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君
摘要:數學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將生活與教學有機結合,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具象,從而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數學相關知識。因此本文將結合實例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與生活有機融合,以期為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有機結合
前言: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對數學與生活并沒有很強的理解與認知,但其擁有很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通過將生活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還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初始數學思維,為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靈活使用所學知識,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將解決問題與生活化有機結合
數學學科來源于生活,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服務。尤其對于小學數學
來說,很多教學內容都是來源于日常生活,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應讓學生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也應在數學學習中聯想到實際生活。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加減法與人民幣的過程中,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日常生活中的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先采用這樣的開場白:“同學們一定都和爸爸媽媽去過超市吧,想買東西就需要付錢,那么今天我們的教室就是一個小超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扮演顧客還是收銀員?!苯處煂W生分成兩個大組,一組扮作收銀員,一組扮作超市顧客,將寫好價格標簽的商品放在一個大桌子上,如:“橡皮5角一塊”、“尺子1元一個”、“鉛筆2角一個”[1]等,扮演顧客的學生可以自行選購商品,之后拿著提前做好的“紙零錢”去收銀員處交錢。通過這樣角色扮演、結合日常逛超市的教學方式,學生一定會很有學習興趣,同時在玩與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數學可以有效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這種模擬扮演小游戲使用的道具,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與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可以加強其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放學后與爸爸媽媽去一次真超市,在超市購買東西后自己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錢,再次上課時在課堂中與其他同學分享昨天買了什么,花了多少錢。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掌握人民幣相關知識,還可以更快地運算,同時使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再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編成數學應用題,如“老師昨天去商場買了一條絲巾,花了20元,我一共帶了50元,我最后一共買了幾條絲巾呢?”[2]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更有興趣,從而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課堂教學情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學生在上課與學習過程中就
會很輕易地聯想到實際生活,還可以增強課堂趣味性、互動性,讓學生更有興趣地學習數學。
例如教師在上課開始時,通過簡單幾句話,就可以營造出十分濃厚的生活
氛圍:“今天是老師過生日,同學們一定都過過生日吧,過生日的時候不僅可以獲得禮物,還可以吃到好吃的蛋糕,把你們的小手都舉起來,我看看誰想吃老師的蛋糕?”短短幾句話,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引到老師這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出教學主題“分數”。之后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我們一共有五個學習小組,每組有五名同學,恰巧老師今天準備了五塊小蛋糕,每個小蛋糕再切成五份,每人可以獲得幾分之幾的蛋糕呢?”分數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些困難,如果結合日常生活,學生很容易就可以獲得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行動腦思考還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同時也會對數學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開展生活化課堂教學活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生動有趣,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學習。通過在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加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其意識到數學學科的重要性與意義。
例如教師在開展“鐘表”教學過程中[3],可以提前一天要求學生將家里的廢紙殼、瓶蓋等物品帶到學校,在上課過程中帶領學生共同制作簡單的小鐘表,制作完成后,讓學生拿著自己的作品撥出相的時間,幫助學生認識長的指針——分針,短的指針——時針。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制作與調整時間,可以更好地認識時間點。與此同時,由于小鐘表是生活廢品的二次利用,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環(huán)保創(chuàng)意,加強學生的用手、思考能力。
結語: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存在很大關聯性,教師應具備一雙會發(fā)現的眼睛,才能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結合效果,正確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學生構建初始數學邏輯思維體系,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從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中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真正魅力,為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1]王德明. 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J]. 亞太教育,2019(02):77.
[2]趙燕花.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取向——兼論小學數學課堂深度教學[J]. 教育現代化,2019,6(33):214-216.
[3]楊志勤. 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新探[J].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S2):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