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君
(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臨床中,導致心臟瓣膜疾病發(fā)生的原因相對較多,其中風濕是欠發(fā)達地區(qū)及國家發(fā)病的重要原因。對心臟瓣膜疾病患者進行治療期間,經體外循環(huán)的瓣膜置換術是其主要治療方案[1]。但經臨床調查顯示,心臟外科手術后患者重癥監(jiān)護室(ICU)停留時間的延長能夠促使其近、遠期死亡率顯著升高[2]。本研究經過對心臟瓣膜術后患者ICU時間延長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從而為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死亡率等提供有效理論指導。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本研究對象,并依據(jù)是否出現(xiàn)ICU延遲分為延遲組(24例)與非延遲組(76例)。延遲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46~70歲,平均(56.1±12.5)歲,其中主動脈瓣置換10例,二尖瓣置換8例,雙瓣置換術6例。非延遲組男37例,女39例,年齡48~73歲,平均(56.3±12.7)歲,其中主動脈瓣置換33例,二尖瓣置換25例,雙瓣置換術18例。兩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且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同時獲得倫理委員會準許。
通過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式,將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統(tǒng)一記錄并分析,調查內容主要包含患者性別、年齡、是否存在糖尿病/冠心病、是否存在術前腎功能損傷、術后有無發(fā)生呼吸衰竭、體外循環(huán)時間、血紅蛋白含量、是否存在術前/術后心房纖顫、有無進行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以及是否存在心包積液等的存在情況。并對上述調查內容進行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其中ICU延遲是指患者術后在ICU時間>5 d。
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1.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shù)進行x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s)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之后進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
非延遲組患者合并術前腎功能損傷、冠心病、術后呼吸衰竭及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發(fā)生率均低于延遲組(P<0.05),兩組性別(女)、年齡、合并糖尿病、體外循環(huán)時間≥120 min、血紅蛋白≤125 g/L、術前/術后心房纖顫及心包積液的發(fā)生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術后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及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均為導致患者ICU時間延長的獨立危險因素,具體見表2。
表2 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多因素分析結果
心臟瓣膜疾病患者經瓣膜置換術治療后,極易發(fā)生ICU住院時間延長的情況,促使患者住院醫(yī)療負擔增加的同時對其術后康復也會產生嚴重影響[3]。在本研究的100例患者中,有24例發(fā)生ICU住院時間延長情況,延遲發(fā)生率為24%。因此,通過對可能導致ICU住院時間延長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有效分析,并采取積極預防措施,有助于促使患者預后情況得到明顯改善,提升其治療效果[4]。本研究經過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顯示:非延遲組患者合并術前腎功能損傷、冠心病、術后呼吸衰竭及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發(fā)生率均低于延遲組(P<0.05);術后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及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均為導致患者ICU時間延長的獨立危險因素。由此可見,術后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及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均能夠促使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ICU住院時間延長,從而對其術后康復產生不利影響。術后呼吸衰竭是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在術后1周至1個月內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情況,心臟瓣膜病極易引發(fā)血流動力學紊亂,從而導致肺動脈高壓及感染等情況出現(xiàn),而對于術前就已存在呼吸功能障礙的患者其術后呼吸衰竭的發(fā)生率則相對較高[5]。經體外循環(huán)后早期肺泡膜的血管阻力及通透性明顯增加,致使其表面活性物質喪失,肺泡中炎癥細胞浸潤、白細胞聚集情況以及血管外肺水腫的明顯增加致使患者呼吸功能損傷的情況加重[6]。術后機體循環(huán)功能障礙、心排血量降低以及多種臟器功能損傷同樣能夠導致術后住ICU時間延長。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是患者術后住ICU時間延長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對患者進行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治療期間應注意時間及模式的合理選取,從而使其住ICU時間延長顯著縮短。對心臟瓣膜病患者在進行治療期間,加強對其術中管理,體外循環(huán)停機后應進行常規(guī)超濾,促使其心肌及全身水腫情況迅速降低,肺滲出情況減少,心臟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進而縮短患者術后住ICU時間延長,利于其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合并冠心病、術后呼吸衰竭以及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均為導致患者心臟瓣膜手術后ICU時間延長的獨立因素,針對上述因素采取積極、有效應對措施,能夠有效縮短患者ICU滯留時間,促進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