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靜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12006)
《我和我的祖國》不同于其他類型主旋律電影,沒有了《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辛亥革命》的宏大敘事場景,卻按照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安排了《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七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故事情節(jié),同樣達到了不忘初心,印證了偉大祖國的富強昌盛。主旋律電影的這一變革,讓更多的民俗文化可以融入電影之中,不同的民俗文化襯托著地大物博、持續(xù)崛起的中華民族,也為主旋律影片在銀幕上賦予了更加形象生動的畫面。截至2019年11月28日,該片票房29.68億元,已然創(chuàng)造了主旋律電影票房的高峰,帶來了更加廣泛的關(guān)注度。
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為了適應(yīng)電影市場的發(fā)展,在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思考與普通觀眾生活相貼近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目的就是能更好地利用影像的特點,凝聚全中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主旋律價值。在不斷的探索之路上,主旋律電影開始了不同風格的嘗試,單2019年,銀幕上就出現(xiàn)了許多部讓觀眾耳目一新的主旋律電影,《周恩來回延安》《我和我的祖國》都已不再是過去具有宏大敘事場面的主旋律電影,而是加入了更多有血有肉的民俗場景,讓電影的畫面更加接地氣,更能讓觀眾產(chǎn)生認同感,從而提升民眾對主旋律電影的認同價值。特別是《我和我的祖國》這部影片,立足點在祖國誕辰70周年的偉大節(jié)點上,思考如何構(gòu)架整部影片的敘事內(nèi)容,如何選擇主旋律價值表達,更是顯得尤為智慧和重要。
我們不得不說在近年來主旋律電影面臨著許多尷尬的境地,這些阻力大多來自于商業(yè)電影的沖擊,科幻片、喜劇片、愛情片都是主旋律電影發(fā)展道路上的強勁對手,然而主旋律電影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影片,可以利用千變?nèi)f化的科技畫面,抑或是科幻題材的手段來吸引觀眾,它的基調(diào)本身就被引領(lǐng)民眾的主流價值觀所限定。所以好的主旋律電影首先應(yīng)該是在其敘事框架上進行的優(yōu)化思考。電影藝術(shù)之所以可以感人、動人,也是因為它源于生活,能讓觀眾產(chǎn)生共鳴,同時通過銀幕的展現(xiàn)又得以讓人加以思考,帶來新的思想性,正是這樣的魅力才激發(fā)出一部部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該片正是看到了主旋律電影發(fā)展的處境以及未來探索的方向,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時,為觀眾帶來了一部耳目一新的新框架式的主旋律影片。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題材宏大,哪怕是完整的120分鐘的影片敘事也會顯得捉襟見肘。影片制作時首要考慮的點是“立足”,如何統(tǒng)領(lǐng)全篇,是單向性敘事?還是多故事主線?為了更加飽滿地展現(xiàn)祖國的巨變,影片選擇的多故事敘事,但是多故事的選擇又成為了一個新的難題,那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應(yīng)該選擇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這些大紀事該如何合理地安排進有限的影像敘事時間軌道中。在這里,不得不說七位導(dǎo)演的選材都非常有特點和代表性,由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聯(lián)合執(zhí)導(dǎo),每一個故事題材都是經(jīng)由導(dǎo)演深思熟慮過的,并且能在70年的歷史長河中具有代表性的,既要橫跨整個時間維度,也要能代表不同時代的中華民族百姓特色。7個故事,7種情節(jié),正是這樣的多故事框架,才能讓更多的民俗文化融入、進入到影像敘事中,才為民俗化的主旋律敘事添加了可能。
