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解析
《大象的耳朵》是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故事講述了大象的耳朵從耷拉著,到受到小動物們質疑后豎起來,再到有小蟲子飛進的困擾后,又讓耳朵耷拉著這一變化過程,很好地契合了本單元的主題“改變”。故事中有很多小動物的對話,這是一條明線,而大象的心理變化則是一條暗線。兩線并行共推故事發(fā)展。同時故事有詳有略的寫法又讓人展開無限想象,讓故事更加靈動。二年級的學生已經能閱讀淺顯的童話,能體會問號所表達的語氣,為本課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利用原有的學習經驗自主認識和理解“耷”“咦”“豎”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似”,會寫半包圍結構的“扇、遇”。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在充分朗讀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象從耳朵耷拉到耳朵豎起來的心理變化過程。
3.感受語言表達的魅力,指導學生讀好問句,樂于分享交流自己的想象,體會閱讀的樂趣,初步感知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本質。
三、教學過程
1.游戲創(chuàng)情境,激趣導課題
小朋友們,課前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請你根據(jù)動物的耳朵來猜猜是哪種小動物?說說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是啊,小動物們的耳朵真是各有各的特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跟動物的耳朵有關。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9課《大象的耳朵》。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先通過游戲來“預熱”,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為學習下文做好情感鋪墊?!?/p>
2.巧用關鍵詞,簡單說故事
(1)課文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請小朋友們自讀課文,并出示要求:
(2)交流:根據(jù)老師的提示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根據(jù)回答,板貼詞語:耷拉 豎起來 耷拉)
【設計意圖: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相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借助“關鍵詞語”這根拐杖就能把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講清楚?!?/p>
3.聚焦讀對話,激活生思維
(1)聚焦耳朵,學習第1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交流。
A.“耷”的讀音、記法,結合字理,聯(lián)系生活理解“耷拉”。
B.回憶“詠柳”學習多音字“似”,嘗試用“像( ? ?)似的”說話。
{2}指導有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就是要品詞析句、咬文嚼字。在這個片段中,圍繞大象耳朵的特點,借助對比、聯(lián)系生活等方式,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以獲得對文本中“大象耳朵”形象與情感深入細致的理解和認識。】
(2)聚焦對話,學習2~8自然段
過渡:這樣一對大耳朵啊,引起了小動物們的注意。瞧,這一天,大象正在路上慢慢地散步,它遇到了……
{1}自由讀讀課文的2~5自然段,把小兔子的話用橫線畫出來,大象的話用曲線畫出來。
{2}抓住關鍵詞“咦”,感受小兔子的好奇。
{3}學習生字“咦”,聯(lián)系生活,用“咦”說話,并指導讀好問句。
{4}理解大象的話,感受大象的自信。
{5}分角色朗讀2~5段。
【設計意圖:形式只是對話淺表的外顯,在學生畫出對話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抓住語氣詞觸摸對話內核,不光知道人物說了什么,還要知道人物為什么要這么說,從而真正體會對話的精妙。】
過渡:告別了小兔子,大象繼續(xù)往前走著,它又遇到了好多小動物呢,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呢?
{1}自讀課文6~8自然段,感受小動物們的奇怪。
{2}想象:其他小動物看到大象的耳朵會怎么問,怎么說?
{3}走進大象心理,指導讀好大象的話。(抓住“是不是?”體會大象的懷疑;了解大象此刻的心情,理解不安;指導朗讀,讀出“不安”,理解“自言自語”。)
{4}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古人講“言由心生”,學生讀著這些對話時,教師讓他們盡可能地去揣摩人物的語氣,還利用關鍵詞進行必要的想象,想象小動物說話時的情境與畫面感,將對話時的場景、人物,在自己腦海中形成連續(xù)的活動畫面,學生就能以直覺去發(fā)現(xiàn)和感受小動物的內心?!?/p>
4.觀察中比較,書寫后生字
(1)教師范寫,學生回憶書寫半包圍結構的字的要求(扇、遇)(觀察、交流)
(2)提醒寫字姿勢與要求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的方式鞏固了半包圍結構字的書寫要求,形象直觀。同時,又提醒寫字姿勢與要求,滲透:方方正正寫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p>
作者簡介:陳玲娟(1982.1—),女,漢族,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就職于浙江省海鹽縣官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