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語》是描寫日本中世變革期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在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方面,吸容著中國古典文學的某些因素。變革期,武士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勢力發(fā)展到統(tǒng)治全國的程度。日下力氏在《戰(zhàn)紀物語的世界——讀中世軍紀文學》曾指出:“當時,武力和文治一樣,成為統(tǒng)治日本不可或缺的力量?!备鞣N勢力抬頭的時代,對武力的渴望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社會趨勢。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家物語》的作者把歷史上的武士重盛塑造成一個漢詩文造詣頗深的王朝貴族。本文以覺一本《平家物語》為文本,試從漢詩文素養(yǎng)和勇武兩點來分析重盛的文臣形象,分析中國古典文學對其形象塑造的影響,并探究作者把重盛塑造成漢詩文造詣極高的王朝貴族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一、重盛的文臣形象
重盛是平清盛的嫡子,又稱“小松公”。第一卷登場,第三卷病死,雖然只在前三卷出現(xiàn),但其在全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清盛在物語中被塑造成破壞王法、佛法的大惡人,重盛則是漢詩文素養(yǎng)極高且引經(jīng)據(jù)典勸誡父親的平家棟梁。
筆者試通過分析重盛引用的中日典籍、典故來探究其文學素養(yǎng),尤其是漢詩文素養(yǎng)。據(jù)筆者統(tǒng)計,小說中,重盛引用的中日典籍、典故達15處。
重盛聽聞兒子資盛與攝政藤原基房爭道,堅持秉公處理,說:“都怪資盛不懂事,佛經(jīng)上說說栴檀在長出兩片葉子時就散發(fā)芳香,資盛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二三歲,理應(yīng)懂得禮儀,以禮行事,如今竟干出這種蠢事,使入道公背負這種惡名,真是不孝之至,全是資盛一個人的罪過?!痹挸鲎浴队^佛三昧海經(jīng)》:“牛頭栴檀,生伊蘭叢中,牙莖枝葉,如閻浮提竹筍。仲秋月滿,卒從地生,成栴檀樹。眾人皆聞牛頭栴檀上妙之香?!?/p>
鹿谷事件發(fā)生后,為搭救謀反者藤原成親的性命,重盛勸誡父親說:“罪疑惟輕,功疑惟重?!痹挸鲎浴渡袝ご笥碇儭罚骸白镆晌┹p,功疑惟重?!敝厥⒂终f:“死罪興,則海內(nèi)謀反者不絕?!痹挸鲎浴镀街挝镎Z》:“公卿死罪焉能興?興,則海內(nèi)謀反者不絕。”重盛還說:“父祖善惡必及兒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逼湟浴吨芤住防へ晕难浴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清盛認定鹿谷事件背后的主謀是后白河法皇,因此想要幽禁法皇。聽聞此消息,重盛不得不再次引用古今經(jīng)典,向父親傳達朝恩之重,勸諫父親打消幽禁法皇的念頭:“常言世有四恩,即天地之恩,國王之恩,父母之恩,眾生之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逼湟浴对娊?jīng)·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鼻迨⒂终f:“潁川洗耳、首陽采薇的賢人們尚知禮儀,不違赦命。”潁川洗耳見于《高士傳》堯舜時代高士許由軼事:“許由隱于沛澤之中,堯以天下讓之,乃而遁于中岳;穎水之陽,箕山之下。