物治療,如營養(yǎng)神經藥物,促醒藥物等;(3)手術治療;(4)中醫(yī)針灸等傳統(tǒng)療法;(5)高壓氧倉治療;(6)電刺激,包括中樞神經電刺激和周圍神經電刺激;(7)其他治療,如音樂療法、親情療法、肢體活動本體感覺刺激等[2-5]。其中電刺激在目前康復手段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腦脊髓電刺激方面有中樞神經電刺激和直角脈沖脊髓通電療法。中樞神經電刺激包括頸部脊髓硬膜外刺激和腦部微電極植入電刺激,其中頸部脊髓硬膜外刺激是在頸部硬膜外植入電極,通過電刺激對患者可起到促醒作用。一般認為,該技術能夠明顯增加患者大腦半球的血流量,改善大腦供血,增加糖代謝[6-8]。此現象的可能機制是電刺激可激活腦干網狀結構中的血管活性中樞以及降低交感神經緊張[9-10]。這兩種方法雖已在基礎實驗及臨床試驗研究中取得了療效,但具有創(chuàng)傷性且費用高,手術操作方法復雜,不適合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直角脈沖脊髓通電療法是以體表電極和直角脈沖(方波)電流刺激脊髓。日本最先應用該技術,在中樞性麻痹中有治療效果。治療中將作用極放置后頸部,輔極置于腰骶部通以下行直角脈沖電流。此法無創(chuàng),但因直流電療法的電離作用經常引起電灼傷等醫(yī)療事故,現已較少在臨床中使用。
以上兩種電刺激均因各自原因不適合臨床在臨床廣泛推廣。所以本研究根據前輩的經驗試圖采用干擾電進行脊髓電刺激來促醒,尋找一種安全、廉價、易推廣的方法。干擾電是將兩組或三組不同頻率的中頻電流交叉輸入人體,在體內發(fā)生的干擾電流[11]。干擾電療法就是應用干擾電流進行治療的方法。干擾電療法對皮膚刺激性小,不會產生電灼傷。干擾電是采用4kHz 左右的中頻電流,波膚的阻抗降低,通過的電流較多,作用部位深,無電解作用,人體能耐受較大的電流強度。干擾電的生理作用有:(1)鎮(zhèn)痛作用;(2)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可通過對交感神經的抑制作用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如作用于腰椎旁交感神經鏈可使下肢皮膚溫度升高;(3)調制的中頻電流引起肌肉收縮,收縮反應比低頻三角波大;(4)作用部位較深,在電流交叉處電場強度最大,能改善胃腸平滑肌的張力,因此在治療內臟疾病方面優(yōu)于其他低中頻電療法,常用于治療內臟下垂,刺激盆底肌肉,治療壓力性尿失禁和括約肌不穩(wěn);(5)對自主神經的調整作用;(6)促進骨折愈合,治療骨不連,延遲愈合等[12-15]。
根據以上干擾電的特性,推測其在促醒中可能的機理:(1)可通過脊柱肌肉的收縮改善腦脊髓的血流量;(2)興奮腦干網狀結構等[16]。
本研究結果為試驗組患者經治療后清醒的患者數多于對照組,并且治療后GCS 評分要高于對照組,治療效果要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脊髓干擾電對昏迷患者的促醒有一定的作用。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覺醒時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主要是試驗組患者覺醒時間跨度較大,個別患者時間很長。因此,開展此技術還需要患者家屬的耐心支持。
綜上所述,脊髓干擾電療法操作簡便,是一種廉價、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可在床邊進行,在基層醫(yī)院可以廣泛開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