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焱
(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腹部手術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和術后臥床等影響,可能會造成胃腸道蠕動減弱,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受到相應影響,造成腹脹等癥狀。過度的腹脹會使得患者非常不舒服,而且腹脹壓迫隔肌和胸腔,導致氣急,嚴重時會導致呼吸困難,不利于患者手術后的恢復。本文主要探討常規(guī)治療和艾灸治療脊柱術后腹脹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整理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12 月脊柱手術后腹脹的患者100 例,其中男患者50 例,女患者50 例,年齡在20 ~65 歲之間,術前無其他病史。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為50 例,且兩組患者年齡、病情、手術方式等情況,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O.05)。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嚴禁水和食物,臥床休息、按摩和熱敷等方法。觀察組在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以艾灸治療,在治療時將艾條的一段點燃,然后在腧穴部位進行施灸,距離患者皮膚保持2 ~3cm,讓患者感到溫熱即可,防止燙傷患者。在每個穴位施灸10 ~15 分鐘,當皮膚出現(xiàn)紅色即可,艾灸每天2 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詳細記錄患者的情況[2]。
1.2.2 腹脹程度
現(xiàn)在將腹脹分為三個程度。一是無腹脹,即為患者腹部正常,無不舒服情況;二是輕度腹脹,即為患者無明顯不適,但是胃部與腹部有輕度脹氣;三是重度腹脹,即為患者感到腹脹、惡心,持續(xù)時間較長,可見腹部有明顯膨脹。
1.2.3 療效評定標準
對于腹脹患者,治療后24 小時內排氣順暢即為痊愈;24~48 小時內排氣則治療效果有顯著效果;當28 ~72 小時后排氣則說明治療有效;治療后72 小時內仍然未排氣則說明治療無效。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著有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O0%[3]。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比較;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比較,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統(tǒng)計結果,對照組共有50 例患者,其中治愈患者有19例,顯著效果患者為15 例,有效患者為8 例,無效患者為8 例,總有效率為84%。觀察組共有50 例患者,其中治愈患者有31 例,顯著效果患者為11 例,有效患者為5 例,無效患者為3 例,總有效率為94%。觀察組的治愈率(62.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38.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結果表明,艾灸治療術后腹脹的治愈效果明顯,值得應用[1]。
表1 艾灸治療術后腹脹的效果觀察[n(%)]
術后腹脹是術后創(chuàng)傷、麻藥刺激的作用,是腹部術后常見的癥狀。臨床上注射新斯的明,雖然見效較快,但是往往作用時間短,并且用藥后容易導致腹痛、惡心等副作用,不宜在短時間反復使用。腹脹的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元氣受損,脈絡不通暢,氣血阻塞,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導致患者腹脹。因此在進行腹脹治療時主要還是活血通氣,以疏通為原則,通則達。中醫(yī)艾灸則是通過溫熱滲透皮膚來疏通脈絡,從而進行調節(jié)氣血,具有調節(jié)臟腑等作用。氣血是溫熱則流暢,遇到寒氣則不通暢,所以運用艾灸來治療是有效的。使用艾灸治療腹脹,則是借助艾灸的溫熱通過皮膚來疏通經脈,從而達到調節(jié)腸胃的作用,使得氣血調節(jié),胃腸道蠕動恢復正常,減輕腹脹。同時借助艾條的發(fā)熱使得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循環(huán),改善循環(huán),幫助胃腸道功能,促進蠕動,從而達到治療腹脹的效果。神網穴是經脈的總樞紐,具有健胃脾陽、散結疏通等作用;神厥穴表層最薄,非常敏感,但是由于臍部的特殊位置,艾灸時則會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胃腸道;氣海穴有補氣行氣之功等等。運用中醫(yī)穴位,各有千秋,疏通經脈,使的脾胃健運、六腑通暢,而達到治療腹脹的效果。艾灸神網穴、關元穴、中院穴、氣海穴在術后腹脹診治中,治療效果顯著,并且安全可靠,簡單易行,這種中醫(yī)艾灸是非常值得深究的[4]。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艾灸治療腹脹治愈率為62.0%,對照組為22.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艾灸治療腹脹安全可靠,經濟方便,值得應用[5]。醫(yī)護人員未來在實踐操作中不斷探索,希望尋找到更加適宜的艾灸治療方法,幫助腹脹患者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