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玥萌,尹倩芳,劉曉毅
(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門診康復科,廣東 江門 529000)
幻聽是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癥狀之一,臨床上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幻聽癥狀即使經過系統(tǒng)的藥物治療,仍有20~30%[1]殘存下來,甚至長期存在發(fā)展為頑固性幻聽。本文旨在探討運用心理治療與護理干預進行的幻聽管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頑固性幻聽的影響,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早日回歸社會。
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80例,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十次修訂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入組前已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2個月以上,幻聽癥狀無明顯改善;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本人或其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過程中因提前出院、不愿意繼續(xù)治療等原因共脫落9人,觀察組7例,對照組2例,實際完成71人。
兩組均給予氯氮平片聯(lián)合利培酮片治療,氯氮平片100~200 mg/d,利培酮片2~4 mg/d。觀察組同時合并運用心理治療與護理干預進行幻聽管理,由兩名心理治療師和兩名精神科護士組成。首先與患者建立并維持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治療關系;實施精神病認知行為療法(CBTp)[2],如認知行為治療、合理情緒ABC療法、放松訓練和正念練習;采取以幻覺為中心的綜合治療(HIT)[3],如鼓勵患者參與病房內工娛活動,參與團體心理治療、音樂減壓治療、藝術治療(繪畫心理治療、鼓圈治療、舞動治療)等,進行團體和個體的精神分裂癥知識健康教育,寫下關于聲音的日記,記錄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聲音,什么聲音是令你不愉快的,聽到聲音時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記錄聲音內容后的情緒變化,以及為自己對聲音的控制能力進行打分[4]。研究小組成員每個月對患者評估一次,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小結,根據(jù)評估結果針對性指導后續(xù)的訓練方式。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的每個月,采用簡明精神病性量表(BPRS)、精神癥狀評定量表—幻聽子量表(PSYRATSAH)對兩組患者的精神癥狀、幻聽對的負性影響進行評估。①BPRS量表有18個條目,根據(jù)病情輕重按1~7分評分,得分越高,癥狀越明顯[5]。②PSYRATS-AH量表[6],由徐子燕[7]等漢化,共11個項目,涉及幻聽的頻率、強度、控制能力及幻聽的影響等方面,各項由輕到重計0~4分,總分0~44分,得分越高幻聽越嚴重。
采用SPSS 25.0S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B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PSYRAT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PSYRAT評分比較(分,x±s)
國際幻覺研究協(xié)會報告指出[8],針對幻覺(聽覺聲音)的心理療法已經從以行為和應對為重點的干預,發(fā)展到了包括應用基于接受和正念的方法,以及整合聲音和自我,他人,關系和個人歷史的觀點之間的聯(lián)系的方法的合并。據(jù)研究[9],分散注意力的活動,例如聽音樂;行為任務,例如運動;認知任務,例如忽視聽覺幻覺,這些策略通常都可以改善聽覺幻覺相關的困擾。
本研究采用幻聽管理進行干預,通過與患者建立良好治療關系,運用精神認知行為療法(CBTp)和以幻覺為中心的綜合治療(HIT),予認知行為治療、放松訓練、正念練習、康復治療和健康教育等干預。主要是教會患者接受自己,接受當下,減少幻聽帶來的負性情緒,而不是消滅幻聽。
本研究結果顯示,運用心理治療與護理干預進行幻聽管理,能夠有效降低因頑固性幻聽給患者帶來的負性影響,優(yōu)于常規(guī)的精神藥物治療,對促進患者康復、減少沖動和回歸社會有積極作用,值得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