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菁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普通外科,陜西 西安 710038)
結腸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并隨著生活方式和的變化,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手術治療結腸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術后并發(fā)癥多、預后差及再入院率等因素,影響結腸癌患者術后生存質量。隨著快速康復理念在護理領域的廣泛應用,在患者術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及增加床位周轉率等方面效果顯著[2]。在快速康復理念模式下,結腸癌患者術后6~7 d即可達到出院指征,即生理功能恢復良好,但出院準備度卻尚未收到臨床重視[3],因此良好的出院準備度對于患者出院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將著重探討快速康復理念下結腸癌手術患者出院準備度評價,并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為日后提升患者出院準備度提供可行性依據(jù),現(xiàn)將報道呈現(xiàn)如下。
采取整群便利抽樣法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手術患者16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2例,女66例;年齡30~85歲,平均(60.29±13.78)歲;婚姻狀況:未婚27例,已婚149例,其它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1例,高中或中專57例,大專及以上50例。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橫斷面研究設計,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采用自制的一般調查表對患者信息進行收集,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體質量、婚姻狀況、工作狀態(tài)、月收入水平、居住地、有無腸造口、術前合并癥、手術類型、職業(yè)類型、付費方式、與醫(yī)院距離、疼痛評分[5](VAS)及照顧方式等。
1.2.2 出院準備度量表
出院度準備量表[6](RHDS)包括自身狀況(7個條目)、疾病知識(8個條目)、出院后應對能力(3個條目)及出院后期望得到社會支持(4個條目)等4個維度,共計22個條目,其中有兩條目采取反向計分,各條目均采取0~10分10級評分制,得分越高則表明患者出院準備度越好。
選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對快速康復理念下結腸癌手術患者出院準備度評價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1 6 8例結腸癌手術患者出院準備度總得分為(149.84±33.62)分、條目總均分為(6.82±1.54)分,其中自身狀況、疾病知識、出院后應對能力、出院后期望得到社會支持4個維度得分分別為,(43.39±12.44)分、(5 3.5 1±1 5.4 8)分、(2 0.22±6.2 1)分、(32.83±6.11)分,詳見表1。
表1 快速康復理念下結腸癌手術患者出院準備度評分(n=168)(x±s)
(1)有無腸造口:腸造口是腸道惡性腫瘤疾病的常用治療方式之一。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約高達50~60%的結腸癌患者需接受永久性腸造口手術治療[12]。接受腸造口手術治療后,患者在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等方面均會遭受重大影響,影響結腸癌手術患者的術后生存質量和心理健康[4]。
(2)職業(yè)類型: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行政及專業(yè)人員的出院準備度評分顯著高于其它職業(yè)類型的患者;多因素結果顯示,職業(yè)類型是影響結腸癌手術患者出院準備度的獨立因素之一。分析原因可能是從事行政及專業(yè)性工作的患者更易在快速康復理念模式下主動獲取有利于疾病康復信息和途徑,且主動參與意識和理解能力強,同時還具備較強的心理韌性。為此,臨床應多關注和重視退休、工人/農(nóng)民、無業(yè)或其它等職業(yè)的患者,通過不斷豐富健康教育形式,以滿足不同文化程度和認知需求的患者,指導和鼓勵患者主動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生活行為,定期組織病友心理分享聯(lián)誼會等交流平臺,以提高患者的心理韌性。
綜上所述,結腸癌手術患者整體出院準備度尚待提高,其中有無腸造口、職業(yè)類型均為影響結腸癌手術患者出院準備度的獨立因素,臨床應針對性進行相應干預措施,提升患者出院準備度和指導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