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張疑似“被拐”兒童的照片在朋友圈里瘋傳:灰黑色的背景里,楚楚可憐的男孩嘴唇微張、目光呆滯,兩行眼淚滑落臉頰。照片的正下方,一行紅字大戳赫然在目——“販賣兒童者,一律死刑!”男孩的肖像和極具感染性的口號瞬間引燃了大眾的怒火,網友們紛紛轉發(fā)圖片并表達困惑:“人販子如此可恨,為什么不一律判處死刑?”
人販子讓家庭破碎、妻離子散,令人深惡痛絕,“一律死刑”的口號也著實大快人心,博得了眾多認同。但是,回過頭來仔細想想,簡單粗暴的“一刀切”真的能夠杜絕拐賣人口的犯罪行為嗎?法律“刀下留人”的規(guī)定有沒有背后的深意?恐怕這些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實際上,我國法律規(guī)定拐賣兒童罪的最高刑已經達到了死刑,只不過死刑的適用是有條件的。
根據法律規(guī)定,當人販子的罪行特別嚴重時,法律是可以對他們判處死刑的。2001年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就曾對一起特大拐賣兒童的團伙犯罪案件進行判決,69名犯罪分子中有3人被依法判處死刑。除此之外,其余的66名犯罪分子,由于罪行輕重不同,分別被處以死緩、無期徒刑等刑罰。這樣的處罰無疑也是非常嚴厲的,但顯然,與大眾的訴求——“一律死刑”還存在一定差距。
不得不說的是,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不但要經過反復的論證、研討、調研,還要征集各方意見,其運轉過程堪比一臺精密儀器。立法、司法者對“一律死刑”的熟視無睹,其實并不是一種放縱,而是有高瞻遠矚的深意的。
如果不分輕重一律死刑,那么人販子可能會產生更加邪惡的想法:
“反正拐一個也是死,拐兩個也是死,那就多拐幾個吧,賺夠本?!?/p>
這種心態(tài)一旦變?yōu)楝F實,對應后果將會是:拐賣人口一類的犯罪再也不會存在偶犯,絕大多數人販子將終身以此為業(yè);被拐的兒童、婦女將更有可能被殺害、強奸,人販子再也不會有太多顧慮;人販子違法成本比毒品犯罪還要高,那么武裝拒捕可能也就不只是想象了。
反觀之,在現行法律規(guī)定下,輕重有別的處罰措施至少給了已經違法的人販子一些正向的指引。例如,不要再加害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否則要被加重刑罰;犯罪行為被發(fā)現時不要負隅頑抗,因為罪不至死;誤入歧途的人販子還是可以懸崖勒馬的,法律畢竟不會趕盡殺絕,等等。這些潛在正向因素雖然無法杜絕犯罪,但是毫無疑問可以避免更多的惡。
兩相對比,不難發(fā)現,重刑主義不但無法解決拐賣人口問題,而且還會帶來一系列副作用。真正要解決人口販賣的問題還須從兩方面入手:
1.不斷加強執(zhí)法力度。意大利法理學家貝卡利亞曾說:“刑罰的威懾力不在于刑罰的嚴酷,而在于其不可避免?!边@句話其實可以這么理解:不確定會發(fā)生的刑罰,即便是死刑,也并不那么可怕。只有真正做到了“伸手必被抓”,才會產生強大的威懾力,有效杜絕犯罪。
2.嚴控需求端。拐賣兒童的行為如果放在經濟學層面去討論,還是需求決定市場。正因為社會上存在收買兒童的大量需求,人販子才會鋌而走險。要杜絕這一行為,還是要嚴控收買行為。同時完善合法收養(yǎng)機制,將違法收買的需求向合法渠道引導。
類似“販賣兒童一律死刑”的標題黨還有很多,“強奸婦女者一律閹割”“殺人放火者一律償命”等,下次再看到類似的標題,你還會毫不猶豫地轉發(fā)嗎?
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條 ?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拐賣三人以上等十種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學點法律,避點坑:有趣有料的法律科普》 ? ?作者: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