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8萬多名紅軍被迫退出蘇區(qū),實施戰(zhàn)略轉移。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時,紅軍連續(xù)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但卻遭到慘重損失,紅軍渡過湘江后銳減至3萬余人。
血的教訓使中央領導和廣大紅軍官兵認識到,必須改變戰(zhàn)略才能轉危為安。毛澤東審時度勢,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以擺脫困境,爭取主動。他的主張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1935年1月,紅軍進占遵義。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
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zhàn)的基本原則,制定了紅軍爾后的任務和戰(zhàn)略方針。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后,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并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遵義會議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危急時刻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這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采取新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根據(jù)實際情況變化,靈活變換作戰(zhàn)方向,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敵人的重兵之間,在四川、貴州邊界四次往返渡過赤水河,使敵人疲于奔命。3月,紅軍迅速渡過金沙江,擺脫了數(shù)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后,又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順利通過彝區(qū)。而后,紅軍先頭部隊17名勇士乘船強渡大渡河成功。主力部隊沿大渡河急行軍,兩天時間趕路170公里,攻占瀘定橋,22名戰(zhàn)士組成的突擊隊冒著守軍密集的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擊潰守橋敵軍,攻占了瀘定城,中央紅軍全部渡過天險大渡河,取得了長征中又一次重大勝利。
此后,中央紅軍翻越海拔4000多米、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夾金山。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達維會師。隨后,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到達懋功地區(qū)。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兵力達到10萬多人,為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開創(chuàng)新局面創(chuàng)造了條件。
6月26日,中共中央召開兩河口會議,確定了一、四方面軍會合后的戰(zhàn)略方針,決定共同北上。據(jù)此,中革軍委制定了奪取松潘的戰(zhàn)役計劃,朱德任紅軍總司令,張國燾為總政委。
但張國燾自恃紅四方面軍有8萬多人,個人野心膨脹,雖然口頭上同意北上方針,暗中卻在醞釀南下四川、西康(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偏遠地區(qū)。8月初,紅軍分為左、右兩路北上,中共中央機關隨右路軍行動,朱德、張國燾率左路軍出發(fā)。右路軍歷盡千辛萬苦,通過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許多將士犧牲在途中,于8月底到達班佑。
此時,張國燾制造借口,拒不執(zhí)行中央關于迅速北上的指示,反而命令右路軍南下,企圖分裂和危害黨中央。擔任右路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得知消息,立刻報告了中央。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緊急磋商,決定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肅俄界召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于張國燾所犯錯誤的決定,并將北上紅軍改稱陜甘支隊。17日,先鋒部隊攀登懸崖陡壁,一舉突破陜甘邊界天險臘子口,占領哈達鋪,進占榜羅鎮(zhèn)。在這里,得知陜北有相當大的一片蘇區(qū)和相當數(shù)量的紅軍。于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進至陜北,與當?shù)丶t軍一起保衛(wèi)和擴大陜甘蘇區(qū)。會后,陜甘支隊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到達陜甘蘇區(qū)的吳起鎮(zhèn)(今吳旗)。11月初,在甘泉同徐海東、程子華、劉志丹率領的紅軍會師。至此,中共中央及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一年、轉戰(zhàn)十一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隨后的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勝利,為中國共產黨把全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禮。
1936年10月22日,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毛澤東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它預示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