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華
“性格化是一種假面。演員在隱蔽的假面之下,能把內心最深藏和有趣的細節(jié)暴露出來。”性格化作為一種假面或外在表現形式體現藝術人物特有的典型特征。它不僅指演員扮演人的外部特質,即外部性格化;還指扮演人物的內心精神氣質,即內部性格化。演員既要完成行動的獨特性質,還要進行人的行為舉止的獨特性質體現,其以內部性格化為基礎,發(fā)現并尋找外部性格化的獨特體現形式?!氨硌菟囆g要解決的矛盾是經演員扮演角色、或演員化身為角色達到,這種方法稱之為性格化?!彼?,“性格化”中的“化”意指化身。它是演員通過內外部性格化手段使本體性格轉化為劇中角色性格,達到人物性格再體現。
“演員作為形象的創(chuàng)造者,勢必都應該進行性格化和再體現?!彼故蠌娬{演員性格化與再體現主要針對他所處時期表演的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演員在表演中“熱愛自己勝過熱愛角色中的自己”,他們表演時既不需要性格化,也不會再體現,扮演角色永遠遷就自己。當下影視演員中表現出的表演退化,愛惜羽毛,敬業(yè)精神萎縮殆盡;表演任何角色都是一張面孔的現象經常出現。二是表演刻板化,抄襲或格式化性格在當下某些古裝和戲說影視劇中濫用成災,如小鮮肉與僵尸臉的格式化展覽。性格化與再體現是要警醒那些表演公式化與程式化和不能創(chuàng)造并傳達出人的精神生活的演員。性格化與再體現是斯氏表演創(chuàng)作經驗的重要總結。
“性格化”作為演員創(chuàng)造人物的核心問題,包含兩方面內涵延伸。其一,演員創(chuàng)造出的性格形象的獨特性及角色體現的個性化?!澳切┡c性格毫無關系的,都可以棄之不理,因為性格是神圣的,鮮明性格,是表現人物特征最應當著力的?!毖輪T應體現人物性格的獨特性,只有性格化才能使表演個性化,才會讓劇中角色具有再體現的生命力。其二,典型的性格特征。它是指演員表演角色要具有社會生活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它既不能脫離和違背日常,又要經日常標準判定。
沒有性格的人物形象是不存在的,演員要以自身這個“活人”,性格的“化身”出另一個“活人”,這個過程使得表演藝術呈現出既復雜且又微妙的創(chuàng)作特點。
表演創(chuàng)作中,作家或編劇描寫的角色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性格形象,既包含獨特的個性,如情感、意志、性格、氣質;也包含特有的行為方式與相貌特點。表演藝術不僅包含著演員本體的性格特質,同時也包含著劇中人的個性魅力。斯坦尼撕拉夫斯基將性格化喻為“假面”,意思就是演員要以形象的“假面”,以最真實的感情和最動人的情感演繹角色。
演員依據劇中人性格,進行內外部性格化,創(chuàng)造鮮明、生動的角色性格,就必須掌握表演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性特征。
第一,演員從把握角色的行為邏輯入手,即人物的行動邏輯。生活中人總是通過個人行為劃定行動范圍,并以自我興趣、喜好選擇行動目標。角色體現也要以生活中人的行為為準則,合理再現角色特質。
第二,演員要認真的分析劇本,使劇中人的動作行為與特定生活背景、社會環(huán)境、及劇中規(guī)定情境相統一。角色性格勢必伴隨劇中情節(jié)逐漸展開,行動發(fā)展貫穿成線。演員一定要以劇中社會背景與時代特征,并以合情合理的邏輯順序展開特定行動,表演才會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
第三,演員要掌握角色性格多層次與多側面特質,通過分解刻畫,綜合掌握做到這一點。分解刻畫突出角色核心性格特質,再以核心性格為主導聯系其它綜合創(chuàng)造。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性格要建立在整體掌握角色性格的前提下,通過場面與場面的聯系,重點結合角色身份、職業(yè)、習慣、氣質、能力在主要場面中重點刻畫,通過與其他場次建立合理因果關系進行行動,讓角色體現更立體、生動。如《茶館》中王利發(fā)的核心性格特質為進取型。他為在亂世中生活下去,不斷的想出改良方法使茶館能夠紅火,但面對權貴的欺壓、地痞無賴的盤削又表現的懦弱、逆來順受。
第四,演員要對角色性格進行內外部特質相統一,體現出角色形與神的和諧一致。角色形象的外部行為舉止勢必經由心理活動而導出,心理活動作用于外在表現,是基礎和前提,而其外在行為舉止勢必要證明角色心理活動的內容。如心理活動若產生抗爭或不屈服,外在語言或行為就要證明相應的心理活動的發(fā)展方向。在莎士比亞悲劇之一《王子復仇記》中,哈姆雷特得知親叔叔密謀害死老國王,他的親生父親,篡奪了王位,變身丹麥新國王,他的母親一夜之間又投懷送抱于新國王,哈姆雷特以裝瘋的外部形式使新國王放松對自己猜忌,走上復仇的道路。
