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轉變?yōu)闇p貧人數最多的省份,貴州大力推廣“龍頭企業(yè)+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廣大農民分享產業(yè)發(fā)展紅利。陳大興帶領大壩村脫貧致富的過程,就是貴州全省共同努力的一個縮影。
28歲那年,陳大興成為村里最年輕的村支書,帶著村民種過烤煙、育過椿苗、養(yǎng)過肉牛。然而,窮困就像一片揮之不去的陰云,籠罩在貴州省安順市大壩村這塊貧瘠的土地上。10年村支書干下來,陳大興頭發(fā)白了。但是,為了自己曾經許下的承諾,他還是要繼續(xù)“折騰”下去。
多少年來,貧窮落后都是貴州省揭不掉的標簽?!按髩未髩?,爛路爛房爛壩壩;姑娘要嫁,千萬不要來大壩。”這就是大壩村這個省級二類貧困村的真實寫照。
陳大興永遠忘不了一次放學路上撞見的場景:暮色低垂,稻草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父親瘦弱佝僂的身影蜷縮在稻田里。在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眼中,那十畝稻田就像家庭的困乏一般無邊無際。初中第一個學期結束后,作為家中長子的陳大興主動輟學,和父親共同撐起一個九口之家。
種水稻、養(yǎng)鴨子、巡山林……一直堅信勤勞就能致富的陳大興發(fā)現,雖然一個人“折騰”能夠勉強溫飽,但根本無法改變整個大壩村貧窮落后的窘境。
1995年,陳大興寫下了入黨申請書,鄭重遞交給老支書。老支書曾經帶領大家承包開采煤礦,增加了種田以外的收入,還帶領大家安裝設備,讓大壩村成為方圓十里第一個通上電的村子。入黨,就源于他從老支書身上學到的一個樸素道理,“黨員就要為村里好,為老百姓好”。
一年后,老支書身患重病,在彌留之際,他推薦“敢想敢干”的陳大興繼任,囑咐他一定要帶領村民摘掉“窮帽子”。陳大興一口答應了老書記:“我會盡最大努力,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信任,是一點一點丟失的。
本以為修通公路、建好水井就能有一番作為,但10年的光景卻見證了陳大興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跟著地方官員種烤煙、養(yǎng)肉牛,但交不夠數量且賣不上價錢;自行摸索種竹蓀、育椿苗,地少雨多且摸不清市場門道……最讓陳大興“腦殼疼”的是,自己試種能成功,一旦推廣到全村總會出問題。村民對這位年輕的村支書漸漸喪失了信心,響應他的人越來越少。
當時,陳大興沒有找到缺乏技術和管理的“病根”,無法對癥下藥,忙東忙西,賺了賠,賠了借,但凡村民虧了錢,都由他補齊虧空。但是,他的800元工資,對于還債而言就是杯水車薪。被逼到走投無路時,債主找上門來,威脅說要拿陳大興4歲的兒子抵債。
失敗接二連三,猶如一盆盆冷水澆在陳大興的頭上。他開始懷疑自己還能不能擔起村支書的重任,心里一次又一次出現了放棄的念頭。
然而,看到有的村民因為沒有收入來源,只能用豆角就辣椒當飯吃;因為沒有閑錢蓋房子,只能和牲畜住在同一屋檐下時,陳大興徹底打消了撂挑子的想法。他說:“不能甩下老百姓不管,不能辜負老支書對我的信任,就算再難也要闖下去。”
陳大興從沒有放棄尋找適合大壩村的路子,他還曾利用農閑時間,上云南下四川,到處學習畜牧和養(yǎng)殖經驗,但都沒有成功。
轉機出現在2007年。陳大興被朋友邀請去品嘗小范圍試種的金刺梨,一口咬下去香甜的汁水四溢。他當即就開心地甩出一句:“我覺得這是個新鮮東西,可以嘗試一下。”
說干就干,陳大興拿出6000多元錢,租了30畝土地,在林業(yè)部門的支持下,種上了金刺梨。
“野刺梨漫山遍野都是,誰會買?”村里的人都嘲笑陳大興瘋了,但他并不理會。白天忙于公務,他只能每晚趁著月色到地里看護幼苗。這一次,他沒有像以往那樣急于求成,當枝丫到處蔓延影響鋤草時,他剪去其余部分,讓主干沿著木樁慢慢生長。3年過去,花朵謝了,結出了刺梨,地里一片金燦燦。商販聞風上門開出上百萬元的收購價格,本來可以用這筆錢還債的陳大興一口拒絕了:“我要用金刺梨開一個品果會,讓大家相信我,一起致富。”
通過3年試種,陳大興發(fā)現金刺梨適應性強、生長快、耐瘠薄,非常適合大壩村。品果會上,他將3萬公斤刺梨全部贈送,還將幼苗分給有意愿種植的村民。放著“陳百萬”不當,非要去當“陳白勞”,這一下,“陳瘋子”的名號在村里傳得更響了。
不過,陳大興并不在意,在政府產業(yè)政策的扶持下他牽頭成立了生產合作社。為了趕上安順市刺梨發(fā)展的黃金期,他又帶領村民投入140多萬元,建起育苗大棚20多個,年產刺梨苗200多萬株。成為安順市最大的金刺梨種植基地和育苗基地,終于讓大壩村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2015年,金刺梨遇到市場波動,陳大興立刻采購了釀酒設備,帶著村民生產果酒,隨后發(fā)展成擁有5000噸發(fā)酵型果酒生產線的工廠 。不斷完善的產業(yè)鏈條,帶動了安順市2萬種植戶的金刺梨銷售,還解決了近百名農民的務工問題。
“沒有他,村里咋可能有這么大的變化?”“陳支書敢于擔當、值得信賴,跟著他干,沒有錯!”從嘲諷不滿到理解支持,全村都加入了合作社,周圍的貧困村也想并進來一起干。剛剛開始種植金刺梨時,大壩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僅為1980元。10年后,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2萬元。
2017年,陳大興又向鎮(zhèn)政府申請產業(yè)項目資金400萬元,建設100個養(yǎng)殖大棚發(fā)展螞蚱養(yǎng)殖。同時,他按照“合作社+公司”的模式,積極發(fā)展肥牛養(yǎng)殖產業(yè),引導貧困戶通過參與管理、土地入股、基地務工、提供物資等方式,拓寬增收渠道,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2019年,大壩村實現全面高標準脫貧,貧困發(fā)生率降為零,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小洋房,成為遠近聞名的“黔中華西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光。陳大興說,當年華西村之行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講的一句話:“農村要發(fā)展,必須要抱團,必須要有團隊精神,把土地和人組織起來,集中經營。”
“他們能做,我們也能做”。陳大興不僅說到了,也做到了。
今天,驅車路過距離城區(qū)26公里的這處村落,會看到公路兩邊延伸著一排排紅頂白墻的洋房,潔白的金刺梨花鋪滿了山坡,隨著微風散發(fā)陣陣清香。
在20多年的貧困突圍中,陳大興終于兌現了當年的承諾。他說:“無論干什么都要說到做到,大家信任我,和我一起干,才把大壩村建設成今天這么美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