七部短片,雖然都是重大的歷史節(jié)點,但主演卻不是我們眾所周知最鮮亮的焦點人物,而是能表現(xiàn)民眾、有參與感的平凡百姓。在《前夜》中,影片并沒有著手于“偉大”事件,而是通過電動旗桿設(shè)計及安裝者林治遠的故事展開。也許只有看過這部影片,我們才能注意到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物在新中國成立典禮上產(chǎn)生了巨大作用,這才是影片想要真正為我們傳達的情感。在新中國成立的70周年時間里,每一個中國人、中華民族的兒女都在為祖國付出著,努力盡一份力,特別是林治遠因為缺少一種能讓國旗定住的稀有金屬時,全北京城的民眾紛紛在半夜打著燈籠出動,送來了家里的鍋、碗、瓢、盆,這樣熱愛祖國的場面區(qū)別于過去拋頭顱灑熱血的宏大場面,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真實生活場景。在這段故事中,新中國成立初期老北京的四合院、林治遠妻子送來的地方美食,都是民俗化的體現(xiàn)。還有每一個活生生聚集在北京操持不同地域口音的百姓,都把自己的地方民俗性展現(xiàn)了出來,讓人物更加生動,讓敘事場景更加具有感染力。特別是當不同民俗匯聚時,代表不同個體文化的碰撞并未產(chǎn)生矛盾,反而誕生出更為堅定的民族意識,就是熱愛祖國,為新中國成立出自己的一份力,這才是民俗文化用在主旋律電影中的點睛之筆。
《奪冠》用當時上海弄堂百姓對中國女排的支持,繼續(xù)訴說著這份愛國情懷。影片情節(jié)真實再現(xiàn)了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在奧運會奪冠時的民眾反應(yīng)場景。這部短片敘事的巧妙之處在于并沒有直接去說女排奪冠的現(xiàn)場,而是利用對上海弄堂的還原,讓銀幕前的觀眾感受到眼前這群上海觀眾的熱情,感受這份國家榮譽感??粗∧泻⒉粩啻┧笤谌巳褐信惨巫印⑸咸炫_的場景,在歡笑的同時,感受到的是祖國榮譽沒有年齡差距,狹窄的弄堂、嘈雜的上??谝?、有特色的上海建筑和人物服裝造型都是地方民俗代表,把這份情意更加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回歸》中的民俗化則體現(xiàn)在整個香港場景中,香港街頭場景的真實還原,民眾的生活寫照,短短的20分鐘,把香港人的過往譜寫得淋漓盡致,這便是他們特有的民俗文化,他們也有自己生活的艱辛,但無論過往,卻始終同內(nèi)地人民一樣都懷揣著愛國之心。在《北京你好》中,老北京的京味民俗也得以豐富展現(xiàn),還原了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時的盛況。葛優(yōu)扮演的老北京,京味十足,觀眾似乎從他一個人身上就感受到了整個北京的民俗氣息,但是這部短片和前面幾個一樣,都不是直接展示奧運會的現(xiàn)場,而是圍繞奧運會反向操作,表現(xiàn)要參與奧運會的群體間所見所聞,而這個群體正是大多數(shù)電影觀眾的真實寫照。當老北京的葛優(yōu)與四川的少年發(fā)生故事的時候,其實也是整個國民民俗文化的結(jié)合。
當然《白晝流星》也是一個典型的民俗化的敘事代表,整部短片,以見證了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著陸這一重大歷史瞬間為契機,把草原的民俗與生活展現(xiàn)了出來。不同于發(fā)達的北京和上海,在草原上的孩子奔放、狂野,他們可能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誤入歧途,他們也許想要通過各種手段走向他們認為的“好路”,但是一切的善與惡,一切的不同在看到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著陸的那一刻,都被拉回了原點,那就是作為中華民族兒女看到祖國強大時,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是一種超越語言、超越一般情愛的升華。
