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紅
一、精神胚胎
本書的第一部分由“今日兒童”“精神胚胎”“處于形成過程中的心智”“成人在何處阻礙兒童發(fā)展”四部分組成。
1.明晰學校心育方向。
蒙臺梭利提出精神分析對兒童心理學的貢獻,他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觸及了人類潛意識的秘密。對成人進行精神分析的一個驚人發(fā)現(xiàn)是,精神疾病可能源于遙遠的嬰兒期。兒童在童年期遭受的痛苦是他們成人以后各種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對于成人的心理咨詢需要精神分析的深入探索,而對于兒童的心理研究沒有這樣復雜。蒙臺梭利在幾十年前提出“一個科學研究兒童的新領域誕生了”,這個領域和精神分析截然不同,但又有著相似之處。“這個新領域的主要任務在于幫助兒童擁有正常的心理生活,同時關注正常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他們接受的教育是否適當。因此,這個新領域的特征就是確定那些未知的兒童心理事實,同時喚醒成人,使他們認識到那些對待兒童的錯誤態(tài)度正是他們自己下意識的產(chǎn)物。”這些概述讓我豁然開朗,作為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工作的重心不一定是在心理咨詢室做個別咨詢,而是調動校內外各種資源和力量,幫助兒童擁有正常的心理生活。
2.感悟沒有真懂兒童。
“成人在很多地方阻礙兒童的發(fā)展”討論了七種阻礙方式,其中有一種是“成人的暗示”的阻礙,作者引用了勒溫在“兒童之家”的實驗。
“情景一:一張準備好的長桌子上放著各種各樣不同的物體,包括一些蒙臺梭利教具。一群兒童魚貫而入,他們馬上被面前的這些物體所吸引并對它們產(chǎn)生興趣。他們生機勃勃,滿臉笑容,高興地發(fā)現(xiàn)自己面前有這么多不同的物體。每一個人都拿起一個東西開始工作,然后把它放下,又選擇另外一個東西工作,如此重復,從一項工作到另外一項工作。情景二:另外一群兒童走了進來。他們慢慢地走到這些東西面前,停下來,四處觀看。他們走向其中某個物體,然后圍著它站了好一會兒,似乎懶懶地呆站在那里。這兩組兒童中,哪一組是正常兒童?哪一組是缺陷兒童?缺陷兒童就是那群生機勃勃的快樂兒童,他們快速地走來走去,做了一項又一項的工作,想嘗試所有的東西。對于大眾來說,這些兒童似乎應該是正常兒童,因為每一個人都習慣于把那些快速做完一個又一個工作的快樂活潑的兒童看作聰明人。情況恰恰相反。那些安靜地走來走去,長時間站著不動,然后若有所思地盯著一個東西的兒童才是正常的兒童。因此,鎮(zhèn)靜、自我克制和有分寸地行動以及深思熟慮是正常兒童的標志。內在的紀律通過秩序具體化為有條不紊的外部行動。如果兒童缺乏這種內在的紀律,他的個性就無法控制行動,而且可能受他人意志的支配。這樣的話,兒童就像一艘失去方向的小船,成為外在事物支配下的犧牲品?!?/p>
身邊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時表現(xiàn)出聰明靈活、興趣廣泛的行為,讓教師和家長對他們有很高的期待,可到了高年級,他們卻成了思維狹窄、學習畏難的普通生,或許正是家長和教師的過度關注破壞了他們內在的紀律。
二、新教育
本書的第二部分由“教師的任務”“我們自己的教育方法——蒙臺梭利教育法”“進一步發(fā)展”“兒童的心理偏差”四部分組成。
1.新識兒童心理學。
蒙臺梭利認為,“成人的環(huán)境對兒童而言并不是一個能賦予兒童生機的適宜環(huán)境,相反,成人的環(huán)境為兒童設置了一群障礙物。這群障礙物增加了兒童的防御與抵制,扭曲了適應環(huán)境的努力,使兒童成為成人暗示的受害者。兒童心理學一直從兒童之外來研究兒童,兒童的特征也是從兒童之外來界定兒童之外的成人的環(huán)境教育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重新審視兒童心理學?!泵膳_梭利還剖析了兒童淘氣行為的本質原因:“兒童每個出人意料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個亟待解答的謎。兒童每次的淘氣都是某種根深蒂固的沖突的外在表現(xiàn),這種沖突不能解釋為兒童與不適應環(huán)境之間簡單的防御沖突,而應該理解為兒童尋求一種更高品質的表現(xiàn)。淘氣像一場暴風雨,它阻止兒童真正的心靈從秘密的隱藏處顯露出來并展現(xiàn)于外部世界?!?/p>
