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就像電影中乘風破浪的杰克船長一樣乘著洋流而行。它們不像梭魚或槍烏賊那樣追捕獵物,而是憑借自己長而飄逸、具有攻擊性的觸手去捕捉那些不幸撞上來的浮游生物。水母的確也游動,鐘形軀體有節(jié)奏地收放,但并沒有特定的游動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尋找潛水艇的聲吶操作者曾困惑于一種“假海底”,它在夜晚向著海面抬升而次日清晨又下沉。事實表明,這種“假海底”乃是由數(shù)百萬微小甲殼類以及其他生物組成的大批浮游生物。夜晚它們靠近海面覓食,早晨又下沉到海洋深處。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最佳的猜測認為,日光下這些浮游生物可能容易遭遇依靠視覺捕食的魚類和槍烏賊,因此它們白天躲在黑暗而安全的深海??墒菫槭裁丛谝归g它們要耗費許多能量游到海面呢?一位研究浮游生物的學者將之比作一個人每天步行40千米只是為了去吃早飯。
它們靠近海面覓食,是因為食物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植物,而歸根結(jié)底來自太陽。海洋表層是連綿的綠色“大草原”,飄動的“青草”其實是微小的單細胞藻類。海面是食物最終的所在,是食草動物、食草動物的捕食者、食草動物的捕食者的捕食者的必然去處。因為依靠視覺搜尋獵物的捕食者在白天活動,所以食草動物和它們的一些小捕食者只有夜晚才能安全地抵達這里,它們必須忍受晝夜遷徙。很明顯,它們就是這么做的,而“大草原”自身并不移動。
不論出于何種原因,大多數(shù)浮游生物過著白天下沉夜晚上浮的遷徙生活。水母中的大多數(shù)跟著遷徙的浮游生物群,就像馬賽馬拉和塞倫蓋蒂草原上追逐野生動物的獅子和鬣狗。盡管水母并不像獅子和鬣狗那樣追擊單個獵物,但即使它盲目地拖著觸須跟在浮游生物群后面也會大有收獲,這是水母游動的原因之一。一些物種則通過走Z字形路線來提高捕食效率,它們也不追擊單個獵物,而是增加那攜帶了致命“魚叉”彈藥的觸須所掃過的面積。還有一些物種只是上下移動。
在西太平洋帕勞群島中一個叫埃爾馬爾克的島上,有一個叫“水母湖”的地方,其中成群的水母以一種不同的方式移動。這個湖的湖底與海洋相連,因此湖水較咸,并聚居了大量水母,它也因此而得名。那里有各種水母,主要是硝水母,估計在2.5千米長、1.5千米寬的水域內(nèi)大約生活著2000萬只。所有的水母夜間都聚集在湖的西端。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它們徑直向湖的東邊移動。因為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原因,它們在即將到達東岸時停止前進:湖岸的樹叢阻擋了直射的陽光,在湖水表面劃出成片的陰暗區(qū),這陰影阻斷了光線,于是水母的光感導航系統(tǒng)將它們引導到此時更亮的西面??梢坏┯纬隽藰溆埃鼈兙陀洲D(zhuǎn)向東。
這個內(nèi)在的矛盾將它們困在了光影分割線附近,從而與分布在海岸邊的??忍鞌常ㄎ蚁脒@應該只是巧合)保持了安全的距離。下午,水母又隨著陽光游回湖的西端,那邊的樹叢陰影再次阻截了整只艦隊。夜幕降臨時,它們在湖的西邊上下垂直游動,直到黎明的陽光再一次引導它們向東游。我不知道水母會在這一兩次的大遷移中得到些什么。已發(fā)表的論文對此的解釋都不能令我滿意。目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物世界還有很多我們?nèi)圆焕斫獾臇|西,而這本身就令人振奮。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祖先的故事》 ? 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 [英]黃可仁 ? ?譯者:許師明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