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芊羽
舞劇《杜甫》是由重慶市歌舞團傾心打造和演繹的一部大寫意作品,將唐代詩人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以意象化的形式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將人物形象刻畫和演繹得淋漓盡致。全劇分為上下兩篇,以“詩圣”杜甫一生坎坷經(jīng)歷為主線,將其詩作與舞蹈融合得恰到好處,呈現(xiàn)杜甫心系蒼生的民族大義、愛國情懷以及豪放豁達的遇事心境。本文從人物性格和情感兩個方面分析該舞劇中“詩圣”杜甫的形象特征。
一、整體形象解讀
舞劇形象是指在把握整體意象的基礎上想要表達的整體立意,是語言的觀念,同時還有著對美學的追求。舞劇《杜甫》的整體形象是在社會動蕩和命途多舛的時代,杜甫仍然保持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展現(xiàn)出卓越的文學素養(yǎng)。舞劇以杜甫的著名詩句作為開篇,表演者獨處一角,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整個舞劇共有序、上篇、下篇、尾聲四個篇章,展示了杜甫求官、做官、棄官又渴望做官的坎坷歷程,充分利用環(huán)境等要素,演繹宦官、群臣、麗人、兵車行、難民、田間之舞,展現(xiàn)國之艱難、民之疾苦的同時,重點將身處難境的杜甫求仕途、報家國的情感與人格表現(xiàn)出來。整體舞臺效果極佳,群舞形象塑造非常有特點,形式嚴謹別致,具有濃厚的象征意味。例如,在舞段《麗人行》中,麗人們的妝容以及點唇、脫衣等動作展現(xiàn)出唐代佳麗特有的風采,通過素色的服裝顏色營造了奢華的場景。尤其在眾佳麗的襯托中,一位佳麗拖著長長的衣尾、徐徐而行,給人一種華麗、高貴之感。通過側(cè)傾、慢轉(zhuǎn)挪身等卷纏裙擺動作,唐朝女性身體美感頓顯,真實映照了“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韻味十足的群舞形象展現(xiàn)了唐代后宮的奢靡和人物之間的淡漠。
二、杜甫的形象特征解讀
整部舞劇圍繞杜甫這一核心人物,巧妙地將其憂國憂民、壯志豪情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重點演繹和表現(xiàn)了杜甫與“國”“家”“妃”“民”等周圍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一方面,把杜甫的詩歌貫穿始終,文字與舞蹈的結(jié)合賦予了舞劇別樣的語言表達形式;另一方面,舞蹈動作的表現(xiàn)力與情感情懷的緊密相融使舞劇更加劇情化、敘事化,杜甫的形象特征愈加明顯。并且,舞劇中有實虛兩個杜甫的人物設置,即現(xiàn)實和想象中的杜甫。人物性格與情感隱匿于人物形象之下,可在客觀環(huán)境和氛圍中表現(xiàn)和抒發(fā),賦予舞臺人物形象靈魂,又影響著人物的情緒以及外在的動作表現(xiàn)。在舞劇《杜甫》中,演員將杜甫的性格與情感融入舞蹈動作和眼神中,實現(xiàn)其情感表達與宣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其性格與情感特征如下。
(一)性格特征
1.善良、豪爽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人物形象的內(nèi)在表現(xiàn),但始終不曾脫離于舞劇表演始終。在面對朝廷動蕩、佞臣行道、黎民疾苦時,杜甫能夠堅守本心,果斷舍棄官職,回歸淳樸生活。舞劇《杜甫》中,對杜甫形象的詮釋是建立在其同情弱者的善良、不畏強權(quán)的豪爽性格特征之上的,在個人仕途和家庭的選擇上,能時刻站在國家和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做事,使其形象展現(xiàn)更加具象化。舞劇中,杜甫回歸故里與農(nóng)民一起勞作的舞段里,舞者用舞蹈動作演繹插秧,用甩袖子的跳躍動作象征播種,農(nóng)民歡喜并感謝上蒼帶來的風調(diào)雨順。為了展現(xiàn)“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的景象,舞劇編排了人物形象特征比較明顯的三對夫婦,即相互埋怨的老夫妻、辛苦勞作的中年夫妻、新婚恩愛的年輕夫妻,呈現(xiàn)出一種安穩(wěn)、祥和之態(tài)。
2.真誠、堅韌、有情的性格特征
