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瑩
【摘?要】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都是采取單篇教學的形式,主要對單篇課文進行深入的講解,學完一課之后再學一課。但是,這種形式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都不夠理想,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單元整體教學體現(xiàn)出了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本文主要就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路徑做出詳細闡述,希望能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單元整合教學;教學路徑
所謂單元整體教學,即將單元作為一個整體,緊扣單元主題,將其中的內容有機整合起來,集中開發(fā)教學資源。它是一種可以切實促進教學效率提升的教學形式。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設計整個單元,而不是單節(jié)或單篇。將這種教學形式運用在教學中,能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在單元整體教學中不斷促進自我的發(fā)展。
一、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優(yōu)勢
(一)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單篇教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細致地講解完教材中知識點。同時,同一章節(jié)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因而在教學中很容易出現(xiàn)重復教學的現(xiàn)象。因為課時有限,部分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而忽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鍛煉,只是盲目灌輸知識。而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將多篇文章當作整體,結合文本主旨來整合課堂教學的內容,這就在極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復教學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教師對整個章節(jié)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不僅有確切的方向,還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在此模式下,教師就無需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講解單篇文章,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在達成教學目的的基礎上,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教學效率。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了基本的知識架構,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對此,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除了部分精講內容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在預習和拓展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自主學習教材中的自讀文章以及教師介紹的課外讀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同時對其加以適當?shù)囊龑?,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在探究環(huán)節(jié),學生能結合本章節(jié)的重點,自主思考、分析以及解決問題,同時實現(xiàn)對課內外知識的遷移,切實提高文本鑒賞的能力。另外,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逐步形成了整體學習的意識,這使得教師不必再進行單篇文章的教學,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其中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從而明確課堂學習的方向。除此以外,群文閱讀是單元整體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收集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能接觸到更多的文章。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會更加廣泛,同時自主閱讀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升。
二、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路徑
(一)以目標教學統(tǒng)領單元整合
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活動時,首要任務就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認識各個單元在初中教學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同時,教師還應當對各個單元的文章特色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明確文本的主題,將各個部分的主線以及相應的目標梳理出來,在凸顯教學重點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整合。需要注意的是,單元整合主要就在于明確單元教學的目標。該目標即本單元的主線,并且是明晰的、可以實現(xiàn)的,而不是虛泛的[1]。例如,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以“理想、信念”為主的課文??傮w而言,該單元的主題較為深刻,加之學生正處于成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信念呢?如果只是簡單、寬泛的敘述,而缺乏聯(lián)系實際,那么單元整合教學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在對文本進行解讀后,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雖然《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懷疑與學問》《無我與不朽》以及《人應當堅持正義》都具有鮮明的特色,但都是就論點展開相應的論述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教學:課文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論述?其中與理想、信念有哪些關聯(lián)之處?作者是通過什么手法進行表現(xiàn)的?這種方式可以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并且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使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歸納出作者的寫作特點。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就能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以此構建出新的知識體系,其綜合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對此,初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將教學目標作為切入點,以保證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效性。
(二)緊扣教材,把握讀寫結合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將教學轉變?yōu)閹熒煌瑯嫿ㄖR架構的動態(tài)過程,以此實現(xiàn)從“教課文”到“用課文”的轉變。這就充分說明了,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材中的課文只起到范本的作用,是開展教學活動的著手點。而實際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并不局限于教材,是較為開放的綜合性教學設計[2]。然而,部分教師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單元整合教學的核心,盲目滲透課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教材的領悟以及相應的訓練,從而對教學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要想有效避免這一問題的產生,教師就應當緊扣教材,將讀寫結合。例如,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刻畫,非常適合組織學生進行人物形象的刻畫練習。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思維訓練:首先,在學習完《孔乙己》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借鑒文本的寫作手法,試著通過描寫人物外貌、語言以及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以此訓練學生的寫作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其次,在學習完《變色龍》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立意訓練“變色龍”,進一步挖掘“變色龍”的立意。再次,在學習完《蒲柳人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注重其優(yōu)缺點,從而塑造出“立體”的人物形象[3]。最后,在學習完《溜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同時,學習到相應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這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和成長發(fā)展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三)綜合性學習和單元整體有機整合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形勢下,出現(xiàn)了許多新型的教學形式,綜合性學習就是其中之一。只要一提起綜合性學習,許多人就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階段單元整合綜合性學習中的多樣化教學手段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示。但當透過教學中喧囂的迷霧,細細思考,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困惑:單元整合綜合性學習教學目的是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還是打通和其他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在表面活躍的課堂上,學生是否真正做到了靜思?總的來說,與傳統(tǒng)的單元教學相比,主題單元整體教學較為注重過程,換言之,即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單元整體教學是“放”,那么教師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使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展開思考,而綜合性學習則成為“收”,讓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4]。例如,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其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可謂是淋漓盡致,而本章節(jié)的綜合性學習則是“戲劇大舞臺”,那么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表演情境,引導學生揣摩品味人物的語言,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體現(xiàn)人物的形象特征。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站在人物的角度看待問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自然就會更加深刻、透徹。對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綜合性學習與單元整體教學有機整合起來,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自身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才能將其真正落實到位,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功效,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白靜.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與認識[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01).
[2]楊雅萌.語文單元教學設計初探——以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9(10).
[3]郎俊文.立人為本的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19(14).
[4]李嵐.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