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 (河南 漯河 462300)
李道選 王 偉 李俊明 馬廣輝
脊柱創(chuàng)傷主要指由于外力作用導致脊柱過度伸展以及旋轉而出現(xiàn)的損傷,脊柱椎管內為上下走行的脊髓,若脊柱創(chuàng)傷累及脊髓將致殘甚至致死[1-3]。故通過影像學診斷技術評估脊柱創(chuàng)傷類型、明確病變是否累及椎管及椎管內脊髓受損情況,對手術方案制定、患者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以往診斷脊柱創(chuàng)傷常采取X線技術,但常規(guī)X線具有受重疊因素影響而導致漏診率較高,患者病情存在被低估的風險。近年來,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其在顯示骨折線走行、累及范圍、椎管內情況等方面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4-5]。故本文以62例脊柱創(chuàng)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CT與MR影像學表現(xiàn)特點?,F(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62例脊柱創(chuàng)傷患者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年齡≥18歲;存在明顯創(chuàng)傷史,并且具有局部疼痛、活動功能受限等表現(xiàn);接受CT與MRI檢查,得到病理學診斷證實;對本次研究知情。排除標準: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脊柱功能異常;合并精神類疾?。痪哂心δ苷系K;診治資料不完整。包括男38例與女24例,患者年齡18~72歲,平均(49.16±6.72)歲;創(chuàng)傷部位:腰椎28例,胸椎21例,頸椎9例,骶椎4例;脊柱創(chuàng)傷原因:交通事故31例,墜落19例,砸傷10例,跌倒2例。
1.2 方法CT:采取螺旋CT機(型號:Lightspeed 64層,購自G E公司),圍繞患者病變脊椎先予以常規(guī)橫斷位掃描,設置管電壓以及管電流分別為120kV、220~300mA,同時控制層厚與層間距均是3mm。結合患者病情予以冠狀位與矢狀位等掃描圖像重建。MRI:采取磁共振成像儀(型號:西門子Magnetom 63sp 1.5T),常規(guī)軸位以及矢狀位掃描患者病變脊椎,結合患者情況進行冠狀位掃描。其中矩陣256×256,層厚與層間距值都是4 m m。采取自旋回波(spin echo,SE)T1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e,T1WI),其中重復時間(Time of Repeatation,T R)4 5 0 m s,恢復時間(e c h o time,TE)10~20ms;采取短時間反轉恢復(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采取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xiàn)SE)T2加權成像(T2weighted image,T2WI)序列,其中TR2330ms,TE105~120ms。將全部數(shù)據傳輸?shù)较鄳ぷ髡具M行處理,安排兩位資歷較高放射科醫(yī)師完成閱片過程。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取SPSS19.0處理相關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與MRI檢出情況比較見表1。CT碎骨片檢出數(shù)顯著多于MRI(P<0.05);MRI脊椎骨折以及韌帶損傷檢出率顯著高于CT(P<0.05)。
2.2 CT影像表現(xiàn)CT檢出56例脊椎骨折,表現(xiàn)為椎體變形或者有椎體楔狀壓縮改變,其余為2例頸椎滑脫與4例未見明顯骨折征象;27個椎管容積改變主要為椎管狹窄以及椎管被碎骨片占領等表現(xiàn);檢出11例神經根受壓患者,包括椎體后碎骨片擠壓9處與附件骨折部位碎骨片擠壓7處;韌帶損傷具有前縱或后縱韌帶明顯增厚表現(xiàn),無法清晰顯示斷裂情況。