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洗耳于水濱?!笔钻柌赊币娪凇妒酚洝げ牧袀鳌罚骸凹爸粒鞑?,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愛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遂餓死于首陽山?!鼻迨⑦€說:“圣德太子《十七條憲法》中有云:‘人皆有心,心各有執(zhí)。是彼非我,是我非彼,是非之理誰能定之?;橘t愚,如環(huán)無端。是以設(shè)或人有嗔怒,恐為我失。”原話出自《十七條憲法》之第十條:“絕憤棄嗔,人違勿怒。人皆有心,心各有執(zhí)。彼是我非,我是彼非。我未必圣,彼未必愚,共是凡夫耳。是非之理,詎可能定。相共賢愚,如環(huán)無端。以是彼人雖嗔,還恐我失。我雖獨得,從眾同舉?!?/p>
為緩和父親背叛朝廷之心,重盛除引經(jīng)據(jù)典勸諫外,亦集結(jié)兵力示威、阻止父親幽禁法皇:“此恩之重,超過千顆萬顆的白玉;此恩之深,勝過一染再染的紅綢?!逼湟暂言臅r《和漢朗詠集上·花》:“瑩日瑩風、高低千顆萬顆之玉、染枝染浪、表里一入再入之紅?!敝厥⒂终f:“嘗觀富貴之家,祿位重疊,猶再實之木,其根必傷?!逼湟浴逗鬂h書·明德馬皇后紀》:“嘗觀富貴之家,祿位重疊,猶再實之木,其根必傷?!敝厥⒓Y(jié)兵力時講道:“有一次天下發(fā)生兵亂,舉起烽火來,皇后看了說到‘啊,奇怪,有那么多火?。∵@才開始笑了,正是所謂‘一笑百媚生呀?!逼湟浴堕L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重盛又說:“周幽王有一個最為寵愛的妃子,名叫褒姒……幽王終于滅亡,而那個妃子變?yōu)楹偺幼吡恕!逼涑鲎浴妒酚洝ぶ鼙炯o》:“幽王嬖愛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p>
中宮德子生下皇子后,重盛引用中國典籍《白虎通》《禮記》,舉出長壽者的代表東方朔來祈禱皇子健康、長壽。小松公內(nèi)大臣(重盛)走到中宮跟前,把金幣九十九文放在皇子枕邊,說:“祝福你以天為父,以地為母;壽命與方士東方朔等齊,心意由天照大神照射。”語出《白虎通》:“王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是為天子。”說罷,重盛用?;∨钍干湎蛱斓厮姆?。語出《禮記·內(nèi)則篇》:“國君世子生……射人以?;∨钍噶涮斓厮姆??!?/p>
重盛得病之際,清盛派使者來傳話,欲推薦中國宋朝的名醫(yī)來給他醫(yī)治,重盛引用漢高祖拒醫(yī)的典故,明確拒絕接受宋朝名醫(yī)的治療:“漢高祖提三尺劍,平定天下,但在征討淮南黥布時,為流矢所傷,太后呂氏叫迎來良醫(yī)療治。醫(yī)生說:‘此傷可以醫(yī)好,但須給我五十斤黃金。高祖說:‘在我武運方盛的時候,曾經(jīng)多次打仗受傷,但不覺怎么痛楚,現(xiàn)在我的命運已經(jīng)盡了。人命在天,總有扁鵲,又有何益。但是這樣,又像是舍不得金子。于是賜給醫(yī)生五十斤黃金,到底沒讓他醫(yī)治?!逼涑鲎浴妒酚洝じ咦姹炯o》:“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yī)。良醫(yī)入,高祖問醫(yī)。醫(yī)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p>
綜上可以看出,重盛數(shù)次引用中國典籍、典故,可見重盛對中國古典文學之精通。
《平家物語》亦對重盛給予高度的評價:“當時的人們也都稱贊說‘因為前世的陰騭好,所以做到大臣兼大將,并且儀容風采出人頭地,學問才智也是舉世無比的。像內(nèi)大臣這樣的人哪里還有呢!”