這些偽裝將兒童真正的心靈隱藏起來,她分析了兒童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現(xiàn),提出“心理分析對人類心理狀況研究的一大貢獻在于對無意識適應的偽裝進行了解釋”。但精神分析不是兒童心理工作者的重點,“精神分析的研究和對尚未被認識的兒童所做的心理研究之間的根本差異主要在于:成人潛意識中的秘密受到成人的自我壓抑。要幫助一個成人了解潛意識中的秘密,就必須幫他解開一生中由符號和偽裝以及因錯綜復雜的適應所形成的一團亂麻。相對而言,兒童的秘密在他的環(huán)境中一覽無遺。要幫助一個兒童,只要為他準備一個能自由展現(xiàn)自己的環(huán)境就行。兒童正處于自我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時期,只要為他敞開大門就夠了?!?/p>
2.認識蒙氏教育法。
蒙臺梭利教育法要求教師進行這樣的精神準備:“檢查自己,消除內心的專制之罪;摧毀無意識間包裹住心靈的那層由傲慢和憤怒構成的古老硬殼。教師必須消除自身的傲慢和憤怒才能變得謙和,這是首要的,之后才能重新獲得仁慈。沒有內心的平衡就無法繼續(xù)做教師。”反思我們教育工作者,遇到學生的不良行為時常常會不淡定,憤怒的語言會冒出來,內心就失去平衡。
蒙臺梭利教育法有三條重要原則:“對提供兒童發(fā)展所需外部環(huán)境的重視”“消極的教師”“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做“消極的教師”不是讓教師不作為,而是讓教師把自己的活動和權威擱在一邊,以免它們成為兒童活動的阻礙。這一點與“正面管教”中不提倡批評和表揚的觀點一致,當兒童投入活動探索中,獲得的體驗就是最好的獎賞,過多稱贊反而引起兒童關注結果,失去過程體驗的樂趣。蒙臺梭利教育方法提倡的是看不到方法,只看到兒童。
三、兒童與社會
本書的第三部分由“人類獨有的發(fā)展?jié)撃堋焙汀白鳛榻處煹膬和苯M成。
蒙臺梭利認為成人的人性也需要同樣的解決程序,提出“如果人類想認識自己的精神世界,必然不能像研究身體一樣去解剖人體,最有效的辦法是去了解兒童。因為人性的力量潛藏在兒童身上,在兒童的指引下,人類才能夠真正了解自己,從而改變世界?!弊鳛橐幻睦斫】到處?,在工作中看到很多問題孩子后面有一個問題家庭,很多父母在自己童年時代遭受到不當?shù)慕逃?,留下的?chuàng)傷壓抑在潛意識中,為人父母后,透過孩子呈現(xiàn)出自己壓抑的創(chuàng)傷。當父母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修復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傷,孩子的問題也在發(fā)生變化。從這個角度看,孩子是幫助父母成長的。
四、“譯者的話”和“后記”
本書譯者霍力巖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研究所教授,1994年她在北京成立了新中國最早的蒙臺梭利實驗班。她在本書開頭的文章《“蒙臺梭利教育法”在中國:挑戰(zhàn)與解決方案》中,全面客觀地呈現(xiàn)了國內學習與借鑒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實際問題,深入分析了蒙臺梭利教育法在國內常見的漏讀、誤讀、誤解和誤用的現(xiàn)狀,并提出了應對挑戰(zhàn)的四個“必須”解決方向:必須重視幼兒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和諧關系,必須重視在尊重差異中進行的“個別化教育”,必須重視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為理解而教”,必須重視在“導師”的引導下讓兒童自主學習。她在“后記”中再次梳理了本書的重點內容,表述清晰,促進了讀者對書的理解和消化。譯者最后提出,對“童年的秘密”的探索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追求,因為“‘童年的秘密不僅有我們個體成長的縮影,有我們個體今日成就的背影,還有我們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復演,最重要的是,有我們人類繼續(xù)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