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摘 要: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xié)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泥沙來自哪里呢?水土流失的問題,初中地理課本多次提及,然而“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個知識點,很多學生感受不到,怎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對水土流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呢?為此,我們就用簡單的小實驗來探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關鍵詞: 地理課堂;黃河;水土流失;探究實驗
【中圖分類號】G652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3.204
生態(tài)似水,發(fā)展如舟,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時前往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了解黃河治理和保護、堤壩加固防洪工程建設等情況,9月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他強調: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xié)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泥沙來自哪里呢?水土流失的問題,初中地理課本多次提及,然而“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個知識點,很多學生感受不到,怎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對水土流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呢?為此,我們就用簡單的小實驗來探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 實驗思路
實驗思路用Visio軟件繪制
2 實驗準備
2.1 斜坡裝置的制作:水土流失的實驗需要制作斜坡裝置,師生共同尋找了很多可能性器材:鐵架臺、試管夾、木板等都不便操作,而以學生和筆者的能力,也沒辦法做成很高大上的裝置,所以最終讓學生自行控制坡度,方便易行。
2.2 降水量控制:本實驗其中一個變量為降水量強度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所以,提前要準備模擬降水,準備了礦泉水瓶和教室灑水壺,灑水壺過大,不易操作,最終在瓶蓋上用戳針眼個數來控制降水強度。
2.3 泥土、草皮的準備:黃土為筆者去西寧南山挖的,黑土和草皮均為筆者網上自行購買。
2.4 其它器具的準備:由于學校初三年級大量做實驗,筆者只借出六個規(guī)格不同的燒杯,用于接流出的水土,但保證對照實驗時燒杯規(guī)格一致,另外準備了六個一樣的飲料瓶,剖成一半用來裝土。
3 實驗過程
5 實驗反思
(1)降水強度學生自行控制可能不夠精準,對所用材料,群策群力地研究制作,可能會更好。(2)回看課堂實錄發(fā)現,本行為體驗是有少部分學生幫忙完成,大部分學生在座位上觀看,沒有參與到實驗實施的過程中來,不是所有的學生的體驗感都很強烈,后排的學生看不清楚,教學效果沒有達到最佳。(3)體驗由幾位學生幫忙完成,其余學生沒有直接參與到實驗實施的過程中來。后期改進若能分成若干小組,各小組自己體驗,再配合實驗過程記錄表和實驗結果記錄表,效果更好。(4)在課堂教學中,傳統(tǒng)的講授式,剝奪了學生體驗過程、探索科學的權利,我們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手、腦、心都動起來,感悟體驗尋求知識的樂趣。
為什么黃河水沙關系不協(xié)調,為什么流經黃土高原后泥沙驟增,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探究小實驗,從而尋求治理的措施,也為下冊區(qū)域地理黃土高原的學習打下基礎,達到人地和諧的前瞻性目的,同時作為生活在中華水塔的小公民,更加明確了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tài),最大的責任在生態(tài),最大的潛力在生態(tài)這一理念。
參考文獻
[1] 張琴鑫.應用數字化地理教室提升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2] 艾東國.初中地理新課程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