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新聞播音包括廣播新聞播音、電視新聞播音等課程,其作為專業(yè)學生的必修內容,是衡量學生專業(yè)水平的關鍵因素,也是播音主持藝術專業(yè)教學的關鍵一環(huán)。在業(yè)內經常提及的一句話就是“新聞好播可是播好不容易”,對于“好播”是因為新聞播音有完整的新聞稿件作為依托,稿件上的字、詞、句子極其規(guī)范。所謂的“難播”是如何將稿件上的文字語言準確轉化成有聲語言,把稿件中想要傳達的信息傳達清楚,且態(tài)度鮮明極具藝術性,這對廣大播音員來說確實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因此,在新聞播音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經常出現一些問題。
見字出聲,不知所云。在新聞播音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就是見字出聲,不知所云。這很容易理解,由于學生受從小到大閱讀習慣的影響,對于專業(yè)的基本技巧掌握程度不高,尤其在備稿環(huán)節(jié)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對于新聞播音的認識程度未達到一定的專業(yè)層次,加上缺少真實的實踐鍛煉以及沒有經驗等,致使學生不知道新聞稿件所表達的意思,還只停留在見到新聞稿件把字讀出來這個階段,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傳播,傳播的是什么,缺少新聞感。
語句僵直,毫無態(tài)度。語句僵直、毫無態(tài)度,屬于問題的第二階段,學生的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fā)聲掌握的程度較好,新聞播音的學習初見成效,可以仔細體驗新聞稿件所表達的深層含義,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實現情景再現,對象感、內在語言應用恰當,但同時存在顧此失彼的問題。在播音過程中思考痕跡過重,精神壓力過大。例如,由于將精力全部集中在內部技巧的應用上,又要兼顧新聞稿件認讀,所以學生在播音時語句僵直,每個字處理的痕跡過重,缺少節(jié)奏變化,使有聲語言喪失美感;由于大量精力放到內部技巧與新聞稿件的認讀上,使語言呈現出小心謹慎,沒有游刃有余的自信。也有些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屬于自己的新聞播音方法,“以不變應萬變”,所有的新聞稿件全部應用這樣的“模版”進行創(chuàng)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固定腔調”。這樣的創(chuàng)作模式同樣會使新聞播音作品產生語句僵直、信息傳遞不清及情感、態(tài)度不到位的情況。
模仿泛濫,有形無神。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涌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新聞播音員與主持人,一些學生也有自己崇拜的播音員“偶像”,從而產生了學生主動對偶像進行模仿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發(fā)現,通過模仿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于初學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專業(yè)的播音主持藝術人才培養(yǎng)有一定制約作用,學生往往只學習到優(yōu)秀播音員的一些外在形式,如停連、重音、發(fā)聲狀態(tài),并沒有把“神”模仿到位。因為根據藝術的特點,創(chuàng)作者思想感情的運動很難完整地被他人察覺,只能凝結在其藝術作品中。學生通過模仿的方法進行播音創(chuàng)作時,會形成一個無形的枷鎖束縛自己的創(chuàng)作空間。
新聞播音出現問題的原因,首先就是創(chuàng)作者沒有對新聞播音形成專業(yè)認知,只是簡單的認為新聞播音就是“照本宣科”,沒有深刻認識到新聞播音對于輿論宣傳乃至全社會的重要性。其次,由于備稿過程極其枯燥,一些同學在備稿過程中功夫不到位,沒有深入理解稿件內容,在新聞播音中只動嘴未動心。再次,在專業(yè)技巧的應用上顧此失彼,沒有把課堂上所學內容完全掌握或對于自己的一套模式太過于習慣,“以不變應萬變”來偷懶應付。最后,有些學生不想吃苦,總想坐享其成,課后練習過少,沒有形成習慣,態(tài)度不堅定。這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發(fā)揮引路人的作用。
引導學生加強內部體驗。上述論述中的見字出聲、不知所云,其實是由于學生在備稿上出現問題以及其思想感情沒有運動所引起的,這就需要教師仔細講解備稿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完成備稿環(huán)節(jié),并且使學生加強內部體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于五彩斑斕的世界有充分的認識,生活節(jié)奏快速且充實。但是也有一個困擾已久的問題,那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背景之下學生很難讓浮躁的內心安靜下來,很難引起真實的內心體驗從而影響學生思想感情的運動。“腳下占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有多少真情”。新聞播音的教學可通過實際調查的方法讓學生真聽真看真感受,也可通過設置情景的模式,通過移情等方法使學生心中具有真實的體驗,使他們的思想感情真正運動起來。這樣新聞播音就具備了靈魂,內容傳遞時就會彰顯真情,且態(tài)度鮮明,同時學生對于不同新聞稿件的不同思考與內心體驗,也解決了固定腔調等問題。
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外部體現。內容大于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真實的內部情感以及思想感情的運動使得新聞播音有血有肉,但是在播音過程中很多學生精神壓力過大,會考慮到語音是否標準、共鳴是否完美、老師曾經指出的問題是否有所改善。對于自身播音的評價,會使精力全部集中在這些地方,而播音過程中很好的內部體驗全部遺忘在腦后。此時教師需要予以適當的鼓勵,使學生的精神壓力徹底解放,通過內部真實的體驗帶出聲音,大膽嘗試,達到收放自如、張弛有度。這種加強練習會使學生的新聞播音水平有質的飛躍。
在學生達到可以靈活掌握內部技巧與外部技巧的時候,另一個難題擺在了眼前,學生的播音可能千篇一律,缺少特點。但是通過之前的教學其實也為學生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學生在播音創(chuàng)作過程中早已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內部體驗,在獨特的內部體驗的驅動下,語言樣態(tài)的表達已初步形成了獨特的外部技巧。但對于學生個性化風格的的形成,教師還需要著重培養(yǎng)。
交出“課堂主動權”——交流碰撞。首先,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作,因為每一個創(chuàng)作都凝結著學生的心血,是學生的勞動成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當好“風向標”,對學生和課堂進行引導和掌控。在課堂上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交流對于新聞稿件的內部體驗,通過這種方式會發(fā)現每個同學對于稿件都有自己的個性理解,教師要對這種理解進行引導,確定其正確的方向。隨后,學生之間繼續(xù)討論,交流碰撞的同時無形間增強了這種體驗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更加牢固。
找到“個性特點”——百花齊放。學生在對于新聞稿件內部體驗的討論過程中,對于自己觀點的堅持,其獨特的個性化特點能夠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屬于自己的個性化風格也能夠得以表現。接下來,依據長時間大量的普通話訓練,強化外部技巧,增強自信心,因而就會形成具有個性化風格的新聞播音作品。
堅持、重復訓練——點亮舞臺?!皹I(yè)精于勤荒于嬉”。接下來大量的基本功訓練,包括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fā)聲,以及新聞稿件的播讀會幫助學生將屬于自己的新聞播音技巧運用得更加完美,使新聞播音水平達到質的飛躍。
文章從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新聞播音科目教學出發(fā),通過對學生經常在新聞播音中出現的問題、原因、解決方法以及在新聞播音中如何正確創(chuàng)作和形成個性化風格進行探究,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新聞播音,認識到內容大于形式,獨特、深刻的內部體驗是播好新聞的關鍵,也是個性化風格形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