除了多元的情節(jié)刻畫,讓整部電影通過不同故事的民俗背景來介紹主旋律以外,在人物的表演上該片也是頗為用心。整部電影集結(jié)了七位名導(dǎo)演的嘔心瀝血之作,同時在演員的選擇上也都是大明星大陣容,這一點和之前的主旋律相似,因為參與的演職人員越多,越能代表在不同崗位、不同職業(yè)、不同時期的中國人。然而在該片中除了保留了眾多的演職人員,更是保留了演員本身,或者說代表人物本身蘊含的不同民俗文化,這樣的演員塑造更加生動,讓每一個演員都有與臺下銀幕前觀眾的聯(lián)系性,也為后期主旋律的情感傳遞奠定了扎實的人脈基礎(chǔ)。
7部短片,每部片子中主角性格與背景全然不同,他們可能并不相識,但是他們所代表的主流價值觀卻是一樣的。在《前夜》中黃渤扮演的林治遠操著一口奇怪的口音,這是考究了人物原型林治遠出生于天津,祖籍卻是廣東,從而還原人物原型的處理。這樣的人物是寫實的,正是這份細節(jié)的刻畫才讓我們感受到來源于電影銀幕上的本該有的生活或者現(xiàn)實。除了語言還有人物本身的性格,他的動作,為了讓電影盡可能真實,導(dǎo)演需要思考許多生活中的細節(jié),而生活中的細節(jié)來源正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璀璨生存文化與智慧,而這種由民族或社會群體形成的,并且能被大眾或者他們自己的群體熟知的文化事項、民間習俗、風尚等都可以稱之為民俗。這也正是本文要一直證明的內(nèi)容,主旋律電影對個性人物的刻畫、起源都在于本身社會已經(jīng)具有的民俗文化,正是這種民俗文化的存在,才讓主旋律電影中的人物存在更加真實,最后感染觀眾打動觀眾,形成新的主旋律敘事的結(jié)構(gòu)。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奪冠》中對一系列人物的刻畫,小男孩學習乒乓球,回家修電視,不停地跑來跑去,這些人物刻畫的細節(jié)實實在在為我們還原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風貌。在此處人物細節(jié)的刻畫完全取材于生活,把上海人的模式化集中體現(xiàn)在了觀看比賽的一弄堂居民身上。我們通過短片開頭看到了平時對上海人“小資”“時髦”“吵嚷”等刻板印象的模式化民俗性的存在,但是導(dǎo)演的巧妙之處在于,人無完人,可不完人也有愛國情懷,也有能聚集在一起對著女排奪冠的緊張與國家榮譽共興衰的心情起落。在筆者看來,這一段精彩的表演不只是小男孩主演的靈動,最重要的是一弄堂老上海人地方民俗性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同樣的民俗化表演還可見于葛優(yōu)在《北京你好》的精彩演繹,葛優(yōu)的形象早已是老北京無疑,在這部片子中當出場的剎那,已經(jīng)把觀眾拉到了北京人街頭巷尾的深刻印象里去,平凡的出租車司機,平常的瑣碎生活,卻被一張不平凡的奧運會開幕式入場券打破了,這正是本短片的看點,也是人物表演的靈魂所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期間人潮涌動,全世界的人蜂擁而至,片子里就讓葛優(yōu)遇到了來自四川的小男孩,這是發(fā)達城市與中國內(nèi)陸城市的相遇,也是中國實際情況的展現(xiàn)。在這個故事中除了北京奧運,更是有對汶川地震后的寫照,喜劇片段里包含的是對2008年中國經(jīng)歷的思考,而在人物身上,葛優(yōu)喜劇般戲謔的表演讓人捧腹大笑,胡同里抓小偷的表演也讓觀眾從北京人、北京胡同身上真正了解了2008年的北京。從小男孩偷票、被抓說出實情的一系列演繹中,觀眾也能深刻感受到來自于四川人民身上的堅韌,是那份無論遭受多大苦難都會帶著希望活下去的希冀,這些都是導(dǎo)演與演員間不斷刻畫和還原民俗內(nèi)容后帶來的視聽盛宴。
主旋律電影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和我的祖國》是里程碑式的誕生,在數(shù)字媒體、視覺影像發(fā)展的今天,如何抓住觀眾的情感共鳴早已成為了主旋律電影真正去探求和發(fā)展的方向。電影宏大的敘事是主旋律電影要保留的,但是小人物貼近民生民俗的真實生活寫照才是主旋律電影真正探索的框架與出路。這部影片中,無論是從故事的選擇還是主演人物的刻畫,都充斥了生活中我們耳熟能詳?shù)膱鼍?,每一個片段都有一方百姓以及在此生活的人們真實民俗活動的寫照,這樣的對應(yīng)是極大調(diào)動起觀眾觀影期間關(guān)于主旋律情感的共鳴。我們大多是影片中、作品里介紹的小人物,可小人物的愛國情懷凝聚在一起才真的能形成愛國的大江大浪,小人物所帶來的民俗文化才是影片中塑造出來的真實生活寫照,《我和我的祖國》是祖國70周年華誕的禮物,同時也是主旋律電影里程碑上的新星,歌聲悠揚,譜寫無數(shù)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