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利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活動中越來越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討論以及反饋成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比分析近年來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師所提的問題五花八門,但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談談對課堂提問的根據(jù)、適度、方法、趣味等等幾個方面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課堂提問;有效性;根;度;法;生;趣
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學活動中越來越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討論以及反饋成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比分析近年來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師所提的問題五花八門,但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部分教師以為提問越多越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會越強,越有利于達到教學目標,從而,部分教師設計出許多“怎么樣”“對不對”“是不是”等等,啟發(fā)性不大的瑣碎的問題,其實教師一問一答式地牽著學生向前“走”,看似熱鬧,實質是用另外一種“問”的方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學生看似全心投入學習,實質是機械地接受定式思維,沒有正真地動起來。正如涂長順教師所說,教學由只是由原來的“填鴨子”變成了現(xiàn)在的“問鴨子”。
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數(shù)學課堂教學學生的實質參與怎樣,影響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的提高效果,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尤為重視。筆者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談談對課堂提問的根據(jù)、適度、方法、趣味等等幾個方面的粗淺看法。
一、問中有“根”
課堂提問是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設計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因此課堂提問的根據(j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要明確,應盡量避免與教學內容無關的隨意提問。提問要緊緊圍繞實現(xiàn)教學目標這個中心,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思維的開拓點。筆者曾經(jīng)聽過一節(jié)課題為“9加幾”的公開課:教師以媒體課件展示出一幅學生正在操場參加學校運動會的畫面,豐富多彩的畫面上有學生參加賽跑、跳繩、踢毽、跳遠等項目比賽,還有一部分學生在為運動會助威吶喊。教師提問:“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生1:“我看到,在操場上,有很多小朋友參加學校運動會。我想問:你們最喜歡哪個項目?”教師面帶微笑地請他坐下,接著問:“還有嗎?”生2:“我想問:賽跑和跳繩的人數(shù)一共有多少?”第三個,第四個學生分別說出了自己看到的畫面內容和提出的問題,但沒有一個學生的問題與課題“9加幾”相關。教師接連問了幾個“還有嗎”之后,部分學生仍然興高采烈地回答,但教師開始急了,表情也變了, 最后教師只好自己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看到地上有幾盒飲料,喝了幾盒飲料?一共有幾盒飲料呢?”而此時已經(jīng)上課10分鐘。其實,教師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是比較好的教學理念,但教師設置情境問題要到位,要適時引導學生,千萬不要放任學生漫無目的地提問,否則,教學主題就會偏,浪費緊張的教學時間。
二、問中有“度”
提問的根本目的在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要發(fā)展思維,就要提出能夠位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淺顯而隨意的提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們隨聲附和的回答不能反映出他們思維的深度;超前而深奧提問又會令學生不知所云,從而難以讓學生生成有力度的思維。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考慮清楚問題的深淺度。只有提問適度,坡度恰當,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生成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對于重點難點知識,設計一些復合型提問,注意提問的層次序列,由數(shù)學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也是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所要求的。如,在教學小數(shù)乘法有這樣一個例題:
花布每米1.5元,買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例題展示了乘法的算理,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如果直接讓學生試算,可能沒有幾個同學能正確計算,即便計算出來,也說不出其所以然。
為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自學并設計了如下幾個有梯度的問題:
(1)計算1.5×0.5的積,可以轉變成求什么乘什么的積?
(2)1.5是怎樣變成15的?0.5是怎樣變成5的?
(3)15×5的積與1.5×0.5的積對比有什么變化?要得到原題的積應該怎么辦?
(4)1.5×0.5的積是幾位小數(shù)?
學生經(jīng)過教師有梯度的問題啟發(fā),大部分學生都能自學理解題目中的算理,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目標。
三、問中有“法”
課堂提問時要注意不能純粹為了問題而問,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目的的問題,我們要講究方法,努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年輕教師在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通過生活實例引出1/3+1/2后,提問:“這兩個分數(shù)有什么特點?”有的學生回答:“兩個分數(shù)的分子都是1?!边€有的學生回答:“兩個分數(shù)都是真分數(shù)?!憋@然,這樣的提問并不明確,學生的回答也難以達到教師的提問意圖。如果提出的問題修改為:“這兩個分數(shù)的分母相同嗎?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shù)能不能直接相加?為什么?”修改后的提問既指向明確,又問到了知識的關鍵之處,大大幫助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只有明確具體的問題,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
四、問中有“生”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思想之一。培養(yǎng)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強烈競爭意識,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期待,推動每個學生更主觀能動地進行思維活動,營造一個主動積極的集體思維氛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推進的方向。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喜悅,選擇恰當?shù)奶釂枌ο螅兄谂囵B(yǎng)全體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在提問時,簡單的判斷題、記憶性知識知點問題留給中下生回答;將總結性、推理性等有難度的問題讓優(yōu)生回答。另外,鼓勵是一種積極的交流方式,它能使學生了解到教師在認真地聽他講話,并希望他繼續(xù)講下去。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進行適當?shù)墓膭?,以重復語句作為鼓勵學生的一種反應,是一種很有效的反應方式,如,“噢”“嗯……嗯”“后來呢”或“是這樣”等,這可以表明教師對學生所說的話中關鍵詞語的注意。通過這樣的鼓勵,可以強調對方所講的某部分內容或引導學生進一步講下去。同時,教師要注意運用身體語言,如,點頭示意、專注于對方的神情和姿勢等,這也是對學生的回答表示一種無聲的肯定和鼓勵。
五、問中有“趣”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自尊心強、好玩、好奇、好強。設計提問時要充分考慮這些特點,提問時盡量用不同形式的游戲、故事、活動等,引發(fā)學生興趣,不要故意設計令學生歧義、令學生難堪的問題,影響學生自尊心,課堂提問應以教材為基準,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重點,力求提問新穎,讓學生形成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喜聞樂答,促進課堂的“互動生成”。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聯(lián)系實際,優(yōu)化提問內容,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和質量,與此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歐陽芬,黃小華.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技能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
[2]陳旭遠,張婕.新課程總結與反思[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3]新鹿煥武.課程實用教學策略[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