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彬
【關鍵詞】數(shù)學猜想;學習猜想;教學猜想;運算律
筆者有幸多次參與有關“運算律”的各級各類教學觀摩活動,發(fā)現(xiàn)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否則,它會影響我們對一些基本問題的看法,從而影響學生對相應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甚至更多。這個問題就是,究竟什么是數(shù)學猜想?
其實,這個問題的真實教學情境就是,在教授“加法交換律”或“乘法交換律”之后,教師一般都會引導學生提出所謂的關于“減法交換律”或“除法交換律”的猜想,然后通過學生的反例加以否定,從而得出“ 減法和除法沒有交換律”的結論。
一、什么是數(shù)學猜想
一般而言,科學猜想是指針對“研究問題”,基于大量的“正面實例”,以及“得到證實”的學科知識或一般原理,與此同時還沒有“反面實例”,所提出的有關“正面實例”的“有待證實”的一般性結論。
而數(shù)學猜想則是指針對“數(shù)學問題”,基于聯(lián)想,通過(不完全或因果)歸納或類比,提出“有待證明”的一般性結論的思維過程。在這個思維過程中,聯(lián)想是前提,試驗與觀察是基礎,歸納與類比則是其提升(對試驗和觀察結果的躍遷),其結果便是“有待證明”的猜想(一般性結論)。之所以稱這“一般性結論”為猜想,就是因為它“有待證實”或“有待證明”,而且提出“猜想”時還沒有出現(xiàn)“反面實例”或“反例”。因此,數(shù)學猜想的提出就不能有“反例”的出現(xiàn),而這也就要求猜想提出者在提出猜想之前,要有主觀上努力尋求“反例”的試驗和觀察過程,而且沒有收獲任何“反例”。在提出猜想時,如果存在“反例”,就不應該也不能夠提出相應的所謂“數(shù)學猜想”。否則,就是“隨想”。
上述“真實的數(shù)學教學情境”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明知有“反例”(譬如,學生在學習減法之初便已經(jīng)知道“2-3 是行不通的”這類減法問題;學習除法時也已經(jīng)曉得“4÷2與2÷4是不可能相等的”這類除法問題),卻硬要“引導”學生提出所謂的“減法交換律”或“除法交換律”的猜想;二是在教授“加法交換律”或“乘法交換律”時,缺少一個“引導學生主觀上去尋求‘反例而不得的學習、思維的活動過程”。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引導學生學習數(shù)學猜想呢?又應該怎樣來教授數(shù)學猜想呢?下面,筆者仍然以“運算律”為例,來試著解決這兩個問題。
二、如何學習數(shù)學猜想
就我國課程標準意義下的小學數(shù)學教材而言,“運算律”的學習內(nèi)容一般都安排在四年級第二學期,其主要內(nèi)容就是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以及運算律的綜合或靈活運用或應用。在具體的學習或教學安排上有這樣兩種處理方式:一是先學習或教學加法運算律(包括交換律和結合律),然后學習或教學乘法運算律(包括交換律和結合律),最后學習或教學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二是先學習或教學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然后學習或教學加法和乘法的結合律,最后學習或教學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
這兩種處理方式各有利弊,應視具體教學情境加以選擇、采用。第一種處理方式的優(yōu)點是歸類清晰——加法運算律、乘法運算律以及分配律(加法和乘法“聯(lián)合”的運算律)。第二種處理方式的優(yōu)點是依據(jù)“運算律”本身的特點對其進行分類——交換律、結合律以及分配律,同時還蘊含著“加法與乘法的類比”,但不夠徹底。因為沒有分配律上的“加法與乘法的類比”。盡管分配律上的這一類比不成立,但應該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一問題,從“反面”來體會類比的方法論意義,即類比是“發(fā)現(xiàn)的邏輯”而非“證明的邏輯”。有待證明的發(fā)現(xiàn)可能是不正確的,有待確證;已經(jīng)證明的發(fā)現(xiàn)則是正確無疑的,無須再證。
因此,無論選擇、采用哪種處理方式,甚至是先后使用或者混合使用兩種方式,我們都應以學生已有的算術四則運算經(jīng)驗為前提,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引導他們充分展開對已有經(jīng)驗的分析與反思(都是如此嗎?沒有反例嗎?確實都是如此,沒有發(fā)現(xiàn)反例),并運用歸納或類比來提升其分析與反思的結果,從而使他們達成對分析與反思結果的躍遷,提出“運算律”的猜想。盡管對學生而言,提出的“運算律”都有待證明,但這一過程意義非凡。其實,對教師而言,可能也是大致如此,但這已無關宏旨!