2.3 MRI影像表現(xiàn)MRI檢出62例脊椎骨折,具有后緣碎骨片向著椎管位移、椎體之中呈T2WI高信號及T1WI低信號或者等信號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27個椎管容積改變,表現(xiàn)與CT一致;13例患者神經根信號顯示異常,包括碎骨片壓迫16處以及腫脹部位鄰近軟組織擠壓3處;韌帶損傷具有韌帶增粗、T2WI呈條狀或者呈片狀高信號、T1WI間斷低信號表現(xiàn),同時損傷高信號處和鄰近組織分界顯示不清;椎旁軟組織損傷具有T2WI斑片狀高信號以及T1WI低信號表現(xiàn)。
2.4 病例分析見圖1-2。
脊柱創(chuàng)傷是當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外科疾病,需通過影像學檢查明確患者損傷部位、嚴重程度,為合理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影像學依據[6]。對于脊柱創(chuàng)傷患者,通常診斷為脊柱骨折,主要因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各種意外所致,常見為壓縮性骨折[7-9]。臨床上一般采取X線片檢查方式對椎體損傷予以初步篩查。CT屬于常見影像學檢查手段,不僅能夠全面呈現(xiàn)脊柱骨折部位、具體類型、骨折移位情況以及椎管狹窄等,同時亦可有效評估脊髓損傷狀態(tài)。臨床證實,CT可以區(qū)別大多數(shù)新舊性骨折[9]。對于新鮮骨折,CT能夠清晰呈現(xiàn)骨折發(fā)生部位與骨折線,通過矢狀面或冠狀面掃描方式,呈現(xiàn)椎體形態(tài)與具體密度變化情況,而陳舊性骨折一般具有骨折線模糊的影像學表現(xiàn),骨小梁走行具有紊亂、硬化特點,密度呈現(xiàn)不均勻性,其不能顯示骨挫傷未發(fā)生明確形態(tài)以及密度改變,亦未見骨折線的病灶。
由于MRI檢查技術分辨率高,可以快速成像,并且診斷準確率高,故其已經成為多種疾病檢查方式。MRI具有較高軟組織分辨率,主要以T1WI序列、T2WI序列與脂肪抑脂序列進行新陳舊骨折鑒別[10-11]。臨床認為脊柱椎體挫傷屬于隱匿性骨損傷,該概念是在MRI檢查技術應用后所提出,創(chuàng)傷導致椎體之中局限性水腫甚至出血為常見組織病理學改變,因為骨挫傷病理改變無法引起可分辨X線出現(xiàn)吸收差異,所以通過X線、CT不能將其顯示出來[12]。MRI則可以較為敏感地呈現(xiàn)組織里面水分改變情況,呈現(xiàn)早期或者程度較輕水腫病灶,其為當前唯一可以呈現(xiàn)骨挫傷且呈現(xiàn)關節(jié)附屬結構狀況的影像學技術。
表1 CT與MRI檢出情況比較
圖1-2 患者為男性,30歲,因車禍傷致頸部疼痛就診。MRI T2WI矢狀位示C5椎體稍變扁呈楔形,約0-I°向后滑移,椎體內見片狀長T2信號(圖1);CT矢狀位重建顯示檢C5椎體低密度骨折線。
本研究顯示,CT碎骨片檢出數(shù)顯著多于MRI,而MRI脊椎骨折以及韌帶損傷檢出率顯著高于CT,對于CT未檢出的脊椎骨折,MRI顯示胸椎體骨挫傷以及腰椎骨挫傷各3例,表明CT診斷方式能更有效檢出碎骨片,MRI診斷方式可更準確檢出脊椎骨折與韌帶損傷情況。主要因為MRI檢查方式可以通過多平面重建以及三維重建等技術準確并且清晰定位人體脊柱外傷[13]。CT檢查方式對骨皮質以及骨松質具有較高敏感性,同時可以靈活設置窗位、窗寬,故其能夠清晰呈現(xiàn)骨折線走向以及碎骨片,而進行MRI檢查時,高信號影可影響骨折線顯示清晰度,最終難以辨別體積小且結構復雜椎體[14-15]。本研究CT檢查顯示,韌帶損傷具有前縱或后縱韌帶明顯增厚表現(xiàn),但無法清晰顯示斷裂情況,而MRI檢查中韌帶損傷主要包括韌帶增粗表現(xiàn)、T2WI高信號以及T1WI間斷低信號等明顯表現(xiàn),故相較于CT,MRI能夠更準確檢出韌帶損傷。脊柱創(chuàng)傷患者椎旁軟組織損傷在MRI上的表現(xiàn)主要為T2WI斑片高信號,并呈現(xiàn)T1WI低信號。
綜上,CT可清晰顯示脊柱創(chuàng)傷患者碎骨片移位情況,MRI則在檢出脊椎骨折以及韌帶損傷方面更顯優(yōu)勢,臨床可根據患者病情合理應用這兩種影像學檢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