第五,演員要善于運用與對手間的差異,進行性格對照,使得角色性格相互映襯,產生良好的演出共鳴。性格的差異性讓演員創(chuàng)作能建立互動關系,產生推動作用,并使角色的定位,性格體現顯得更清晰和獨特。
第六,演員要同觀眾共同創(chuàng)造。舞臺表演的直觀性,在劇場中演員與觀眾的互動與交流自然建立。影視劇表演,演員以完成形式通過銀幕或屏幕同觀眾交流,它雖屬單方面,但現代傳播媒介提供眾多溝通平臺,如電視訪談,網絡平臺等。演員與觀眾交流形成多渠道、多方式,觀眾給予演員評價無論好壞對演員表演都會起到推動作用。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普遍性與個別性的高度統一體。好的典型是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形象首先具有鮮明的性格;并還集中、凝練特定社會群體強烈的普遍性特征的人。例如話劇《狗爺兒涅磐》中的狗爺兒,著名表演藝術家林連昆扮演的狗爺兒是真正深刻理解了狗爺兒這一人物形象既具有典型性格中的復雜性,又準確把握角色行為態(tài)度,才使人物形象創(chuàng)造生動、豐滿和鮮明。首先,狗爺兒勤勞、善良,熱愛土地,但又熱愛到想成為象地主祁永年那樣占有土地的人,導致最后瘋癲。狗爺兒的個性既凝練了中國普通農民思想的普遍性,又以典型的本體特質,反映出藝術形象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其二,聯系傳統中國農民的特質,狗爺兒的瘋癲既具有者偶然性,又有其必然的劣根性特質。這一點又體現出人物性格命運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演員林連昆用性格化演技深刻并生動的再體現了狗爺兒這個典型形象和典型性格,不僅起到了演員表演創(chuàng)造藝術人物的認識與教育作用,還有著藝術典型性的審美功效。
表演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典型性格創(chuàng)造是一個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成熟的標志。演員性格化創(chuàng)造究竟要怎么做?演員首先要滲透于藝術作品的形象性格中,包括自己的身體、面貌、聲音,完全的將自我融入到角色形象中。其次要化身成角色。如何化身成角色,也就是在創(chuàng)造角色形象時勢必要設法剔除演員自身的某些特征,最終進入或者成為所要扮演的角色性格中。所以,融入角色形象與化身角色性格是演員表演創(chuàng)造的內驅力關鍵。
演員性格化身,是在本體性格基礎上的化身。首先,演員要借鑒“假面”的隱蔽,即劇中角色,通過“假面”中人的名義,展開行動。此刻,演員要以“假面人”的視角,對社會、環(huán)境、人的關系進行感知、認識、判定并行動。在“假面”的隱蔽下,演員扮演的不論是好人或壞人,都應從活人角度出發(fā),體現真實活人。
性格化是演員獲取角色性格信息并以真實與信念交替,引發(fā)所感、所想、所做的信心,只有這樣演員才能活在角色里;反之,角色也才能因演員成為活人,性格化身成為可能。
其次,性格化要求演員對角色內部性格做充分把握,也應對外部形式進行恰當設想。通常兩種方式:一種是演員經過分析劇本獲取角色性格特征,如開朗與陰郁、進取與保守等;理解角色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與意識、意志與情感、愛好與興趣等反映、揭示角色內心生活性格化特點,進而設想角色行為邏輯、處事方式等外部特質。如開朗型身體與聲音表現外露與洪亮,保守型拘謹與沉默等;另一種是演員依據劇本先對角色外部特質進行設想,如行為方式、身體姿態(tài)、步態(tài)特點,表情、眼神、語言表達方式等;通過感受角色外部特質進而獲得創(chuàng)作感覺。演員性格化無論是由里及外或由外及里,都要以劇本角色為依據,發(fā)現、探求準確性格化身方式,讓本體特質與角色融合,體現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最后,性格化表演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是要向觀眾傳達出人物形象應有的精神生活。期間,演員性格化的過程,是其內部與外部性格特點和諧一致的過程,它們兩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內部是外部的依據,失去內心依據的外部形式流于刻板、公式化,相反,只有內部卻找不到恰當外部表現,性格就會失去生動與鮮明的特質,顯得無活力。
總之,演員性格化是以角色內部性格探索為起點,并與外部性格構成整體劃一的表現形式結束。這個過程是演員化身為角色的關鍵。
性格化不是簡單的邏輯概念,它是演員的實踐準則。性格化可以創(chuàng)造與演員性格相近的角色,也可以創(chuàng)造與本體性格不同的角色。它是演員突破自我,形成創(chuàng)作個性,拓寬戲路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