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
【關鍵詞】STEM教學;項目化教學;主題;教學流程;教學評價
當下,有不少學校和教師在探索有效推進STEM教學的方式,筆者認為項目化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下文,筆者結合STEM項目“燈籠制作”的教學試述之。
一、確定項目主題
項目化教學,簡言之,即圍繞某一項目展開教學,而STEM教學也是以問題或項目為導向的,因此,STEM教學和項目化教學存在一定的共通性。這種共通性表現(xiàn)為都圍繞項目來組織學習活動,且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在教學前,教師首先要思考問題或項目從哪里來??偟膩碚f,筆者認為問題或項目一是從學生熟悉的校內外生活、活動中來;二是從教師創(chuàng)建的情境中來。當然,以上只是項目的來源,要真正確定項目主題,教師還需要經(jīng)過以下操作。
(一)尋找切入口
確定項目主題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梳理學科中的核心知識,然后根據(jù)課程標準,了解該單元或者學期中的本質性問題,然后再把本質性問題轉換成項目主題,這樣可以確保STEM學習不偏離課標且符合學生的興趣。
(二)項目化籌備
主題的確定并不意味著項目的確定。主題只是STEM項目的一個引子,要想把它變成一個項目,還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思考。這包括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用品的確定、教學時間的考量、評價標準的制定、活動場地的準備等,還要預設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重要的學習實踐活動(如某一學科的主題活動,學校的文化節(jié)、科技節(jié)等),最后還要明確成果的形式及展示的方式。只有把項目提前籌備好,后續(xù)的項目實施才會有條不紊。如在六年級的STEM教學中,我們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下《北京的春節(jié)》、教科版《科學》六上《做框架》等內容為切入口,結合我國春節(jié)掛燈籠的習俗,確定了“燈籠”這一主題。該主題包含“燈籠文化”“燈籠制作”“燈籠歷史”“燈籠游戲”4個板塊,每個板塊下又分小主題,如“燈籠文化”中有“燈謎”“燈籠與剪紙”“燈籠與詩”等內容。
二、規(guī)劃教學流程
在STEM教學的項目化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活動,同時要打破學科界限,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如此,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發(fā)展。
以“燈籠制作”活動為例,制作燈籠屬于制作類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數(shù)學、物理、美術、工程、技術等多門學科的知識;需要學生了解燈籠制作的流程、燈籠的結構、電路原理、常用材料屬性等知識;具備簡單的工程繪圖技能;掌握剪裁、拼接、組裝、繪圖、色彩搭配技術等。考慮制作類實踐活動的特點,筆者以“制作一個創(chuàng)意燈籠”為驅動任務,引導學生整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能,設計并制作燈籠,并針對燈籠外觀及使用效果提出改進方案。教與學流程見圖1、圖2。
首先,教師與學生共同回憶春節(jié)家家戶戶掛燈籠的場景,然后播放具有現(xiàn)代技術燈籠的視頻并引導學生認識將要制作的創(chuàng)意燈籠的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啟發(fā)他們思考相關問題。接著,學生分小組開展活動,通過小組內和小組間的交流,確定燈籠的結構,完成創(chuàng)意燈籠制作圖的設計。之后,小組討論,針對燈籠的效果提出改進方案。最后,小組代表進行分享與交流。當學生設計好創(chuàng)意燈籠的制作方案并知道如何改進后,他們需要自主總結此次制作活動需要掌握的技能、燈籠的設計思路以及改進方式。教師要做的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探究并解決實際問題的環(huán)境。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創(chuàng)意燈籠制作中碰到的問題,這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實施過程性和總結性評價
為了對學生的STEM學習進行有效評估,教師需要開發(fā)一套綜合性的教學評價體系,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對他們的知識學習、技能掌握、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等方面進行評價。總的來說,評價主要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在開展STEM項目活動的過程中,過程性評價是一個動態(tài)的、互動的過程,它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況進行連續(xù)觀測,教師可以根據(jù)反饋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及方式。當然,過程性評價要極力規(guī)避教師主觀性因素的影響,從而使評價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我們采用評測量表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賦分。
以“燈籠制作”這一STEM項目為例。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項目的任務:設計一個燈籠,長寬高最多不能超過30厘米,且要便于收放。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提煉出預期目標,并寫在研究報告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總結,對學生的相關能力進行第一次評分。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提出的預期目標不夠準確或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教師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指導、糾正、完善。
接著,學生要設計出燈籠的藍圖,再制作出燈籠模型。這時,教師對學生繪制的藍圖和制作的模型進行第二次評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產(chǎn)生各種問題,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碰到的問題寫實踐感想和改進報告。
在活動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大都能明確自己遇到的問題和問題大致的解決辦法,但他們往往對燈籠的材料、長寬高的具體尺寸缺乏思考。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根據(jù)探究得出的結論對自己的燈籠進行改進,寫出改進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改進情況,對學生進行第三次評分。
當燈籠制作好后,小組要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展示,描述本組燈籠的設計方案及背后的創(chuàng)意,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內容進行第四次評分。小組匯報結束后,要進行答辯,由其他小組學生向匯報小組提出質疑或建議,匯報小組作出解答。匯報結束后,根據(jù)其他小組的建議,學生要對燈籠進行最后的改進和完善。教師根據(jù)小組答辯、改進、完善的情況,對學生進行第五次評分。
總結性評價最為常見,它既可以衡量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可以檢驗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是否得到提升。當制作燈籠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jù)五次評分,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方面進行總結性評價。
四、STEM項目化教學的啟示
在STEM項目化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邊思考、邊收獲、邊成長。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們主要有以下收獲和感悟。
(一)教的啟示
1.關注學生成長是STEM項目化教學的落腳點。
開展STEM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拿高分,而是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全面發(fā)展。因此,課堂上,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通過項目化的STEM教學讓不同的學生在各類素養(yǎng)和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在STEM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STEM評分會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也就是說學生的能力在逐漸提升。當然,這里面有教師的功勞,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在活動中的確獲得了成長。
2.對學生公正評價是促進STEM項目化教學的助推劑。
STEM項目化教學中的評價是分多次進行的,且每次的評價重心和方式也各不相同。評價的方式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評價的主體有教師、小組成員、班上其他學生和學生自己;評價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涉及學生作品的方案設計、方案實施過程和反思小結等。在STEM項目化教學中,教師如果發(fā)現(xiàn)有學生的STEM評分在某個環(huán)節(jié)較低,就進行個別指導或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這體現(xiàn)出評測的反饋與調節(jié)作用。將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能更全面和立體地看到學生的成長,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認清自己,明確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二)學的啟示
1.發(fā)展多方面能力。
在STEM項目化教學中,學生能發(fā)展多種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提高合作學習能力;在自主解決問題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在推理判斷中,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在想象聯(lián)想中,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體驗,會獲得直觀的認識和深入的理解,會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活躍,進而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提升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參與和實踐,會主動思考、注重動手、關注過程,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2.經(jīng)歷完整的學習歷程。
一個完整的STEM活動,涉及選定主題、規(guī)劃實施方案、開展活動、修改完善、成果展示、反思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在這樣的過程中,有教師的引導、小組的合作、他人的建議、自己的動手、同學的鼓勵等。這樣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展示和鍛煉。
項目化地推進和實施STEM教學,能打破各學科之間的壁壘,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可否認,當下不少學校的STEM教學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作為一種發(fā)展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我們要做的是解決其在實踐過程存在的問題,而不是畏難不前。相信在STEM得到越來越多人認可的大背景下,STEM教學一定會越來越成熟,并能為學生的成長貢獻越來越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