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中班、大班的幼兒一起在戶外玩建構游戲,他們各自把積木搬運到不同的地方,大班的幼兒運得快、運得多,他們找來了小推車,一車一車地運,然后蹲在地上建構。中班的幼兒一塊、兩塊地運積木。一會兒,玩具材料沒有了,幼兒A 喊道:“老師,積木沒有了,不好搭了!”然后他停在一旁想了想,看著老師、其他幼兒,沒有人關注到他的情況,其他幼兒繼續(xù)玩著建構游戲。隨著游戲的繼續(xù)開展,沒有積木的幼兒越來越多。
片段二:在游戲開展前,在建構區(qū)的材料框里放著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紙盒、幼兒奶粉罐、長方形的紙板等游戲材料。B(中班幼兒)先選擇了一塊長方形的紙板和兩個奶粉罐,他把紙板架在奶粉罐上,對同伴說:“你看,這是我搭的橋,多高呀!”一旁的C(小班幼兒)手里拿著圓形的罐子,一直在一旁看著B,看了一會兒,她將兩個罐子疊起來壘高。我問道:“你搭的是什么?”她看了看我,沒有回答。另外三個幼兒則是坐在一旁很開心地玩著紙棒追跑游戲,旁邊的幾種玩具完全被他們忽略了。
分析:將幼兒戶外混齡建構游戲看成是不同年齡、年級幼兒游戲的簡單疊加,是一種誤區(qū)。有的教師以為提供一些游戲材料,組織不同年齡班的幼兒一起玩,就是開展混齡結構游戲了,其實不然。在混齡游戲中,玩伴之間的年齡、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對于教師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如若只是組織低齡幼兒和年長的幼兒同處一室,使用一套材料,對于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社會性發(fā)展而言,必然弊大于利。
第一,有的幼兒園時間、空間缺乏保障,結構體系不完整。相比于以往各自在班級里組織的建構區(qū)游戲,幼兒園已經(jīng)開始嘗試打破班級、年級的界限,將建構游戲從室內(nèi)擴展到室外。有了較大的空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沒有班級、年齡的限制,自由選擇游戲。戶外混齡建構游戲不是單純地把游戲場地搬到戶外,把不同年齡的幼兒組織在一起游戲,教師要關注的是如何更有效、更適宜地開展游戲。當下部分幼兒園的戶外混齡建構游戲中缺乏完整的結構體系,游戲計劃、準備的缺失,導致碎片式的游戲體驗,不能發(fā)揮其真正的游戲價值。
第二,有的教師材料投放單一,物質保障不夠充分?!袄蠋?,我沒有玩具了!”“老師,有人搶我的紙盒!”“老師我想要一個長長的、彎彎的東西來搭大橋?!薄懊刻焱孢@些玩具,我不想再玩了!”在游戲中,有的教師可能經(jīng)常會聽到幼兒這樣的話。這表明這些教師在材料的數(shù)量、類型的準備上不夠充分,阻礙了幼兒建構游戲水平的發(fā)展。材料是游戲開展的重要物質保障,特別是在混齡游戲中,為了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需求,豐富的游戲材料尤為重要。
第三,有的教師缺乏對幼兒游戲的計劃和“前置性”支持,導致幼兒建構游戲水平停滯不前。有的教師組織游戲時,把幼兒帶到游戲場地就任由幼兒“自主”游戲,這樣的“自主”有何意義?教師作為兒童游戲的觀察者、支持者,應當在觀察解讀兒童在游戲中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兒童游戲的特點和需求,并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反思及采取有效的“下一步”策略。有的教師缺乏對幼兒游戲的計劃和“前置性”支持,對于建構游戲的組織形式缺乏正確認識,忽視了建構游戲幾個基本發(fā)展階段的重要價值,在準備階段,沒有引導幼兒進行有計劃的設計和協(xié)商確定建構主題;在評價階段,不善于引導幼兒對自己建構的作品進行分享與評價,對幼兒的建構活動沒有做及時有效的反饋,致使幼兒的建構游戲水平停滯不前。
第一,自主協(xié)商計劃,營造建構環(huán)境。在開展戶外混齡建構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自主的建構環(huán)境,讓幼兒敢于并樂于建構?;凇皟和囊暯恰笨磧和?,將游戲“主權”交給幼兒,引導幼兒通過分組協(xié)商制訂計劃。
例如,一些幼兒由于近期經(jīng)常和家長一起去水上樂園玩,產(chǎn)生了“水上樂園”的建構主題,他們聚在一起協(xié)商游戲計劃,討論、尋找所需要的各類材料,得出結論:需要各種方形和圓形的建構材料,制作沖浪漂流、水上彎道等。幼兒設計建構圖紙,明確大致的搭建步驟以及同伴之間的具體分工與合作。幼兒自由選擇和協(xié)商規(guī)劃游戲的主題、內(nèi)容、材料以及建構進程等方面,并自主完成。
第二,材料適宜有效,激發(fā)幼兒興趣。首先,準備適宜材料。材料是游戲的基礎,兒童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中反復嘗試操作建構材料,豐富、積累認知經(jīng)驗。相對于班級建構區(qū)角游戲,戶外混齡建構游戲由于面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更需要數(shù)量充足、種類豐富、層次多樣的游戲材料,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建構需求。教師應根據(jù)幼兒建構游戲的推進及時調(diào)整和補充,如提供木質碳化積木、紙板、木板、紙箱、滾輪等建構材料,對豐富的材料進行分類擺放、整理,方便幼兒的取放和使用,以支持幼兒建構游戲的順利開展。
