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玲
(溧陽市中醫(yī)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江蘇 常州 213300)
多重耐藥感染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院內感染情況,對患者的健康、預后恢復等均造成不良影響。對于重癥醫(yī)學科來講,收治患者普遍存在病情急、危險性高等特點,更易發(fā)生多重耐藥感染問題,甚至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危害[1]。因此,做好多重耐藥感染患者護理干預工作至關重要。本文以我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發(fā)生多重耐藥感染病患58例為例,探究護理干預的具體措施及臨床應用價值,內容具體如下。
本次研究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多重耐藥感染病患5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結果分組,對照組共計患者29例,包括男15例,女14例,年齡22~65歲,平均(41.4±1.3)歲,其中12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0例銅綠假單胞菌感染,7例大腸埃希菌感染。觀察組共計患者29例,包括男14例,女15例,年齡23~66歲,平均(41.5±1.4)歲,其中11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1例銅綠假單胞菌感染,7例患者為大腸埃希菌感染。對比兩組病患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密切監(jiān)視患者病情變化,做好院內感染預防等。
觀察組采取針對性護理,具體過程為:
1.2.1 快速隔離
一旦在科室內發(fā)現多重耐藥菌感染源,應立即采取快速隔離措施,以防止該菌株進一步傳播至其他病房中。根據院內感染源防控標準,同時結合多重耐藥菌本身的傳播特定,采取針對性的隔離措施。首先將感染多重耐藥菌株的患者轉移至擔任病房,如病情較重不適合轉移者可采取就地隔離措施,使其盡量遠離其他患者。其次,在感染患者病床懸掛醒目標志,同時在個人病歷中標注感染多重耐藥菌,使護理人員可在第一時間明確隔離目標[2]。
1.2.2 快速上報
在發(fā)現多重耐藥菌感染者的第一時間應立即上報至科室護士長,再由護士長上報至院內感染管理科室主任,由負責感染管理的專職人員對感染情況進行準確的評估,進一步判斷是否應通報全院。同時感染科室主任應配合ICU科室護理人員制定隔離措施和護理方案,根據感染源生物學特性予以切實的防控。
1.2.3 嚴格護理人員衛(wèi)生防控標準
護理人員需進一步嚴格執(zhí)行各項衛(wèi)生防控標準,最大程度降低耐藥菌株通過護理人員傳染的概率。(1)需嚴格執(zhí)行手部衛(wèi)生標準,在接觸感染者前后均需依照“七步洗手法”標準清洗雙手,并及時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而導致清洗難度增加。(2)在ICU科室內應穿戴口罩、白大褂、衛(wèi)生帽等,當需要進入到隔離患者病區(qū)時則需更換專用隔離服,并在離開時對隔離服進行消毒。(3)在ICU每床床尾放置一個快速手消毒劑,在查看不同患者時需先對手部進行清洗[3]。
1.2.4 加強環(huán)境物品消毒工作
進一步強化ICU內和隔離病區(qū)中環(huán)境、物品的消毒工作,要求未感染區(qū)域由清潔工常規(guī)消毒,而感染病區(qū)則需護理人員開展日常消毒清潔工作。為此需開展ICU科室內人員培訓工作,強調消毒工作的具體流程和分工。其中與醫(yī)護人員、患者等日常接觸概率較大的物品表面,例如醫(yī)療設備、床鋪、床頭柜等,均需使用含氯的消毒劑,規(guī)格應為2000 mg/L,指導清潔工熟練配置正確濃度的消毒劑。針對感染病區(qū)必須由護理人員實施消毒工作,且需對所有患者解除過的物品表面進行消毒,更換的物品需單獨轉運和處理,以免造成非人員因素交叉感染。
1.2.5 強化管路管理
加強ICU內各類管路的管理護理工作,對泌尿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的感染進行有效防控。其中導尿管、呼吸管、引流管等均需定期更換,且更換過程中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標準進行,更換后的管路應單獨運送至消毒供應中心,并標記為感染病區(qū)輸出物品,以保證其處理過程中與其它物品分離。同時,應加強對患者置管評估工作的要求,每天均需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開展評估,確認是否仍保持置管指征,如患者表現為無置管指征后應及時撤管,最大程度降低泌尿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的感染率。
1.2.6 強化外出、轉科管理
當患者需要外出接受檢查或轉移科室治療時,應預先與相關科室進行溝通,做好接觸隔離相關措施,同時轉運患者的醫(yī)護者需穿著隔離衣,做好手部消毒等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記錄且計算各組患者發(fā)生院內交叉感染的概率,對比差異性,另外評估各組患者對此次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分為滿意、一般較差三個等級,總滿意率=滿意占比+一般占比。
整理研究結果后經SPSS 21.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經x2值驗證,計量資料以表示,經t值驗證,結果差異情況以P<0.05反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此次觀察組多重耐藥感染29例患者僅1例出現院內交叉感染,發(fā)生率3.45%,對照組多重耐藥感染29例患者中5例出現院內交叉感染,發(fā)生率為17.24%,組間對比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13,P<0.05)。
觀察組患者對此次護理服務總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護理滿意度對比[n(%)]
多重耐藥菌感染是目前醫(yī)院內ICU科室面臨的最嚴峻為之一,其與普通感染相比治療難度更大、復發(fā)率更高,且對患者機體影響程度更深,為此ICU科室必須加強對多重耐藥菌感染者的監(jiān)測和管控工作[4]。首先在發(fā)現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時需快速隔離,并上報至院內感染管理科室,由院方牽頭開展科室間聯動工作,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其次是加強感染病區(qū)患者的日常管理,消毒工作必須交由護理人員完成,以免普通清潔工操作不當導致病原菌交叉感染。第三,針對各類管路需開展強化管理,正確評估患者是否具備置管指征,對無指征者應減少呼吸道、尿道等置管,進而控制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