此外,《平家物語》記載:“同年十二月八日,皇子立為東宮。東宮傅是小松公內(nèi)大臣重盛公?!钡珦?jù)《玉葉》記載“傅從一位藤原朝臣經(jīng)宗兼左大臣”,東宮傅不是重盛,而是左大臣藤原經(jīng)宗。東宮傅的職責是輔導東宮,由德才兼具的大臣兼任。筆者認為,《平家物語》的作者為了塑造重盛學識淵博的文臣形象而改編了東宮傅的人選。
二、重盛的武士形象
(一)《平家物語》中重盛的勇武
相對于精通漢詩文的重盛文臣形象,《平家物語》對其勇武的描寫僅有兩處。一處是“烽火”(卷二),重盛為緩和父親幽禁法皇的心思,召集軍兵向父親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杉本圭三郎氏在全譯注《平家物語二》第二卷指出“這不是事實,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筆者認為作者虛構(gòu)這一情節(jié),與其說是為了表現(xiàn)重盛的勇武,不如說是為了強調(diào)重盛極高的威信、平家一門的棟梁地位。
另一處可從“法印問答”(卷三)清盛的抱怨窺探出重盛的勇武。《平家物語》寫道:“保元以來,戰(zhàn)亂頻仍,君心也不得安寧,我不過是綜掌大略,唯有內(nèi)大臣當其要沖,粉身碎骨,不憚辛勞,多次使得法皇平息憤怒;同時又處置朝政,日理萬機。像內(nèi)大臣這樣的功臣實在是少有的呢。”
由此可以看出,和文臣重盛相比,《平家物語》的作者幾乎忽略了對其勇武的描述。
(二)歷史上重盛的勇武
《平家物語》塑造的文臣重盛是否與歷史相符呢?筆者參考史料,考察歷史上的重盛的勇武。
《愚管抄》有這樣的記載:“(平治之戰(zhàn)中)重盛的坐騎中箭,但重盛面無懼色,以弓箭為支撐,立于河里的木頭之上,跨上另一匹馬?!逼溆挛淇梢娨话摺!侗T镎Z》記載,保元之亂時夜襲白河殿,“(重盛)沖到陣前,不畏強敵、毫不退縮之態(tài)讓人覺得我方會戰(zhàn)敗嗎?不,絕不會。重盛躲過源為朝射來的密集如雨的弓箭,就要往敵陣里沖,大有馬革裹尸之意?;艔埖那迨②s緊命人制止重盛”。攻擊待賢門時,重盛和源氏猛將惡源太義平交戰(zhàn),被稱贊為“先祖平將軍貞盛再生”。此外,高橋昌明氏在《平家的群像》指出“重盛因為平治元年平治之亂的軍功,遷任伊予守”。從以上史料記載可以看出,歷史上的重盛有著擔得起平家嫡子的勇武,通過平治之亂、保元之亂的浴血奮戰(zhàn)幫助父親打下了平氏的江山。
三、結(jié)語
歷史上重盛的勇武可圈可點,《平家物語》的作者選擇忽略重盛的勇武而著重塑造其漢詩文造詣頗深的文臣形象?!镀郊椅镎Z》成書時期相當于我國南宋嘉定年間,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量模仿和借鑒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全書中,重盛數(shù)次引用中國典籍、典故,據(jù)筆者統(tǒng)計達12次之多。這些引用多是直接引用,可以明確找到出典,可見《平家物語》作者有著豐厚的漢文典籍的知識儲備。筆者認為作者飽含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仰慕之情,塑造了精通漢詩文的文臣重盛形象。
遷都到平安京以來的360余年,沒有戰(zhàn)亂威脅到貴族的統(tǒng)治。平穩(wěn)的時代被后白河皇位繼承打破,平治之亂、保元之亂興起。平穩(wěn)時代,勇武派不上用場,因此貴族們更看中漢詩文素養(yǎng)。平安末期至中世初期是日本社會的變革期。貴族政治謀求政治形態(tài)的改變,貴族政治內(nèi)部的矛盾也日益凸顯。武士登上歷史舞臺,武士政治體制開始吞并貴族政治體制。筆者認為,在憧憬武力的時代背景下,《平家物語》的作者為了塑造傳統(tǒng)的王朝貴族形象,刻意忽略重盛的勇武,側(cè)重塑造其精通漢詩文的文臣形象。人們從中可以窺探到作者對平安時代的憧憬之情。
(天津財經(jīng)大學珠江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日本中世軍記物語中的中國文學影響研究”(項目編號:TJWW16-0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李娟(1985-),女,山東棗莊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