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先平
銅雕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是一種在銅料上進行雕刻又或者是利用半成品加工的手工藝品。銅雕的出現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智慧,是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力的體現。一件成功的銅雕作品往往需要創(chuàng)造者對雕刻藝術有著極高的審美和嫻熟的雕刻技巧,尤其是銅雕著色方面,更加考驗銅雕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能力。銅雕藝術誕生時間早,其技藝的后期發(fā)展已經日臻完善,與其他雕塑工藝品相比,銅雕的價值更具收藏意義。銅雕不僅數量多,種類也十分豐富,涵蓋了兵器、酒器、食器、農具、車馬配飾及禮器,并且銅雕還會隨著朝代的不同、地區(qū)的不同呈現出風格各異的造型及藝術特點。
銅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種用科學方法冶煉而成的金屬,因其堅固、獨特的美感為藝術家所喜愛,它所具有的化學性和物理性對人們有著較大的吸引力。我國商周時期開始便有了較為實用的青銅冶煉技術,古人利用青銅制造出各種各樣的器皿,用于生活、勞作、起居、戰(zhàn)爭和觀賞收藏。不僅是中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著較早的銅器歷史,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銅雕、銅藝術制品。隨著我國化工技術和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鑄銅技術也在日趨完善,人們對于鑄銅雕塑藝術品的需求在不斷擴大,銅雕藝術品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比重也在提升。
銅雕的原料一般選用泥或者其他軟質材料,在塑形完畢后,創(chuàng)作者要做的就是將自己想象中的作品形象實體化,通過對成形的銅雕進行表面的著色后達到形神兼?zhèn)?、畫龍點睛的效果,將銅雕作品華美尊貴、古典飄逸、古樸素雅的形態(tài)和特點豐富地展現出來,從而升華為一件真正成功的藝術品。從商業(yè)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銅雕著色實質上是運用技術對作品表面的缺陷進行修補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它不僅可以凸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創(chuàng)作情感,使銅雕脫離雛形脫胎成為一件兼具欣賞和收藏價值的藝術品,還可以將銅雕作品在制作和著色過程中發(fā)現的瑕疵以著色的方法進行改善或填補。
銅雕表面著色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國古代和歐洲時期,銅雕表面在自然情況下所形成綠色、黑色和棕色;第二階段是羅丹時期盛極一時的棕黑色;第三階段是銅雕著色逐漸開啟了藝術化、整體化的進程,這一時期亨利·摩爾開始嘗試將銅雕著色看作是一個整體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了多層次的棕黃色和黑色,并在作品里摻入一些綠色。亨利·摩爾的作品大都和大自然有關,并在一定程度上和環(huán)境相互協調,與環(huán)境相得益彰,他的創(chuàng)作打破了傳統銅雕著色觀念的束縛,給銅雕創(chuàng)作和著色帶來了新的轉機;第四階段的標志是現代青銅雕塑表面處理著色新技術的出現,這種新技術的普及給銅雕著色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銅雕作品通過新著色技術的“加持”被賦予更加豐富的色彩,也包括小件的銅雕作品,且色彩的樣式與時俱進,為現代人所接受,從而推進了小件銅雕作品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一技術的發(fā)明促進了銅雕藝術邁入新紀元,代表人類藝術史的又一進步。
我國傳統的銅雕著色是自然著色,銅雕表面呈現出自然的綠色。然而隨著著色技術的進步,近幾年我國對于銅雕著色的多元化發(fā)展存在多種不同的聲音,主要可以分為支持和反對兩種。持反對態(tài)度的人認為采用多元化的著色技術會產生“銅色不達”的效果,作品沾染俗氣反而使其失去銅雕作品自身本該享有的藝術價值,持支持觀點的人則認為銅雕著色的多元化發(fā)展可以為銅雕作品增添豐富色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傳神。筆者認為,銅雕著色的多元化是時代和技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銅雕藝術傳承創(chuàng)新的推動力。
《無上清涼》
銅雕著色技術的多元化發(fā)展受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在發(fā)展過程中呈現出技術多樣化特點,直接反映了社會和科技的進步,能夠滿足不同時期人們對銅雕作品的藝術需求,而銅雕著色色彩的多元化發(fā)展,正是得益于技術的進步,在新技術的加工下使銅雕作品表面呈現出各種顏色,達到裝飾作品的目的。采用新技術加工出來的顏色不同于物理噴涂或是時間浸染出的銅綠、黑色,這種顏色是從銅雕內里自然而然展現出來的,沒有“浮”的效果,色彩更加的豐富、自然、厚重。例如,作品《無上清涼》通過著色表面呈現自然的綠色,有一種古樸莊重的歷史感。
與室外大型銅雕不同,室內的小型銅雕作品在著色多元化下可以有更多的設計可能,色彩斑斕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且作品更具觀賞性,有利于打開銅雕作品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應用市場,這是美術史和雕塑發(fā)展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此外,銅雕著色的多元化恰恰代表著人們需求的多元化,藝術的傳承是以人為載體的,當一種藝術失去了人們對它的喜愛和關注,這種藝術就難以得到傳承,而適當的適應時代發(fā)展就需要對原有的藝術形態(tài)進行變革,保留傳統銅雕著色的技巧和“原汁原味”,創(chuàng)造新的著色技巧和著色搭配,給銅雕作品賦予新的時代特色。
傳統著色工藝一般采用浸泡方式,使銅及銅合金呈現黃色、金黃色、褐色、黑色、灰色、藍色、綠色、巧克力色等顏色效果。熱著色工藝采用火槍加熱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化學原料配方,在不同溫度和不同含量的銅表面,按設計者的愿望,把各種化學材料應用在加熱后的銅表面,使著色液在高溫下與銅器發(fā)生物理以及化學反應,并根據加熱時間的長短來控制銅表面所需的各種色彩,并構成各種圖案形狀,然后用清色封閉材料封閉著色好的銅表面,從而呈現晶瑩剔透、色澤鮮艷的多種顏色效果。
銅化學熱著色注意要點:首先要配制正確的配方;其次對鑄件表面的光潔程度有苛刻的要求,以達到著色后顏色的均勻自然;還有火候的把握難度非常高,不同的顏色對溫度有不同的要求,低了達不到理想色標,高了會灼燒表面顏色;最后一個不易掌握的是化合物的濃度精確配比。銅雕化學熱著色不同于物理噴涂著色。著色好后,顏色看上去就如同從銅內部透出來的一樣,豐富、自然、厚重、牢固。彩繪著色工藝一般采用各種彩色顏料通過噴、涂、畫等手法,按作者的愿望著色在銅雕作品表面,它的優(yōu)點是色彩多樣、手法豐富,缺點是附著力差。當然正因為銅雕著色具有多樣化以及各具特色,才突顯出銅雕著色的多姿多彩和多元化。
總之,銅雕著色多元化的未來是極富探索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它代表著傳統和現代兩階段的過渡。作為銅雕創(chuàng)作者,既要繼承傳統銅雕著色的優(yōu)點,也要積極應對現代市場和社會對銅雕作品的多樣化需求,嘗試探索新科技、新技術,讓銅雕藝術綻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