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宏丹
摘 要:閱讀課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陣地,是英語學習的主要載體。但往往由于教師只專注字詞和語法教學使學生缺乏興趣,阻礙了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也由于學生缺乏對閱讀材料相關的知識,英語閱讀教學只能流于表面,不能進入到深入思考階段。因此,教師探索并研究一種基于學科融合基礎上的深度閱讀課模式,以先學科融合知識探索,即Exploration,后學生課堂展示互動,即Presentation,再教師引領深度分析,即Analysis,最后激發(fā)思考與反思,即Thoughts為四個步驟,以期讓學生做好思想準備,深入理解閱讀材料,進而鍛煉思維品質和陶冶文化品格。
關鍵詞:學科融合;深度閱讀課;模式
該研究成果建立了包括“學科融合知識探索—學生課堂展示互動—教師引領深度分析—激發(fā)思考與反思”四個主環(huán)節(jié)的英語深度閱讀教學模式,以下簡稱EPAT模式。
一、學科融合知識探索,即Exploration
1.布置任務(Assignment)
教師根據預授課內容、深度閱讀教學的需要及高中生的現實知識水平三項指標,向各小組分配相關融合學科的課前探索任務(Assignment)。
2.探索(Exploration)
每組學生根據老師下發(fā)的任務,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在深度閱讀學習語篇,解決詞匯障礙,理解語篇基本意義的基礎上,探索老師布置的相關學科知識。在收集信息與探索過程中,學生應該首先從學習過的或將要學習的相關學科教材中提取知識,其次從書籍中、互聯網上等處收集信息。
3.求證(Confirmation)
各小組同學把收集到的信息首先匯總,并根據一定順序(時間、空間、因果、邏輯等)整理成篇。共同向相關學科教師咨詢求證收集材料是否正確(相關知識的正確性、完整性、語言表述的準確性等)。
4.選擇(Selection)
各小組成員再次閱讀預深度學習的英語篇章,以便更好地對應篇章內容、更深入地挖掘篇章內涵,并符合英語老師要求的發(fā)言時長三個目的出發(fā),對收集到的并求證過的正確信息進行挑選、刪減和重新編排。然后,選出發(fā)言代表,并把成文送交英語老師做最終審閱。
二、學生課堂展示互動,即Presentation
在展示環(huán)節(jié),每組成員一般會面對兩項任務,展示自己小組的研究成果,包括所分配的相關學科知識的補充、文章意思的解釋,文章中需要注意的知識點和解答班級同學提出的疑問。
然后,進入到互動環(huán)節(jié)(interaction)即答疑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屬于展示環(huán)節(jié)。在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之間通過提問或質疑、解答等方式進行互動。解答以小組為單位,組內成員都可以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促進全班學生對文段所融合的其他學科知識有清晰的了解。
三、教師引領深度分析,即Analysis
1.解決Presentation環(huán)節(jié)中有待于解決的問題
學生在Presentation環(huán)節(jié)中在小組展示之后,學生通過問答環(huán)節(jié)對所困惑的方面進行提問,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如有為解決的問題或是涉及深度閱讀理解的問題都要在Analysis階段中得以解決。在閱讀課D-Day Landing中,學生對于登陸地點的選擇的原因沒有達成一致,所以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先要解決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的遺留問題。
2.專注于核心問題的設計與使用
實現深度閱讀模式的關鍵在于教師對核心問題的設計與使用,核心問題著眼于引導學生深化認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首先,在核心問題的設置上多采用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會問一些為什么的問題,從而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還可以問一些怎么做或如何解決的問題,幫助并激發(fā)學生提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和思想。其次,問題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如對隱含的意義的問題如何進行分析,如何辨別作者的情感和真實的意圖。同時,教師會使用閱讀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文本脈絡,激發(fā)個性化思考,培養(yǎng)提煉關鍵詞,基于主體個性化輸出,實現了“輸入—凝練—輸出”的教與學的過程。
四、激發(fā)思考與反思,即Thoughts
1.思維激發(fā)(Thought provoking)
經過了E—P—A三個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無論是知識儲備,思維深度和廣度的拓展以及對于課文多角度切入分析都已經達到了一個基本飽和的狀態(tài),大量而又豐富的輸入必然導致井噴式的輸出,智慧的火花終將變成燎原的大火。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的是選擇一個與課文相關的主題和切入點深度思考。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嘗試了沒有教師參與進行的主題設置,發(fā)現學生的思維模式仍是浮于表面,并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批判性思維。
2.反思(Reflection)
課上的思維訓練需要在課后進行自我反思和升華才能在逐漸形成的思維素養(yǎng)中起到浸潤性作用。自我反思的形式可以采取多種手段,個人或者小組合作進行均可,以趣味性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為基本原則來展現他們對于課文的深刻理解,具體的形式可以有:即興演講、PPT展示、微電影制作、情景劇、相關小課題研究報告、畫思維導圖等。
EPAT深度閱讀課模式嘗試打造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功能完善、體現實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平臺,打破學科壁壘。在優(yōu)勢學科的帶領下,加強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在教材深度挖掘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對于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起著重大的作用,同時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何廣寧.論高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現狀[J].時代教育,2017(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