三、怎樣教學數(shù)學猜想
基于上述筆者結合“運算律”對數(shù)學猜想及其學習的分析與思考,筆者認為,“運算律”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想或設計。
1.要有聯(lián)想的前提:必要的積累。
如果沒有任何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也沒有任何想象力,那么,所謂的聯(lián)想是不會發(fā)生在任何人身上的(哪怕那個人是天才也無濟于事,或者說只能算是一個隨想而已)。事實上,在學習運算律之前,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的算術四則運算經(jīng)驗(若從小學一年級算起,至少有三年半的時間;若從幼兒園算起,就更長久了)。不僅如此,學生還學習了若干算術四則運算的法則(即運算法則,有的比較明確,有的比較隱晦)。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算術四則運算及其運算法則時,盡管沒有點明、道破,但學生已經(jīng)在大量地運用運算律了。
其實,這是我們引導學生學習運算律時極佳的、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不可不用,更不能無視。這里的關鍵問題是:應該如何運用?怎樣運用才能用得更好?如何運用才能更有利于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和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想方設法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促動其聯(lián)想機制,并引導其分析、反思他們所擁有的豐富的算術四則運算經(jīng)驗。而若要著眼于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和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還必須把這五個“運算律”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察。
2.要有試驗、觀察的基礎:充分的過程。
試驗和觀察過程的充分展開是指針對所面臨的數(shù)學問題(譬如,如何總結、概括出算術四則運算的“運算律”?),我們要充分對其進行試驗與觀察(此前,盡管學生已有大量算術四則運算的知識經(jīng)驗,但沒有針對“運算律”的試驗與觀察),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總結和概括。
譬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些問題:(1)如果我們班每一位同學都任意取兩個數(shù),并把它們加(或乘)起來,那么,針對大家所取的那兩個數(shù),每個人最多能寫出幾個不同的算式?(2)如果不計算(當然,也不需要心算),你知道運算結果是一樣的或相等的嗎?(3)如果把全班同學所列舉的所有情況都“放在一起”,你能總結、概括出什么樣的一般性結論呢?(其實,我們早就已經(jīng)在運用交換律了)(4)為什么?(加法或乘法的意義)(可以視教學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先提出第三個問題還是第四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意在指向不完全歸納;第四個問題則意在指向因果歸納,可能還有類比——加法和乘法的類比)
類似地,在指導學生學習(加法和乘法的)結合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些問題:(1)如果我們班每一位同學都任意取三個數(shù),并把它們加(或乘)起來,那么,針對大家所取的那三個數(shù),每個人最多能寫出幾個不同的算式?(2)如果不計算(當然,也不需要心算),你知道運算結果是一樣的或相等的嗎?(3)如果把全班同學所列舉的所有情況都“放在一起”,你能總結、概括出什么樣的一般性結論呢?(其實,我們早就已經(jīng)在運用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導出規(guī)律”了,為什么我們不把這“導出規(guī)律”也賦予一個“專名”呢?其實,這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簡潔之美,因為這里的“導出規(guī)律”內(nèi)含了交換律和結合律,所以,我們需要把交換律從中請出去,而只留下結合律)(4)為什么?(可以視教學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先提出第三個問題還是第四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意在指向不完全歸納;第四個問題則意在指向因果歸納,可能還有類比——加法和乘法的類比)
而在指導學生學習(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系列問題:(1)如何把“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等的豎式計算轉換為橫式計算呢?(2)如何把“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等的豎式計算轉換為橫式計算呢?(3)如何把“任何”乘法豎式計算轉化為橫式計算呢?(4)你能總結、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嗎?(其實,我們早就已經(jīng)在運用分配律了)(5)為什么?(可以視教學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先提出第四個問題還是第五個問題,第四個問題意在指向不完全歸納;第五個問題則意在指向因果歸納,可能還有類比——加法和乘法的類比,盡管這個類比在此處不成立,但那又是為什么呢?)
3.要有歸納或類比的運用:必要的躍遷
當我們在總結、概括一般性結論時,其實就已經(jīng)在運用歸納或類比了。如果所總結、概括出的“一般性結論”只局限于我們所列舉的大量實例(其實,這里只有完全歸納,或者“對應類比”),那么,我們就必須再次運用歸納或類比,把這“一般性結論”推廣到更為一般的情況。因此,這里就需要有一個“自我否定的再否定”的思維活動過程,即繼續(xù)追問:有反例嗎?再試驗,再觀察,反復多次,以致求反例而不得。所以,我們(此時或暫時)就可以提出諸“運算律”的猜想了。
即便我們總結、概括出的“一般性結論”已經(jīng)超越了我們所列舉的大量實例,也還是需要有一個“求反例而不得”的“自我否定的再否定”的思維活動過程。這就是“科學的質疑精神”在數(shù)學猜想中具體而生動的體現(xiàn)。
此外,在“運算律”的教學中,教師還應在自己先弄明白“運算律和運算法則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以進一步理解運算的意義、運算的規(guī)律(即運算律)和運算的法則(即運算法則)三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譬如,就邏輯關系而言,這三者之間是什么蘊涵順序?就學習順序而言,這三者之間又是什么前后關系?這種邏輯關系和學習順序是否一致?無論一致與否,這種學習順序安排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培養(yǎng)其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進而逐步提升教師和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