其次,巧用低結構輔材。在開展幼兒園混齡建構游戲的過程中,選擇低結構的開放性材料更適宜,以保持材料的動態(tài)性。紙板、紙盒、紙杯、紙牌、毛線等低結構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和用途,但多變且利于巧構。幼兒在游戲中可以發(fā)現(xiàn)同種材料的不同玩法和多種用途,如紙杯能建構城墻、堡壘,能做房子的立柱,能成為臺燈。不同的幼兒對于同樣材料的使用方法也不一樣,這就為幼兒的建構游戲創(chuàng)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幼兒的建構游戲水平有更深層次的突破。
最后,適時更新材料。雖然幼兒通過實踐,具備一定的選擇材料的能力,但是教師還是要不時更新和豐富建構材料,讓幼兒感受不同的建構材料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如:建構“寶帶橋”的過程中,看著用泡沫紙制作的那些長長的鏈條,一個幼兒忽然說:“這個可以做逍遙橋的鏈條?!笔前。郧暗乃芰蠘蛎姹容^重,故橋墩經(jīng)常會倒掉,不是很牢固,如果換成了輕巧的泡沫紙鏈條,那橋墩也就不會倒塌了。幼兒的建構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后,新的更高一級的發(fā)展需要就出現(xiàn)了,此時,如果在材料的提供方面稍加改變,更好地發(fā)揮新材料的性能,就能重新燃起幼兒建構游戲的興趣。
第三,交流與分享,嘗試評價多元化。交流分享、評價總結是戶外混齡構建游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師幼共同參與、共享快樂、共解難題、交流分享、有效評價能夠為下一次的建構游戲活動積累經(jīng)驗,它對幼兒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幼兒的下一步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同伴、教師等多元評價主體對幼兒的建構作品做出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評價,贊賞兒童建構的創(chuàng)造性作品,向幼兒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為幼兒建構能力的提高以及建構想法的創(chuàng)新提供幫助。
第四,游戲材料整理“歸位”,重視建立常規(guī)。大量的建構材料如何整理“歸位”是教師經(jīng)常會煩惱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幼兒自覺地將建構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并與同伴合作把材料送回放置區(qū),讓整理材料成為游戲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設計標志來進行游戲材料的“歸位”。在游戲區(qū)的整理柜上,幼兒貼上自己設計的標志,有的根據(jù)材料的形狀、顏色設計,有的根據(jù)用途和材質等設計,更利于幼兒自主分類整理。幼兒通過觀察標記,把游戲材料放回相應的整理箱內(nèi),這對于任何年齡段的幼兒而言都是比較容易的。
在整理建構材料的過程中,幼兒對多種建構材料進行認知和分類,感知不同材料的基本屬性,獲得相關經(jīng)驗,以幫助其在下次的建構游戲中更加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材料,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的建構創(chuàng)意。同時,讓幼兒形成自覺整理材料的習慣,有助于提高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增強責任感。
戶外混齡建構游戲作為建構游戲的一種重要形式,提供了幼兒混齡互動的機會,幼兒在游戲中對話、交流、互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fā)展的空間。在體驗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戶外混齡游戲成就了幼兒,也成就了教師。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積極的心理環(huán)境氛圍,科學、合理地投放建構所需材料,鼓勵兒童之間有效互動合作,大膽地進行操作探索,對幼兒的建構活動給予及時有效的反饋,推動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建構游戲水平的逐步提升,讓幼兒在快樂的建構游戲中獲得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