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濤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 寧夏 銀川 750002)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常常被稱為“冠心病”。但冠心病的范圍還包括炎癥、栓塞等原因導致的管腔堵塞。世界衛(wèi)生組織按臨床類型將冠心病分成了5 類,包括無癥狀心肌缺血(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扳繹1]。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有效與快捷的方式之一,能夠改善心肌缺血與缺氧癥狀,從而獲得治療效果,并且具有較強的安全性與操作性。而如何在術后對患者血管內(nèi)的狹窄,阻塞及血流灌注狀態(tài)進行快速掌握對于患者后續(xù)的繼續(xù)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80 例行PCI 術的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介入術后512 排CT 與冠脈造影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對其方法及結果進行如下報告。
選擇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于我院行PCI 術的冠心病患者80 例,納入標準:具有不同程度的冠脈狹窄或冠狀動脈斑塊,確診為冠心病患者;患者均符合冠狀動脈介入術適應癥并成功接受PCI 治療;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妊娠期婦女;嚴重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者;甲狀腺功能異常者;碘過敏史者;冠脈支架植入術史者;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8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為44 例,女性患者為36 例,年齡為44 ~73 歲,平均年齡為(61.27±3.72)歲。80 例患者共128 枚藥物涂層支架。
在PCI 術后9 個月,對所有患者均進行CT 與冠脈造影檢查:(1)CT 檢查:患者檢查前禁食4h,仰臥位,囑患者雙臂上舉,連接胸前心電,輔助患者進行呼吸訓練。于肘前靜脈留置20G 靜脈針,采用美國GE 公司的Revolution 512 排256 層CT 機進行掃描,掃描參數(shù)為850mA,120kV,螺距0.20,重建間隔為0.5mm。掃描范圍為氣管隆突下水平到心臟橫膈面水平,使用高壓注射器進行碘造影劑注射60-70ml,使用相同注射速率注入生理鹽水30 m l,隨后使患者進行深吸氣,屏住呼吸后行增強掃描,采集成功后進行三維重建,選擇質(zhì)量最佳的圖像。(2)CAG 檢查:患者仰臥位常規(guī)監(jiān)測,消毒鋪巾,進行局麻后經(jīng)股動脈或橈動脈穿刺置管,注射造影劑對冠脈進行造影。選擇兩名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師進行圖像評估工作。
(1)對比兩組圖像質(zhì)量主觀評分,共5 分,其中分數(shù)越高,表示圖像質(zhì)量越好,錯層,斷層,偽影等情況越少,并對細微結構可顯示,≥3 分為能夠滿足臨床診斷需求[2];(2)對比不同檢查方法對支架內(nèi)再狹窄(ISR)的診斷效能,陽性評價標準為:血管狹窄程度=(狹窄端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徑-狹窄處直徑)/狹窄端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徑×100%。ISR 陽性為≥50%狹窄標記,ISR 陰性為支架內(nèi)腔無或<50%狹窄標記。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T 與冠脈造影檢查的圖像質(zhì)量主觀評分均>3 分,即均能滿足臨床診斷需求,而采用冠脈造影檢查的圖像質(zhì)量主觀評分高于CT 檢查方法,差異對比顯著(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圖像質(zhì)量主觀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圖像質(zhì)量主觀評分對比(±s,分)
方法例數(shù)圖像質(zhì)量主觀評分CT804.02±0.31冠脈造影804.71±0.28 t-14.774 P-0.000
128 枚支架中,顯影良好,能夠滿足影像學評價的共119 枚,512 排CT 結果顯示:ISR 陽性13 枚,陰性106 枚;冠脈造影顯示:ISR 陽性10 枚,陰性109 枚,兩組陽性率診斷對比無差異(P >0.05)。
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為全球的頭號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shù)多于任何其它死因。心血管疾病的癥狀一般有心悸、呼吸困難、紫紺、眩暈、暈厥、疲勞等。據(jù)統(tǒng)計至2030 年,死于心血管疾?。ㄖ饕切呐K病和中風)的人數(shù)將增加至2330萬人,大多數(shù)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過解決諸如煙草使用、不健康飲食和肥胖、缺乏身體活動、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升高等危險因素而得到預防。冠心病是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影響人類生命和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疾病[3]。
冠心病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效果顯著的治療方法,但是對于介入治療后患者病情跟蹤或者效果評價的方法目前臨床上還有爭議,臨床常用方法為冠脈造影[4-5]。長期臨床實踐表明冠脈造影診斷冠心病的一種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是一種較為安全可靠的有創(chuàng)診斷技術,但是冠脈造影也會出現(xiàn)一些并發(fā)癥或者禁忌癥等,比如對碘過敏或者造影劑過敏者、心肺功能不好者、電解質(zhì)紊亂者;并發(fā)癥比如假性動脈瘤、靜脈瘺、出血等,因此尋找相關的替代、無創(chuàng)的檢查和評價方法至關重要,并且可以對介入治療后病情進行有效的評價[6-7]。
CT 是一種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 線束、γ 射線、超聲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具有掃描時間快,圖像清晰等特點,CT診斷由于它的特殊診斷價值,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是是否可以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效果評價,目前還沒有具體相關的臨床數(shù)據(jù)支撐。本文通過收集我院80 例PCI 術的冠心病患者,術后分別采用CT 與冠脈造影檢查,結果顯示CT 與冠脈造影檢查的圖像質(zhì)量主觀評分均>3 分,即均能滿足臨床診斷需求,而采用冠脈造影檢查的圖像質(zhì)量主觀評分高于CT 檢查方法,并且兩組的對于支架內(nèi)再狹窄診斷陽性率無明顯的差異,說明兩種方法在評價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效果或者并發(fā)癥方面具有相同的診斷效果,其中冠脈造影檢查主觀感覺較為優(yōu)于CT,但是對于效果評價具有相同的效果,因此臨床上在檢測過程中可以根據(jù)患者需要,或者對患者經(jīng)過相關的病情或者禁忌癥評價后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等。
綜上所述,兩種檢查方法在冠心病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均具有一定診斷價值,其中冠脈造影圖像質(zhì)量優(yōu)于CT,512 排CT 可以作為冠脈造影檢查的輔助檢查工具,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為冠心病PCI 術后檢查方法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