舞劇《杜甫》突出表現(xiàn)了人物真誠、堅韌、有情的性格特征。例如,《求仕行》舞段主要展現(xiàn)的是杜甫求官趕考經(jīng)歷。學子們手持書卷,做著小幅度跳躍動作,同時通過陣列變化表現(xiàn)出眾學子的緊張以及對求官的急切與渴望。場景轉(zhuǎn)換,學子已成為佞臣,雖仍將卷軸置于胸前,但蜷縮、彎曲的身體語言象征著逐漸對權(quán)力低頭、沾染不良官場風氣,失了做官的初心。杜甫在蜷曲身體語言中卻依舊直立挺拔,表現(xiàn)出其堅守初心、剛正不阿、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簡潔有隱喻性的身體語言和情感的張力充分表達出杜甫與眾人做官理念的背道而馳,也為其后來的懷才不遇以及朝政內(nèi)亂、百姓受難埋下伏筆。舞劇融入兩段杜甫與妻子的雙人舞,夫妻情感的演繹與表現(xiàn)使得劇情更加飽滿,杜甫人物性格展現(xiàn)也更加合理、全面。當手捧家書時,妻子見丈夫杜甫回來,喜怨參半,用手拼命捶打。畫面一轉(zhuǎn),那家書便在另外一個杜甫的手中,表達了杜甫與妻子之間的牽掛與惦念。在舞劇下篇,杜甫脫下官服、帶上行李歸鄉(xiāng)見到妻子,與上篇中幻想與妻子見面的場景相呼應。在舞劇的結(jié)尾處,晚年的杜甫登高望遠,回想人生多艱、國家多難,抒發(fā)著“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的感慨,孤獨、對親友的思念以及時勢動亂下?lián)鷳n百姓安危的愁緒涌上心頭,彰顯著其真誠、多情、堅韌的性格特征。
(二)情感特征
1.愛國憂國的情感特征
杜甫一心想要報效國家,但是求官之路艱難,屢試不中。在安史之亂時,他只身一人前往投奔朝廷,途中被叛軍抓獲,押送至長安。于是,困頓長安十載,杜甫看到并深刻感受到朝野的動蕩不安、市井巷陌的悲慘難捱,萌生“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家國情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在舞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片段中,衣衫襤褸的難民向杜甫集聚而去想要求救,卻又快速摔倒在地,杜甫想要伸出援手卻發(fā)現(xiàn)自己力量薄弱。后面轉(zhuǎn)換成男子雙人舞,將虛實兩個杜甫相互融合,展現(xiàn)了二者之間情感上的矛盾,現(xiàn)實的杜甫安靜站立在田野中無能為力,虛幻的杜甫則在舞臺上瘋狂奔跑,懊惱自己無力改變現(xiàn)狀。對國家的憂思和渴望改變的矛盾情感躍然于舞者的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中。二者像面鏡子相互審視,幻想中的杜甫放聲大笑,似是嘲諷最后卻又與現(xiàn)實的杜甫惺惺相惜,象征著杜甫思行合一。
2.心系民眾的情感特征無奈與掙扎
飽嘗眾多坎坷的經(jīng)歷和民間疾苦后,杜甫詩歌風格發(fā)生一定轉(zhuǎn)變,呈現(xiàn)出“沉郁頓挫”的特點,曾經(jīng)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凌云,而后便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沉重與孤獨,也象征著唐朝的由盛轉(zhuǎn)衰。舞劇《杜甫》的副題為“一個人筆下的唐朝”,雖主要表現(xiàn)杜甫的人物形象特征,但也借著與杜甫詩歌的融合展現(xiàn)他筆下的唐朝風雨,真切表達了杜甫對民間疾苦無力改變的悵然、對百姓的同情、對個人前途無望和身處亂世的憂慮。晚年窮困潦倒的杜甫依舊不改報國初衷,始終心系百姓,舞劇落幕,杜甫的詩詞通過3D投影呈現(xiàn)在舞臺上,為舞劇畫上句點。至此,“詩圣”杜甫憂國憂民、命途多舛的一生便演繹完畢。
3.孤獨難抑的情感特征
“床頭屋漏無干處”“少陵野老吞聲哭”,充滿坎坷、飽受苦難的一生在不愿隨波逐流的自我堅守下注定是比較孤獨的。安史之亂結(jié)束后,杜甫曾和好友約定“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但終究沒能實現(xiàn)。時局動蕩不安,杜甫便來投靠好友,可隨著好友的離世,他又變成孤苦一人,最終只得四處漂泊。離家千里、多病纏身、親友離散又心憂國家和百姓,舞劇的結(jié)尾與開篇又形成呼應,孤獨之感油然而生。而舞臺上巨大的紅色官服代表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但其顏色逐漸消淡和宮女身體垮下的時刻象征著整個朝代的衰落。
三、結(jié)語
舞劇《杜甫》是一部有現(xiàn)代意義的高質(zhì)量作品,對杜甫人物性格和情感相融合的形象特征演繹得惟妙惟肖,反映了國家、百姓及個人命運的交織。它不僅帶領觀眾重溫杜甫筆下的人文關(guān)懷和文化寶庫,感受舞臺美學的追求,也呼吁世人時刻銘記對責任的堅守、對夢想的執(zhí)著。
(河南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